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由成都平原、川中丘陵组成,盆地四周环绕大凉山、邛崃山、大巴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上的大娄山等山地。东部巫山、东北部大巴山及东南部的金佛山、方斗山、七曜山属于重庆市辖区。大部分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为四川省地域。
1.地形地貌
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地处内陆,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龙门山—大凉山为界,西部是高原、山地,为青藏高原的东延部分,东部为著名的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 万km2,海拔300~700m,盆地周围被高程1000~4000m 的山地所环抱,盆地内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成都平原,高程500~700m,面积6473 km2,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为川中丘陵,丘陵顶部高程一般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数十米至百余米,华蓥山以东为川东平行岭谷,海拔一般为600~900m,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m,为盆地内高峰。
西部地形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川西北高原,是青藏高原东南一隅,高程为3500~6000m,切割甚微,地表平旷,多为岭缓谷宽的丘原地貌景观。②川西南山地,为横断山脉的北段部分,这里地形破碎,山高谷深,山脊高程均在4000m以上,岭谷高差多在2000m以上,但山间尚有比较开阔的安宁河谷平原及盐源、昭觉、布拖盆地等。
四川省、重庆市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部盆地内夏热、冬微寒,西部受地形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垂直分带明显,有亚热带—亚寒带—寒带的变化。(www.daowen.com)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四川、重庆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可达1000 mm左右,平均954 mm,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般5~9月降水量约为年降水量的70%~90%,冬春两季仅占年降水量的6%~20%。地域分布上大体是:东部盆地和川西南山地(一般超过1000mm)多于西部高原(一般小于800 mm),盆周山地(一般大于1000 mm)多于盆地内丘陵(一般700~900 mm),而盆西缘山麓(大于1300 mm)冠于全区。
长江上游四川省、重庆市水系发育,长江横贯全区,宜宾以上称金沙江,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以下称为长江,主要支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均由北向南注入长江,南侧河流短而少。
3.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四川省、重庆市横跨我国东西两大构造单元,以龙门山—木里弧形断裂为界,东为扬子准地台,西为松潘甘孜印支地槽系,杨子准地台以四川台坳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各类型台褶断带。四川台坳是一个近四边形的震旦纪以来就处于相对稳定的台型构造带,出露地层以中生代砂岩、泥岩为主。表部构造:盆地东部以平行的梳状弧形复式褶皱为主,中部发育着一系列轴向多变、闭合面积较大的穹隆、鼻状和连环式旋扭构造,地层产状平缓;西部多为褶皱不大的短轴复式背、向斜,沿西北向龙门山前缘形成巨大的新生代凹陷——成都断凹,出露地层以第四系松散岩类为主。松潘甘孜印支地槽系是一个范围广大,相对活动的地槽区,主要由变质岩组成,断裂褶皱发育,为地层陡倾或倒转的复式背、向斜,岩层极为破碎。
全区出露地层分为四大类型:①松散岩类。包括粘性土、砂、砂砾卵石等。②碎屑岩类。包括砂岩、砾岩泥岩及页岩等。③碳酸盐岩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岩层及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层。④变质岩和岩浆岩类。变质岩主要为一套中浅变质的千枚岩、砂岩、板岩、火山碎屑岩等,夹结晶灰岩;岩浆岩由超基性—酸性岩类组成,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及正长岩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