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概述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概述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一些监测结果表明污染情况有所好转,但新的污染仍在发生。六级水库中,一、二级的红枫水库和百花水库,又称红枫湖和百花湖,作为贵阳及黔中地区的主要供水源。目前贵州地区有石漠化趋势及已经石漠化的地带,估计已占全省岩溶地区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些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人员严重伤亡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贵州东部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加剧。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概述

(一)水环境污染

1999年,全省共监测29 条河段,其中达到Ⅱ类水质的河段13 条,达到Ⅲ类水质的河段3 条,达到Ⅳ类水质的河段7 条,达到Ⅴ类水质的河段1 条,劣于Ⅴ类水质的河段5 条。河段主要污染物为耗氧有机物、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总铅等。

1999年,全省共监测6 个城市湖(库),其中达到Ⅲ类水质的湖(库)1个,达到Ⅳ类水质的湖(库)5 个。湖(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非离子氨。

与1998年相比,1999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从6.39 亿t 下降到5.99 亿t,下降率为6.3%,主要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从3.11 亿t 减少到2.61 亿t,减少了16%。工业废水处理率从1998年的66.8% 上升到1999年的74.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从1998年的29.2%上升到1999年的29.8%。全省COD 排放量从1998年的27.69 万t 下降到25.32 万t,下降8.6%,其中工业COD 排放量从1998年的11.09 万t 下降到8.20 万t,下降26%。有毒污染物排放量从1998年的130.93t 下降到74.73t,下降率为43%。总的来看,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减。

从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来看,1998年、1999年全省监测河段水质状况是,达到Ⅱ类水质的河段从34.6%上升到44.8%,达到Ⅲ类水质的河段从11.5% 下降到10.3%,下降了1.2 个百分点,达到Ⅳ类水质的河段从23.1%上升到24.1%,达到Ⅴ类水质的河段从7.7%下降到3.4%,劣于Ⅴ类水质的河段从23.1%下降到17.2%,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虽然,一些监测结果表明污染情况有所好转,但新的污染仍在发生。广大岩溶山区的地表河流,水质一般少受污染,但流经城镇、工厂和矿山的河流,普遍都受到污染。目前全省水质达到Ⅳ、Ⅴ类的污染河段已占河流总长的5.3%,其中污染最为严重是:流经贵阳市的南明河(乌江支流)、都匀市的剑江(清水江上游)、遵义市的湘江(乌江支流)及六盘水市的三岔河(乌江上游)等河流,主要污染物为亚硝酸盐氮、有机物和氟化物。北盘江上游、三岔河上游为贵州主要的煤矿开采区,那里上百公里的河段水色发黑,主要污染物为挥发性酚、亚硝酸盐氮、有机物、砷、铅及六价铬等。同时,位于黔中高原面上的清镇红枫水库、贵阳百花水库、安顺虹山水库,水质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乌江渡水库原先库水属Ⅴ类,1999年已提高为Ⅳ类。水质还是不好。

猫跳河上六级水库,以往是水库往中间地段水质逐渐恶化。六级水库中,一、二级的红枫水库和百花水库,又称红枫湖和百花湖,作为贵阳及黔中地区的主要供水源。红枫水库1960年建成,坝高52.5m,正常蓄水位1240m时,库容6.01亿m3,水面面积57.2km2,最大水深44m,平均水深只有10.5m。具有城市供水、工农用水、调洪、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等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使污染日益严重。红枫湖每年污染物入湖量为:悬浮物3.1 万t,高锰酸盐指数0.88 万t,总磷300t,湖水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总磷、总氮等水质指标均超标。水质为Ⅳ~Ⅴ类。百花湖1966年建成,坝高48.7m,库容1.82 亿m3,正常蓄水位时水面14.5km2。百花湖位于红枫湖下游,水质直接受红枫湖下泄水质影响,水质也有多项超标。红枫湖曾发生“黑湖”污染事故,湖水发黑。pH值在6 以下,表层水溶解氧为2.28~2.64 mg/L,深层溶解氧为0.72~1.92 mg/L,亚硝酸盐上升至0.85~1.17mg/L,延续数月,造成死鱼23万kg。合理调整湖区及周边的工农业,控制污染源,加强综合处理,以保证两湖水质可作贵阳及黔中地区的饮用水供水源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二)自然地质灾害防治

贵州岩溶区地质灾害频繁,类型也很复杂,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土壤侵蚀、岩溶塌陷及洼地洪涝,特别是石漠化面积甚广,使不少地区的岩溶生态环境实际上已严重恶化。

