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总结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总结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地区水资源由于地理、地质及气候条件的制约,既是相对丰富的,又是相对匮乏的。虽然西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目前开发率低,而在一些地带由于不合理及过量开发地下水,已对城镇等产生危害。西南地区山高水深,易于产生大体积的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总结

西南地区水资源由于地理地质及气候条件的制约,既是相对丰富的,又是相对匮乏的。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投入强度小,基础设施薄弱

西南地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还是很低的,1997年云、贵、川、渝和西藏5 省(市、自治区)水库总库容占水资源量百分数见表3-23。西南地区共有水库16228 座,总蓄水量只有278.69 亿m3(未计三峡水库393 亿m3),而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1316 亿m3,水库蓄水量只占总水资源量的2.45%,若只计云、贵、川、渝4省(市),也只有4%。由于水库蒸发作用,实际上有效蓄水量还要低。况且,已建成水库中,有近一半为病险水库,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益。由于渠道等配套工程不完善,四川省有500 多万亩土地不能很好发挥效益。

表3-23 1997年西南地区地表水库蓄水量简表

注 1.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有关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2.西藏地区数据由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提供。

西南地区各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耕地面积百分比见表3-24。从表3-24可看出,真正有效的灌溉面积,所占当地总耕地面积的比率不大。其中,贵州最低,仅为12.87%。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灌溉面积对比见表3-25,表中虽然云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大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但山坡地占较大比重,而且土地片小、分散、质量差。除西藏之外,人均灌溉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值。

表3-24 西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百分比

注 1.总耕地面积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资源大调查》中1996年的数据,也是目前耕地动态总量平衡所依据的数值。
2.有效灌溉面积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所列1997年的数据。

表3-25 西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灌溉面积对比表

注 1.人均耕地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资源大调查》。
2.人均灌溉面积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来旱涝分布图集(1981)》,概略计算出川东、渝东及云贵高原地区水灾频率为19.95%~41.16%,旱灾频率为15.87%~35.35%,水旱灾害总频率达35.82%~76.51%(表3-26)。虽然水灾频率大,但旱灾影响面比水灾大。1997年,农田受水旱灾害情况见表3-27。

表3-26 西南地区500年来水旱灾害频率统计表

表3-27 1997年农田受水旱灾害统计简表

注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

云南省在1950~1998年的49年间,有大旱24年,大洪涝22年。贵州省1991年发生的洪水,使全省83 个县、1771 万人受灾。四川省1981年的洪灾,使53 个县被淹,受灾人口达1256 万人;1969~1982年间,四川出现暴雨374次,平均每年16 次,影响到长江中下游。西藏及川西地区基本为半干旱气候条件,云、贵、川、渝大部分地区虽然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不均,也不断发生旱灾。川东及贵州大部分为夏秋旱,以伏旱为主。云南和黔南多冬旱或春旱,不少为冬春连旱。由于生态环境恶化,1951~1980年间,干旱频率由50%上升至70%以上,大干旱年份3~4年出现1 次。

西南地区虽然水资源量是丰富的,但由于投入强度小、开发难度大,所以各地水利设施还很薄弱,仅开发了当地水资源量的0.43%~8.70%。显然,这些有限的设施不能很好地解决干旱及洪涝问题,也制约并影响到工农业的发展。

2.水资源与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www.daowen.com)

本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日益加重地受到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长江及其较大支流的干流河段上的水质,一般属Ⅲ类,但有的断面已属Ⅳ类,重庆一带小支流,60 多条小河,有1/3 污染情况更为严重。各地1992年及1997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处理达标水量对比见表3-28。由于农肥、农药造成面污染不断加剧,也使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在重庆附近地下水中也可检测到农肥污染情况。

表3-28 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处理达标水量对比表

注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1998》。

除了河流污染之外,高原湖泊污染问题确是非常严重的。昆明盆地总面积800km2,其中滇池的面积为300 km2,平均水深4.4m,最大深度10m,容积为12.9亿m3。滇池流域面积2920 km2,平均年天然水资源量5.5 亿m3。注入滇池污水量达1.85亿m3/年,其中生活污水1.34 亿m3/年,工业污水0.49亿m3/年,入湖全氮8981t,全磷1021t,COD39988t,使湖水富营养化,水质为Ⅴ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目前,虽然日污水处理量达36.5万m3,但仍未对污染情况有明显改善,滇南地区的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水域,也都受到了污染,应予以重视。

