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主张的建构式学习,对学习者获得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是有利的,但这种学习方式也有过程较长、不够经济的缺点。事实上,人类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学习者不可能都通过探究和自主建构获得,进入网络时代则更是如此。
在本书第4章中,我们讨论了西蒙斯的关联主义的观点。西蒙斯把今天的知识视为在网络中流动的河流或石油,提出了知识流的概念。他认为,当知识流适度时,以往的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还可以工作得很好。一旦知识流变得更迅速、更复杂,我们所能做的是提供一个能促进个人学习和运作的模型,而不要在乎知识流本身和速度。也就是要建立一个连通各个知识结点的网络,并依赖各个结点提供所需的知识,而认知的行为则由网络自身来承载。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应该多连通、少建构。
那么,到底什么是连通呢?怎样才能更好地连通呢?西蒙斯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只是强调“知道谁”“知道在哪里”比“知道什么”“知道怎样”更重要,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尽管后来西蒙斯等人对连通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补充,如将连通扩展到除社会化连接之外,还存在神经网络的连接和概念之间的连接等,但依然语焉不详。在这里,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我认为,连通可以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之别。
从程度来看,有强弱之分。弱连通是指“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强连通则除了包括前两个“知道”外,还包括“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弱连通有两个可能的走向,一是因为不经常使用而逐渐被遗忘(失连通),二是因为反复刺激或主动建构而变成强连通。从弱连通变为强连通,意味着知识流在其中流通的管道变粗变多,意味着不再容易发生失连通。
从方式来看,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连通是因为偶然遇到(听到、看到、接触到)或他人介绍而发生的;主动连通是因为个人兴趣和需要而主动寻找到的。被动连通一般产生弱连通,主动连通容易导致强连通。
从性质来看,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连通指与目标结点形成点对点的连接,间接连通则需通过其他中间结点的中介才能连接。(www.daowen.com)
举例来说,我在撰写《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时,并没有接触过关联主义理论,也就是说没有与关联主义相关的结点进行连通。当文章在博客上发表的时候,有读者向我提到了关联主义理论及其创建人,这才第一次建立起我的这个结点与关联主义在网络中的结点的连通。这时的连通还是弱连通(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关联主义的文章和书籍,知道关联主义的创建者和介绍者是谁)、被动连通(因为是他人推荐的,而不是自己主动查找的)和间接连通(经网友介绍才知道)。直到后来我产生了对关联主义的兴趣和了解的需要后,开始查阅、下载、购买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并进行认真研读、摘录、批注、开始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才与关联主义的各个结点建立了强连通(进一步知道了关联主义是什么,关联主义怎样看待知识和学习,等等)、主动连通(主动寻找)和直接连通(连通到关联主义的作者、网站及专著)。
从上述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连通和建构其实是不能分开的,如果没有学习者个体对知识本身的深加工(意义建构),弱连通就难以变成强连通,强连通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意义建构在内。假如我们只知道有个关联主义理论和西蒙斯这个人,并且也收集到关联主义的著作和网址,形成了直接连通和主动连通,而不对关联主义本身做一番学习和研究,对关联主义理论不甚了了,那么我们依然还处于弱连通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依然会很快将它忘掉。各种连通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如图5-2所示。
图5-2 连通类型及相互关系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