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碎片与重构:个性化改写构建知识森林

碎片与重构:个性化改写构建知识森林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人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我都似曾相识,但汇整成书之后,气势和力道都强大许多,碎片究竟难敌整体,尤其是经过王老师的“个性化改写”与“创造性重构”之后,碎片已化生为生机盎然的大树。王老师的书,教我们如何在碎片纷至沓来的环境下,培养出自己的、独特的知识大榕树,以致连绵成为知识森林。

碎片与重构:个性化改写构建知识森林

认识王竹立教授好多年了,虽未见过面,但我们从彼此的博客中相互学习。这次王老师说要出书,我非常高兴,因为正好有机会,比较一下碎片与大树的不同。

博客上的一篇篇文章,好比碎片。这本书经过王老师精心整理后,会怎样呈现出来呢?我非常好奇,同时我也很需要这本书,因为我在台湾文化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教课,课名是“教学设计与多媒体应用”,非常需要一本好书作参考,并推荐给同学。

收到王老师寄来的电子稿后,我特地把它打印成纸本阅读,我总认为要好好读一本书,还是看纸本最舒服,可以翻阅、前后对照、画重点、写心得,以及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以利后续的探究。

西方人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我都似曾相识,但汇整成书之后,气势和力道都强大许多,碎片究竟难敌整体,尤其是经过王老师的“个性化改写”与“创造性重构”之后,碎片已化生为生机盎然的大树。

王老师以身作则,用“新建构主义”的原则,写成了这本书。它跟一般教育科技书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作者从切身经验出发,兼具理性与感性,对很多教育现象有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以朋友分享的心情来述说,而非一般教科书充斥许多抽象干枯或过时的理论,也不是经由抄编、翻译或组合他人的文章而成书。

王老师对于加拿大学者西蒙斯提倡的“连通主义”,也有深入的剖析。他把西蒙斯所说的“连通”分为“弱连通”和“强连通”两种,“弱连通”是指“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强连通”则除了前两个“知道”外,还包括“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而建立“强连通”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靠整合碎片的新建构主义。

我从事数字学习的工作近20年。多年来用“弱连通”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但我越来越怀疑“弱连通”的必要性,因为我发现多年累积下来的成果,未必能发挥作用,反倒是真要用到时,上网及时搜寻一下,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弱连通”中却有许多冗杂的、老旧的杂讯。

王老师说未来的慕课,会往慕秀的方向发展。这是肯定的,慕秀秀什么?秀的就是学习者的创作。各式各样的创作,文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图片、声音、视频、肢体、雕塑等,这也揭示了评估学习的方式,从分数主义进化为一系列的创作成果。

其实,我上史丹佛大学的慕课《创造力速成》,《创造力速成》里就有慕秀的特色在内。学生不但要自己创作作品,还要以小组方式集体创作,作品上传之后,因为Novoed平台的优异功能,让每个学生或小组的作品,都能被其他人看见。但这点在Coursera或edX平台上还做不到。

王老师书中提到山东一位辍学者,放弃高中学业,要到北京去上北大青鸟,学程序设计。这个孩子的胆识和勇气,是可佩的。只是他虽然喜欢计算机,但网络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强,否则就能上网自学了。(www.daowen.com)

现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非常多,其中最多的课程就是各种程序语言的教学,包括C、C++、Python、Java,等等。而TED上也有一个短片,是一个十二岁的手机APP开发者Thomas Suarez现身说法,短片名称是A 12 year old app developer《十二岁的手机应用开发家》。

他目前就读于美国加州LA南湾的一间中学,他还没进幼稚园之前,就对计算机有兴趣,喜欢玩游戏,自修学会写Java程序,还在学校成立“Apple APP Club”社团,教同学写APP。他还说服父母投资99美元,让他在苹果网络市集(Apple)卖APP,歌星贾思丁的APP卖得最好。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目前学校的体制与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年轻的孩子。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除了知识之外,他们还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呢?

王老师的书,教我们如何在碎片纷至沓来的环境下,培养出自己的、独特的知识大榕树,以致连绵成为知识森林。主轴还是知识,是偏重左脑的;我们还需要右脑艺术能力的培养,诗人就是天生的艺术家,王老师是诗人,我们期望他的下一本书,能在未来人才的艺术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有所发挥。

我很高兴有此机会对此书先睹为快,这本书表面看起来文字浅显,其实外圆内方,是非常扎实的原创作品,富有生命力,有很高的含金量,是王老师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果,许多地方都可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对话,做深度的探索与思考。

我也期待这本书出版之后,大家能有后续的读书会,好好的、深入的、一起读这本书,以构建出一个持续的对话与深化的空间。

邹景平

台湾地区著名教育科技专家

2015年1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