互联网是一个强力的社会发展变量,它不仅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和工具存在,而且拓展为一个时代的宏观语境,亦如毛细血管一般普泛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1]。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到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新闻APP客户端,都在进行着释放社会话语的尝试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媒介技术成为整个社会舆论生态演变的最直接推动力量[2]。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2019年新增网民2598万人,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有99.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3]随着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网民数量日益增加,在借助网络传播工具表达自身观点和诉求的过程中,由于网民在性别、学历、年龄、身份、收入水平、所处地域、经济情况等方面各不相同,他们对政府行政机关、公共事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态度大相径庭,在跟风心态、信任危机和网络推手等因素的影响下,网络舆情事件频频爆发,给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18年互联网上热点话题丰富,舆情热度高位运行,网络态势总体平稳,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对2018年1月1日至12月15日的600个全国网络舆情热点统计显示,中美经贸摩擦、全国两会、问题疫苗时间、范冰冰偷逃税事件、个税改革、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美国制裁中兴事件、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系列事件、幼儿园虐童事件连续曝光,高铁霸座、殴打公交司机等乘客霸凌行为,为舆情热度排名前十位的热点话题。从话题类型看,网络热点舆情更多围绕与普通人利益攸关的民生、生命健康等展开,表明社会各阶层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诉求日益强烈,但相应领域的社会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有所欠缺。从传播媒介看,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但也带来复杂信息管理问题[4]。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要求政府作为国家管理者,及时了解民众诉求,建立与民众之间的良好交流与互动关系,协调政府与民众之间、民众内部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5]。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网络生态建设,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近年来网络平台管理得到加强,网民自律意识增强,网络舆论热度近年持续下降,但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并未消减,对比传统媒体,互联网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舆论出口[6]。(www.daowen.com)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指定新目标,树立新期待,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网络舆情态势分析在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反馈作用[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