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州省地理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

贵州省地理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形、水系及气候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第四纪初期以来,受西藏高原强烈隆升牵动,使该区向东掀斜抬升而成高原及山地。苗岭以南属珠江水系,流域面积60381km2,主要河流有都柳江、樟江、曹渡河、蒙江、北盘江、马岭河及南盘江,其流向大多自北而南。大面积分布于黔北、黔东北及黔东南地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上寒武统白云岩。岩溶锥峰及丘峰之间缺乏封闭洼地、漏斗及落水洞等形态,负地形多为密集发育的沟谷。

贵州省地理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地形、水系及气候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第四纪初期以来,受西藏高原强烈隆升牵动,使该区向东掀斜抬升而成高原及山地。西部高原面保存完好,大部地面高程2000~2500m;中部高原面上岩溶锥峰、缓丘绵延起伏,一般地面高程1000~1400m;东部则为高程8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沿南北方向上,贵州高原又耸立于广西丘陵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总体上构成一个向北、东、南三面倾斜,且南北两面较陡的垄状高原山地。横贯贵州高原中部的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图3-34)。苗岭以北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11574km2,主要河流有赤水河、綦江、乌江、舞阳河、清水江及锦江等,其中乌江流域面积最大,达66849km2。苗岭以南属珠江水系,流域面积60381km2,主要河流有都柳江、樟江、曹渡河、蒙江、北盘江、马岭河及南盘江,其流向大多自北而南。发源于中西部岩溶高原面上的诸多河流,一般上游坡降小、河谷宽浅,下游坡降大、河谷深切,纵剖面呈上凸形(又称反常型),其落差常达700~1000m。河谷纵剖面上裂点发育,瀑布跌水众多,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即形成于北盘江支流打邦河上。

图3-34 贵州水系及岩溶缺水区分布图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总的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18℃,一般从东到西气温逐渐降低,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一般为22~25 ℃;1月最低,大部地区为2~8℃。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400mm,一般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降雨量逐渐减少。降 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夏季(5~8月)各地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70 % 以上,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则仅占全年降雨量的4%~8%。年降水率为10%~14%,月降水率则为40 %~60 %,尤以冬末春初最为突出。这种降雨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导致广大岩溶区干旱及洪涝交加的灾害连年发生。

(二)地质地貌(www.daowen.com)

贵州是我国沉积地层最发育的省区之一,从中元古宇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地层总厚达3万余m。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以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其总厚达1.7万余m,多集中分布于中上寒武统、中上泥盆统、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中下三叠统等地层中,为岩溶大面积发育分布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贵州碳酸盐岩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包括隔槽式、类隔槽式、隔挡式、疏密波状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由一系列紧密的向斜和宽缓的背斜平行排列而成。按构造走向可分为4个区:①黔东北区,褶皱轴向为北北东向;②黔北及黔西北区,以北东向为主,并伴有弧形褶皱;③黔中南区,多为南北向;④黔西及黔西南区,多为北西走向。各构造区内,与褶皱轴向平行的冲断层及斜交的走滑断层十分发育。褶皱构造严格控制着各时代碳酸盐岩的产出状态与非可溶岩的展布格局,从而形成众多规模不等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例如,黔中南以南北向为主的隔槽式褶皱区,由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组成的背斜十分宽阔,而由三叠系碎屑岩组成的向斜却十分狭窄,背斜区岩溶水东西分流于向斜河谷盆地中,形成一系列南北向河流。又如黔东北类隔槽式褶皱区,北北东向背斜及向斜相间排列,由中上寒武统白云岩组成的背斜相对宽缓,由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及白云岩组成的向斜较为狭窄,而两者之间则有较大面积的志留系、奥陶系碎屑岩分布,形成十分醒目的条带状岩溶储水构造。

贵州岩溶地貌集中分布于东经108°以西的中西部地区。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网切割及地貌演化历史的影响,全省岩溶地貌的发育及分布主要有三大类型。

(1)高原型。集中分布于黔中、黔西南、黔西北地区,前两者高原面海拔1100~1300m,后者达1800~2000m。出露碳酸盐岩主要为中下三叠统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次为石炭系、三叠系石灰岩。高原面由宽阔平坦的岩溶盆地及谷地串连而成,其上岩溶锥峰广布,地下水埋深多小于20m。

(2)高原斜坡及谷坡型。集中分布于苗岭分水岭以南、乌江上游及北盘江上游的深切河谷。地层岩性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石灰岩,岩溶向深处发育较为强烈,地貌类型以峰丛洼地及峰丛峡谷为主,地形高差一般为300~600m;地下河发育密度大,纵剖面陡且常有裂点,地下水埋深在裂点以上多小于20~50m,以下则常大于100m。

(3)峰丛—溶丘山地型。大面积分布于黔北、黔东北及黔东南地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上寒武统白云岩。岩溶锥峰及丘峰之间缺乏封闭洼地、漏斗及落水洞等形态,负地形多为密集发育的沟谷。锥峰、丘峰常沿山地斜坡呈丛状分布,一般山谷高差为200~500m,地下水埋深多小于20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