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互联网思维重构大教育:碎片与重构

互联网思维重构大教育:碎片与重构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是指个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去,是一种存在于个体记忆中并能被复制到其他个体记忆中的信息模式。例如语言的习得,文化的继承,流行语的快速传播,戏曲招式、研究范式、行业规则的学习等,都离不开模仿与复制。模因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包,是作为一个高保真的整体而不是碎片被传递的。模仿与复制也是一种知识嫁接技术。

互联网思维重构大教育:碎片与重构

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模因概念的提出,显然是受了生物学中的基因(gene)概念的启发。为了读上去与gene一词相似,道金斯去掉希腊词mimeme(模仿的意思)的词根前面的词mi,把词根变成meme。这样的改变还很容易使人联想英语“记忆”(memory)这个词,或者联想到法语表示“同样”或者“自己”的词meme。我国学者将meme译为模因,也是取模仿的“模”与基因的“因”构成,而且模字的拼音中的第一个字母就是m,可谓非常贴切。模因理论就是在生物学基因理论的启发下,将生物学中的遗传现象与社会文化中的模仿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从而仿照基因理论的框架建立起来的新理论。

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是指个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去,是一种存在于个体记忆中并能被复制到其他个体记忆中的信息模式。模因学(或称模因论——memetics)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研究模因的复制、传播和演化。目前,模因论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模因专家们都要聚集起来进行模因研究探讨。模因一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进入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教学等各个领域。还有学者用meme解释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如精神病病因、同性恋的社会禁忌、建筑中的现代主义风格、科学生态学等。

近年来,在我国学者中掀起了一股运用模因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网络流行语、修辞、广告语、语言翻译、语言交际和语音学等领域的热潮,构建了一些教学理论,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法。例如,不少学者根据模因论对传统背诵式教学模式重新进行了评估,主张恢复背诵式教学模式,认为背诵、模仿和联想教学法在外语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有不少学者探讨如何通过输入模因、设计模因、复制模因和输出模因等提高教学效果。(www.daowen.com)

上述研究对知识的传承与教育教学有何启示呢?它告诉我们,知识并不都是通过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意义建构而传递的,有时候(至少一部分知识)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仿”与“复制”得到传播。例如语言的习得,文化的继承,流行语的快速传播,戏曲招式、研究范式、行业规则的学习等,都离不开模仿与复制。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并不都是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虽然其中也许包含了意义建构在内,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接受过程。在这里,知识是以一种具有某种内在结构的信息包的形式,整体传递给接受者的。就像果树的嫁接过程一样,被嫁接的树木一开始就“接受”了一个来自其他树种的完整的枝芽,而不是一堆元素。然后才逐渐对嫁接过来的枝芽进行融合与改造,同时将新枝芽的很多特性“复制”到整个树木上去。

植物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进行的。嫁接时,先要剪去一部分旧枝芽,然后使伤面与新枝芽的伤面靠近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知识嫁接也一样,往往要先放弃一些旧知识、旧观念,才能接纳新知识、新观念。旧知识、旧观念比较牢固的人,往往不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知识、新观念的到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融合过程,而是一个更新换代、去旧迎新的过程,只有抛弃了旧知识、旧观念,新知识新观念才容易在头脑中站稳脚跟、生根发芽。这与模因的传播过程有某种微妙的暗合之处。模因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包,是作为一个高保真的整体而不是碎片被传递的。从这个意思上可以说,模因论对知识嫁接理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支撑。模仿与复制也是一种知识嫁接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