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力学家,他有一个为人熟知的“洗澡”的故事。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新的纯金王冠,但他怀疑金匠在金冠中掺假了。可是,做好的王冠无论从重量上、外形上都看不出问题。如何才能知道金冠里有没有掺杂其他的金属呢?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日思夜想。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坐进澡堂时,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突然大叫一声:“我知道了!”竟然一丝不挂地跑回家中。原来他想出办法了。
阿基米德把金王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出来了。他取了王冠,把水装满,再将一块同王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出来。他把两次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的水多于第二次,于是他断定金冠中掺了银。经过一番试验,他算出银子的重量。当他宣布他的发现时,金匠目瞪口呆。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一条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通过顿悟导致知识创新的经典案例。
顿悟指的是“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看来是突然来到的,俨如包含着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整个错综复杂的手段在内的一个新‘完形’,在动物的意识中突然出现;它确实好像随着‘顿悟一闪’(flash of insight)而引起的适宜的动作。”换句话说,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它总是伴随着一种“啊哈”的体验。
顿悟现象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1)问题解决前常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为迟疑不决,有长时间的停顿。
(2)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
(3)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
(4)顿悟依赖于情境,当答案的基本部分与当前情境的关系较易觉察时,才容易出现顿悟。(www.daowen.com)
(5)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
(6)在一种情境中产生的顿悟可以迁移到新的场合。
一个包含顿悟过程的认知任务必须至少满足如下几点。
(1)最终的正确答案与最初的解答不同。
(2)最终的正确答案是通过一个重构过程获得的。
(3)这个重构过程是唯一的获得正确答案的途径。
研究发现,顿悟问题主要是一种非言语加工,而言语加工会影响顿悟问题解决。
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是一个在一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思维定势如何被打破)。顿悟意味着大脑内新异而有效的神经联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顿悟是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上述所有的研究都提示,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并不是一个通过简单的“试错法”或严密的逻辑推理就能够实现的。要想实现知识创新,必须充分运用非言语思维加工(这主要是右脑的功能),打破思维定势,进行认知重构。因此,在进行知识创新时,应该充分调动知识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尽可能运用直觉、感性、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以加速顿悟过程的发生,并在逻辑思维的协助下,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构。
本书第4章介绍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三个阶段:积件式写作阶段、个性化改写阶段和创造性重构阶段。有人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创造性学习尝试,却因为迟迟没有突破而感到困惑,于是向我询问原因。我告诉他,从积件式写作,到个性化改写,再到创造性重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完成的线性过程,其中包含一次或若干次“顿悟”。要想取得突破,除了坚持写作之外,还要结合我提出的内读法与深谈法,努力挖掘他人和自己的隐性知识(动用知识的一级结构),并综合运用四种模式识别方法(调动知识的三级结构),才会有所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