1.石漠化

贵州近74%的面积为碳酸盐岩分布区,由于构造上升、岩溶发育,使岩溶山区土层薄瘠、旱涝灾害频繁,在自然状态下,也发生石漠化现象。由于人工坡地开荒,加上各种建设对环境保护不力,因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石漠化发展迅速。例如,毕节地区,平均侵蚀模数曾达到4927t/(km2·年),高的达10000~20000 t/(km2·年)以上。不少山坡上种粮,除了种子之外,每亩地只有几十斤收获,反而造成水土加剧流失。有的地区,由于土层薄,流失量大,竟把充填于岩溶裂隙中的有限土块,人工堆成小块耕地,其结果是使岩溶化山体的雨水更快消失,渗入地下岩溶通道中,造成岩溶裂隙中没有土体来起涵养水源的作用,结果导致石漠化加剧发展。目前贵州地区有石漠化趋势及已经石漠化的地带,估计已占全省岩溶地区面积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贵州是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最严重的省份,也是最贫困的省份。

2.崩塌、滑坡、泥石流(www.daowen.com)

乌江上游及北盘江上游,河流溯源侵蚀强烈,这里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及碎屑岩频繁相间,岩溶地貌与侵蚀地貌综错出现,加之人口密度大,煤矿大量开发,因而成为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根据调查资料,有滑坡586处,其中体积大于100万m3 的大型及巨型滑坡52处;崩塌241处,体积大于100万m3 的大型崩塌18处;泥石流52处,其泥石方量多在5 万~50 万m3 之间;水土流失面积5470km2,其中强烈流失面积1420km2。这些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人员严重伤亡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贵州东部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加剧。例如,1996年夏季发生在湘黔线凯里至镇远段中上寒武统白云岩中的风化砂石流,使铁路交通中断达半个月之久。同年,发生在印江岩口的特大滑坡(地层岩性为上二叠统长兴组及下三叠统夜郎组灰岩、页岩及含燧石团块灰岩),滑体快速滑落,堵塞印江河谷,使上游有8 千余人口的郎溪镇淹没在堰塞湖中,造成3 人死亡,2 人失踪,公路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1.5 亿元。1996年夏,贵阳市沙冲路改造时进行边坡开挖,于下三叠统白云岩中发生顺层滑坡,造成30 余人死亡的特大恶性事故。

水库常引发一系列的地裂、崩塌及滑坡,给库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例如,乌江深切河谷中的乌江渡水库,建库后库岸崩塌、滑坡连年发生,工程处理及移民搬迁几乎连年不断。

3.岩溶塌陷

水城、安顺及贵阳等岩溶地下水开发历史较长的城市,是岩溶塌陷集中发育的地区。近年来,随着郊区地下水开发强度增大,岩溶塌陷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例如,水城盆地自1969年开始产生塌陷以来,到1993年已累计产生塌陷坑1800余个,塌陷地区已由当初的盆地中心向外扩展了20 余km。又如,贵阳市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即开始产生塌陷,至1998年已发生塌陷20 余起,从繁华的市中到郊区农村均受到严重危害。

修建在高原宽谷中的岩溶水库,库岸常有诱发塌陷发生。例如,普定县的火石坡水库、关岭县的蚂蝗田水库等,尤其是思南县马畔塘水库曾发生塌陷100余处。渗漏问题则更为突出,不少小型水库因此而报废,有约20%的小型水库发生岩溶渗漏。贵州岩溶水库的淤积亦很严重,特别是黔西北地区尤为突出。普定火石坡水库由基础石膏诱发塌陷,见图3-44。

图3-44 贵州普定火石坡水库石膏岩溶塌陷剖面图

1—正常库水位;2—岩溶塌陷后库水位;3—石膏岩溶产生的塌陷;4—石膏与白云岩渗透水流;5—碳酸岩盐中承压水;6—薄层碳酸岩盐渗透水流;7—薄层碳酸岩盐;8—石膏与白云岩;9—酸性凝灰岩

4.洼地洪涝

洼地洪涝是贵州岩溶区十分普遍的一种地质灾害,其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而且受灾的地方都是良田沃土所在,每年各地由此造成的农业歉收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是洼地洪涝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而这种灾害的高发区往往就是岩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例如,乌江上游及北盘江上游的六盘水地区,那里是贵州省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据调查,共有洪涝洼地169处,总淹没面积达44644 亩,在岩溶山区耕地本来就很少的情况下,如此大面积的农田几乎连年受灾,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显然是山区人民难以承受的。更有甚者,由于该地区碳酸盐岩常与碎屑岩交互分布,洪水夹带大量岩屑、泥沙涌入洼地之中,对良田沃土的破坏常常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在地处黔中高原的贵阳市郊(原行政区面积2406km2),据调查,竟有洪涝洼地343个之多,淹没总面积达7.3km2,表明该区生态环境已明显恶化。

因此,在地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贵州进行开发工程时,要特别注意预防诱发地质灾害。只有在保护地质—生态环境中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才能使贵州通过西部开发,走上富裕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