地表水库的污染问题也是很严重的,贵州猫跳河的6 级水库,通过水质监测发现,库水中间地段不少项目是超标的,超标率达5.6%~176%。澜沧江上漫湾水库的库水质量也受到污染,是由于其上游支流沘江、漾鼻江等水质污染严重所造成的。

1993年,西藏工业废水排放量仅180 万t,而1997年增至2386 万t,4年间增长了13 倍多,虽然处理达标量达51.8%,仍有未处理好污水量达1150 万t。1993~1997年,西藏污水量净增了6.38 倍,这是值得今后注意的问题。

3.自然环境脆弱,对防治不良环境效应与地质灾害措施不力

无论是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开发中,都应当认真地考虑防治不良的环境效应,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大规模兴建中小型水利工程时,由于没有认真进行地质勘测工作,诱发了许多不良效应,产生渗漏、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目前仍有一半工程存在病险问题,不能发挥效益。

虽然西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目前开发率低,而在一些地带由于不合理及过量开发地下水,已对城镇等产生危害。例如,贵州六盘水、贵阳市、安顺市及云南昆明市等,由于过量开发岩溶水,而诱发岩溶塌陷。近些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 省(市)发生了362 处塌陷,多数是由于人工抽水、蓄水、地表水渗入、施工震动、工程荷载、地下工程排水以及污水废液排放引起的。

西南地区山高水深,易于产生大体积的滑坡、崩塌等边坡灾害,大的滑坡规模可达几千万立方米至几亿立方米。滇西、川西受板块运动影响,强地震灾害频繁,20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有70 多次,7级以上有20 多次。大型水库诱发地震可达2~5 级,甚至更高。更主要的是,地震又可诱发滑坡、塌陷、地裂等许多地质灾害。受到泥石流威胁的城镇,四川有28 个县(市),贵州有13 个县(市),云南有20 多个县(市),重庆市也有一半以上的县受到威胁。

因此,由于地壳构造运动结果,西南地区仍是属于地质环境脆弱地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应当予以充分认识,以防患于未然。对滑坡等灾害的预报也有较多成功的例子,并且也有成功的处理经验。例如对黄腊石滑坡、乌江渡危岩体的处理等。2000年4月9日,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木弄沟大规模山体滑坡,滑程约8km,滑动高差3330m,形成长2500m、宽2500m、平均厚60m、总面积5km2、体积2.8亿~3.0亿m3 的滑坡体,堵塞了易贡藏布河。由于迅速采取措施,汛期前在滑坡堵河部位,抢挖了排水渠道,但尚未完工,天然堵坝即溃决,冲毁了下游1 座桥梁。以往由于忽视地质环境问题,不能及时防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4.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不协调

西南地区山区多、平地少。目前在西南地区,人口增长率还是很高的,贵州高达17‰,一年增加相当30 万~40 万人的一个县。

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存在人口高增长率,造成人口—资源—环境关系链不平衡。

例如,贵州省于1950~1970年20年间,人口增加590.53 万人,人均农业产值只增加2 元,人均耕地减少1.28 亩。目前人口增长了,而人均耕地达2.03亩,这是加大山坡地开垦所致,结果破坏了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后人均收入有所增长,见表3-29。此种情况,说明了以往未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关系链中的平衡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效果,人均耕地数目也显著减少。

表3-29 贵州省(1950~1987年)人口与农业产值及耕地对照表

注 据国家统计局及贵州省统计部门的资料。

1987年与1970年相比,农村人口增长率只有0.65%,低于城市人口增长率2.69%,这并不是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市低,而是由于改革开放,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所以使农村人口增长率降低。1950~1970年,贵州农业没有很好发展,使全省人均农业产值,由68元增为70元,即实际上每人只增加2元,若加上物价上涨因素,20年间,人均农业产值并没有增长。1987年与1970年相比,相对增长值还是加大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