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类生态系统区,即内陆盆地生态系统、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以及青海江河源区生态系统。
1.内陆盆地的生态环境变化
(1)天然绿洲退化。由于内陆河流中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下游天然绿洲缺乏涵养水分,逐年面积减小,植被衰退,加上大量砍伐林木,森林面积减少。例如柴达木盆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森林面积减少了20%以上。准噶尔盆地梭梭灌木林面积80年代比解放初期减少了68%以上。塔里木河水历来都是滋润着下游两岸由茂密的胡杨林和植被带形成的1~5km 宽的“绿色走廊”,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胡杨林干死,库鲁克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合拢之势。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额济纳绿洲由于黑河断流,下游居延海干枯,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这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发展。
(2)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土地荒漠化不断发展。内陆盆地盐碱化土地有加快增加的趋势,土地沙化面积也在迅速增加。
2.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
江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包括昆仑山—阿尔玛卿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整个青南高原,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是世界罕见的多条大河的共同发源地。
江河源区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m以上,气温低,干旱严寒,多冰川,大风频繁,冰雹、霜冻、雪等气象灾害频发,冻土遍布全区,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先天的极其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www.daowen.com)
黄河源区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十分缓慢,草场承载力极低。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樵柴、淘金、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等,加大了对土地的压力,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草场退化,可利用的草场面积减少,载牧能力下降,草场退化面积达到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6%~46%。土地荒漠化扩展速度加快,土地沙化面积约1266km2。一些湖泊逐年解体,如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和星宿海,历史上原是统一的大湖,解体为现今湖泊的状态,扎陵湖、鄂陵湖目前还在不断地萎缩。
江河源区严酷的自然条件,特殊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就极难恢复。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与长江、黄河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
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
(1)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发展未能有效遏制,使高原生态趋向恶化。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区域间差别也较大。六盘山以西在5000t/(km2·年)左右,绥德、米脂一带为15000t/(km2·年),府谷、准格尔旗达18000t/(km2·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 万t/(km2·年)的面积近6万余km2。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为黄河支流窟野河(上游为乌兰木伦河)、秃尾河与无定河,这三条河侵蚀的不仅是黄土,而且有大量的白垩系松散砂岩,是入黄河粗砂的主要来源区。此外,从托克托至河曲的黄河干流西岸,风成沙丘的流沙也是黄河泥沙不可忽视的来源。在宁夏中部和陕北西部,由于大片土地缺乏水资源,生态环境脆弱,在粗放的耕作制度下土地沙漠化也相当严重。据陕西、宁夏两省(区)初步统计,土地沙漠化面积达1.93 万km2。
(2)地下水资源的衰减。陕西关中地区大中城市水资源普遍紧缺,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大部分利用地下水,各水源地开采量已接近或超过允许开采量。不少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m 多。西安城郊自备井区,目前已有开采井500余眼,年开采承压水1亿m3 以上,超采3000万m3,形成250km2 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140 余m;单井出水量不断减少。咸阳、渭南等市也有相似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