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在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上段,地表水的水质基本上还是好的。近期监测结果为,金沙江上COD 超标19%~66.7%,挥发性酚超标4.2%,铅超标12.5%。宜宾一带长江水COD 超标16.7%~66.7%,挥发性酚超标2.8%。岷江入长江段,COD 超标50%,汞超标11.8%,亚硝酸盐超标10%。宜宾至重庆段长江干流及支流,则有更多项目超标,见表3-56。
地下水的污染受地表水及水环境污染的影响,特别是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应当予以特别重视。四川地区开发水资源面临的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
四川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与该地区工业生产中的“三废”排放和农业污染有关。以往开采一些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铅、锌、硫铁矿、锰、石膏、岩盐等,由于没有很好地进行环境保护,也直接污染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如东部地区中下三叠系石膏盐地层,地下水中、Cl-离子普遍高。工业“三废”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普遍出现在煤矿、硫铁矿及其生产、加工的地方。如川南广大岩溶地区,其中也出现在矿业及冶金城市,如攀枝花市等。农业污染指家用化肥、农药、有机氯、有机磷的施放,最后向水体转移,而造成的污染。此类面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广大农业开发区。由于广大山区,对污染防治不够重视,因此污染现象是普遍的。
山区因采矿、采石及其他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也较普遍,如地下采煤或硫铁矿引起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开裂、地面塌陷、地下水疏干等地质灾害。雅安地区的采石及石材加工引起的崩塌、水体污染等,也是地质环境恶化的一个方面。
随着更多的矿山开发、更多的工厂建成及投入生产,以及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将更加剧烈,因此加强对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
(二)地质灾害
历史上,四川地质灾害发生频繁,而且强度大。
1.地震
据历史记载四川省1900年前,大于5 级的地震有35 次,大于7 级的地震有3 次;1900年后,大于5 级的地震有148 次,大于7 级的地震有8 次。
表3-55 四川省主要岩溶、暗河、大泉开发利用情况统计表
表3-56 长江重庆以上水质污染概况简表
(www.daowen.com)
1933年8月25日,四川发生7.5级地震。据记载,“在大地震之一分钟间,叠溪城即时毁灭。其西侧临河之一部向河中崩倒,一部垂直向下陷落。其他一部,则为东侧山上滚下之岩石所覆压。……是曰凡在城中之人及距城极近之郊野中,仅闻有二人未死,其余全罹浩劫。”这次地震产生1.5 亿m3 大滑坡、崩塌群,阻断岷江而壅水成湖,蓄水量达4.5亿m3,后来溃决形成40多m 水头的急流而下泄,席卷岷江两岸11 个村寨,死9300 多人。
此外,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折多塘一带发生7.5级地震;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附近发生7.6 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间发生7.2 级地震。这几次地震都造成很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川西地区,处在构造活跃地带,滇西地区也经常发生强烈地震,而且两地地震的发生,呈现互补现象。500年来云南、四川大地震频率与释放能量分析见图3-52。
图3-52 近500年内云南、四川大地震频率与释放能量分析图
(a)云南、四川间隔时间内主要地震次数对比图;(b)西南及邻近地区间隔时间内地震释放能量对比图
1—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历史上大地震释放能量;2—云南历史上大地震释放能量;3—四川、重庆历史上大地震释放能量
2.滑坡、崩塌、泥石流
四川省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也是不断地发生。1967年,四川雅砻江上唐古栋滑坡,体积6800万m3,造成重大损失。叠溪地震,最大灾难是地震诱发大滑坡与崩塌,不仅使当地居民立即罹难,而且壅水成坝后立即溃决,对下游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川会东县内金沙江上老君滩,枯水期连成一个滩,长4.35km,落差41.39km,使江水流速达6.3m/s,浪高可达8.5m。四川省内有28 个县(市),受到泥石沙的威胁。
1999年,四川省发生一系列地质灾害。1~5月份灾害相对少,各类地质灾害9 处,死亡1 人,毁房250 间,毁田151 亩;汛期地质灾害出现较多,在甘孜、阿坝、凉山、雅安、泸州、宜宾、成都等地,先后出现暴雨天气,诱发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地表开裂、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70 处,崩塌10 处,泥石流7 处,危岩4 处,其他3 处。死亡74 人,伤37 人,直接经济损失1035 万元。另外,瓦斯爆炸10 处,死78 人,伤25 人。相对来讲,1999年的地质灾害还不是十分严重。今后四川防治大地质灾害的任务,还是十分繁重的,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大工程付诸实施时,更要注意人工诱发较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四川省目前具一定规模并造成危害的滑坡、崩塌有10 万多处,泥石流沟3000 多条,全省有80 余个县(市)、800 多个乡镇、500 多家工厂、矿山受到地质灾害威胁。西昌东河泥石流的流域面积达208km2,沟内常年遭受侵蚀、剥蚀,由崩塌、滑坡所形成的物质多达4.5 亿m3;西昌西河泥石流的流域面积165km2,沟道长数公里,物源物质有1.9 亿m3;严重泥石流区,土壤年侵蚀模数在20 万m3/ km2以上。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山地环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坏使泥石流多发区失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洪水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有关,所以水土流失现象也随之加剧。此外,矿区的排水疏干,也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及生态环境恶化。例如,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井下突水量1 万多m3,造成矿区附近6000 多居民缺水,并诱发岩溶塌陷灾害。一些矿区的矿渣堆积,也造成泥石流,使一次灾害死伤人员达数十人至百多人。
3.生态恢复与重建
要减少旱、涝灾害及地质灾害,四川省积极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是非常重要的。全省耕地679.4 万hm2,其中15°以上坡地占33.94%,25°以上坡地占9.72%。未利用土地虽有576万hm2,但多是陡坡地、荒草地、沙地、裸土地、裸岩地等,不宜发展种植业。四川有林地1904 万hm2,好的有林地只有1187.8万hm2;草地139.7万hm2。水土流失面积达20 多万km2,年侵蚀量达9 亿t。
四川木本植物有3190 多种,占全国1/3,大熊猫数量和栖息地占全国80%以上。四川计划5年内退耕还林、还草1154 万亩,还有4265 万亩宜林荒山、1427 万亩沙质荒漠化土地和大量耕地待治理。四川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强度,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下游长江河道及三峡水库淤积,对减轻四川本身及长江中下游的水旱灾害,都会有明显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