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前段较长时期内,遭受严重破坏,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各地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30%~46%,影响到水源的涵蓄及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在正常自然作用下,本地区水土流失率应在300~500t/(km2·年)之间,或者低于此数值,但是目前多数在1500 t/(km2·年)以上,严重的达10000~25000 t/(km2·年)。由于对森林植被的滥砍滥伐与破坏,使覆盖土层不厚的山区,水土流失加剧,呈现岩石裸露嶙峋的石漠化现象(也称岩漠化现象),其结果,不仅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也影响到中下游广大地区,加剧旱涝灾害的危害。特别是岩溶山区,土壤侵蚀深度可达0.5~7mm/年,不少地带其土壤抗侵蚀能力只有几年至十几年,近20 多年来,石漠化发展速度惊人,岩溶山区已有一半以上受到人工开发不当而导致的石漠化现象的威胁。
除了石漠化现象之外,沙化现象也值得注意,在四川阿坝自治区的红原县和诺尔盖县,在20世纪60年代沙化现象只有2 万亩,70年代发展至7 万亩,目前已发展为成片的30 多万亩,这与超载放牧有密切关系。这种现象,在西南其他地区也较多。
目前,中央提出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这对西南地区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也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西南地区25°以上坡地占各省(市、自治区)耕地的6.8%~13.98%,15°以上坡地占各地耕地的百分数为:云南46.66%、贵州49.90%、四川33.94%、重庆47.59、西藏14.83%,都大于全国平均值14.09%。西南地区林地情况见表3-78,草地情况见表3-79。有林地和天然草地的面积与总面积相比,只占很小的比重,有林地为17.54%,天然草地只有4.5%。
表3-78 西南地区林地概况简表(1996年) (单位:万hm2)
注 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
表3-79 西南地区草地概况简表(1996) (单位:万hm2)(www.daowen.com)
注 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西南地区旱涝与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人为因素使生态恶化,加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都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危害,也诱发更多地质灾害的发生。据调查资料,1996年与10 多年前相比,林地及牧草地增加幅度小,只有10% 及0.17%,而不少林地因滥砍滥伐,质量降低,草地也由过量放牧及诱发地质灾害与生物灾害而降低其质量。因此在恢复与重建山区生态环境中,必须积极防治林地及草地的各种自然灾害,提高其质量,减轻其灾害。
云南25°以上坡地计划退耕916万亩;贵州计划退耕还林1389.3万亩;四川有1154 万亩在25°坡以上,决定退耕,计划5年内退完,目前已安排退耕300 万亩。重庆市需要结合移民,进一步从防治库区灾害、提高生态环境上,合理布置居民环境及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在2020年前,还林还草3745 万亩。积极退耕还林还单,可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在西南山区,通过退耕后封山育林(或育草)的实施,通常几年至10 多年时间就可初步恢复生态。虽然退耕使耕地减少,但涵蓄了水源,减少了土壤侵蚀,对低处缓坡地带建立优质高产农田与大农业发展是有利的。
虽然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但在西南山区25°以下坡地仍占主要,也需花大力气予以改造,使坡地改为经受得住水流侵蚀冲刷的梯地。所以,“坡改梯”也是重要的一项措施。西南山区由于土层薄瘠,特别需要防治林、草植被破坏,而加剧石漠化发展的危害。所以在恢复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措施,收到发展经济及保护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双重效益。
对于西南地区的大开发,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防治石漠化与减轻自然灾害,应是首要的战略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