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写作提升创新与知识输出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写作提升创新与知识输出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勤于写作、乐于交流、善于总结的科学家要比一个不愿写作、只知埋头干活的技术员提高得快得多,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更容易提出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写作对他们的意义都是很大的。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写作提升创新与知识输出

也许有人会认为,零存整取学习策略只适合那些搞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文科生,写文章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对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与创新用处不大,因为自然科学的新知识、新发现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这一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以写作为基础的零存整取确实更适合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与知识创新。然而,零存整取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科学领域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记下大量的笔记和文献卡片,这就相当于积件式写作。通常,他们还会撰写文献综述、项目申请书、实验研究方案、阶段性研究报告等,这就是在以往文献积累和初步实验的基础上的个性化改写。通过实验研究与学术交流,他们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行科学思维,产生出对事物的新知识,这期间他们仍然在不断写作,用公式、符号、图形、文字等修改自己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最后通过撰写论文、总结报告、专著等完成知识创新过程,这都是在对原有知识体系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碎片进行创造性重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有所不同的是,网络时代,这些阶段性过程都可以通过博客、社区论坛、专业网站、通信平台等外显出来,从而更易于国际交流,能更快地激发思想火花,进而加速知识创新过程。

现代科学新发现大都来自于科学假说,例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开始就是一个假说,很多年后才通过他人的实验观察加以证实。要提出科学假说,离不开长期的科学思考,写作就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自然科学家的写作不同于社会科学家的写作,他们更多的是以笔记、公式、图形或符号来记录,也不一定在正式发表前就在网上公布,而只是在一个较小的专业范围内进行交流。这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之处。必须指出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单个实验得到的仍然是知识的碎片,不同人、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还会出现大量的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结果。一个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是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同样需要借助思考与写作来实现碎片整合及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创造性重构。一个勤于写作、乐于交流、善于总结的科学家要比一个不愿写作(包括文献整理、实验记录、阶段总结、交流报告、论文专著等)、只知埋头干活的技术员提高得快得多,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更容易提出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很多时候,提出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的往往不是直接动手做实验的那个人,而是他们的指导者、分析者和总结者。由此可以看出,写作作为知识创新的加速器应无疑义。

图4-5反映的是写作与思考、实践及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www.daowen.com)

图4-5 写作、思考、实践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从图4-5中我们可以看出,思考来自实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反过来,思考也可以影响实践,改变实践的内容与方式。通过源自实践的思考,我们产生新知,新知又经由思考引导实践。写作促进思考,一方面写作可以保留思考的成果与轨迹,引导思考走向深入;另一方面,思考也促进写作,完善写作。写作通过思考促进知识的创新,新知也需要通过写作来外化和传播。思考是核心,写作是思考的外化,是思考的外在形式,是思考的利器。很多时候,写作与思考是一个铜板的两个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写作对他们的意义都是很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