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知识的最初来源无疑是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因此,学习意味着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过程,知识是经验的总结与升华。然而随着知识总量的增多,学习的内涵也开始发生变化,个体除了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之外,还可以从前人和他人乃至社会中获取间接知识。
从古到今,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与更新,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知识大厦或知识海洋。那么,知识是如何传承的呢?后人怎样才能继承前人的知识而无需重复前人发现的过程呢?如果人类的知识不能传承,而必须一代一代重新发现,那么今天的人类可能仍然与动物无异。
一般认为,人类知识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其特有的教与学系统实现的。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在任何动物中发现有像人类一样的复杂完善的教育体系,毫无疑问,教育是一个人造的系统。动物主要依靠本能的遗传和简单的模仿来继承前辈的经验,而人则能利用语言文字等媒介,系统地保留、管理与传承知识。人类发明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来传承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教与学的关系到底怎样?这些都是值得长期思考的根本性问题。
围绕教与学的本质,曾经诞生过种种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来加以阐释。例如,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心理安全环境下人类天性的自我实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意义建构;而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我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www.daowen.com)
上述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反映了教与学的过程与本质,但又都有片面性与不足之处。例如,行为主义理论依据的是巴甫洛夫对动物的条件反射研究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然而人类的学习毕竟与动物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动物的学习主要出于本能的模仿,以及通过对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化而产生条件反射;而人类的学习较动物的学习要高级得多、复杂得多。人类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和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的、可塑的、多维的和顿悟的过程。从简单技能的训练到复杂知识的学习,从文化传统的继承到科学理论的掌握,从学校里的正规教育到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到精神气质的塑造,从知识、技能的获得到思想、情感的培育,包罗万象,不一而足。这些远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化所能涵盖的。
那么,什么才是对教与学的本质更全面、更深刻的描述呢?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思维与行为方式(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广义的知识)传递给后人(学习者),使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得以传承,而不必事事从头再来,这正是人类优于动物的地方。教与学过程与植物的嫁接过程有很大的类似之处,即人类的教与学与植物的嫁接是一种类比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知识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榕树”,一方面它从根部的土壤(实践)中汲取水分和营养,另一方面它也接受来自人工的“嫁接”(教育教学)而优化自己的性能和品质。正是在这一思考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理论和知识嫁接学说,认为人类的个体知识就像一棵具有三级结构的榕树,教育教学是对知识树实施“嫁接”的过程,不同种类的知识需要采用不同的嫁接技术,以往各种学习理论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或不同学习情境提出的知识嫁接技术。过去我们用一种“新”理论去取代“旧”理论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替代,而是相互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