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在旧社会流传的这句俗语,深刻地描述了贵州省往日的情况。由于经常阴雨绵绵,少有阳光普照之日,所以有“天无三日晴”。受地质构造上升、河谷深切的影响,加上岩溶作用的因素,使占全省面积73.6%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带,在高原面上发育峰丛洼地、谷地和溶丘洼地,洼地和谷地的直径以数十米至数百米为多见,周围为溶丘、峰丛所环绕,因而是“地无三里平”。贵州岩溶地区土层薄瘠,降水又极易消落地下,经常是“阴雨数日便成涝,无雨三日又成旱”,由于岩溶地区这种气候、地势条件,使往日贵州较为贫困,因而是“人无三分银”。虽然最近几十年来,人无三分银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岩溶山区还是较贫困的。如何解决贵州岩溶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这是贵州地区真正走上富裕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国土面积176767km2,其中岩溶面积129639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6%,是全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广且地势起伏很大的高原山地省份。全省人口345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00万,占总人口的34.7%;农业人口2977.85万,占86.1%。耕地面积2760.1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0.24%,其中水田1152.07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8%。在全省86个县(市)中,岩溶面积大于30%的岩溶县(市)有74个。贵州有国家级贫困县48 个,贫困人口800 万,而岩溶区贫困县就占38 个,岩溶区贫困人口近663万。岩溶区干旱缺水十分普遍,有305万人缺乏生活饮水,100万亩田地缺水灌溉,其中尤以紫云、长顺、罗甸等22 个岩溶区贫困县缺水最为严重。广大岩溶山区的贫困与缺水,在颇大程度上制约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人均国民生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3%,然而,现有大量水文气象及岩溶地质资料表明,贵州并不是一个资源性缺水省份,一句广为流传的“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民间谚语,生动地揭示了贵州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实质。显而易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埋深较大的地下岩溶水资源。如果人们在岩溶水资源的寻找及开发方面拓宽思路,在技术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加大科技和经济投入,贵州广大岩溶区干旱缺水的面貌完全是能够改变的。(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