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创编技巧

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创编技巧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编幼儿舞蹈既要遵循舞蹈创作的共性规律, 也要突出幼儿舞蹈的基本特点。鉴于幼儿的身心特点, 在创编幼儿舞蹈时, 尤其是一些思想性较强的作品, 特别要注意艺术的表现形式。(五) 动作的形象性原则无论是成人舞蹈还是幼儿舞蹈, 舞蹈动作都是整个作品的主体。“神” 似是幼儿舞蹈的最终目的。

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创编技巧

创编幼儿舞蹈既要遵循舞蹈创作的共性规律, 也要突出幼儿舞蹈的基本特点。 幼儿在生理发育时期, 大脑及身体各部位处于生长阶段, 他们的理解能力、 接受能力、 平衡能力、 控制能力、 节奏感都在发展过程中, 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 因此幼儿舞蹈的编排在构思和方法上与成人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 创编幼儿舞蹈的前提是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 了解幼儿的生理、 心理特点、 动作发展水平和接受水平, 这样, 创编出来的舞蹈才会有幼儿的特点, 避免成人化、 专业化。

(一) 题材的新颖性原则

生活是创作的基础, 题材是作品的前提。 题材是否新颖直接影响着幼儿舞蹈时的兴趣, 因此选择舞蹈题材一定要准确, 从幼儿生活的实际出发, 舞蹈内容上要有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和动作。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内容, 使幼儿快乐地学习舞蹈, 题材既富有儿童生活情趣又要有儿童喜欢和熟悉的事物。 例如《乐乐的小白牙》 《过猴山》 等舞蹈, 孩子们连唱带跳, 感情真切饱满, 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会了舞蹈。 单纯的舞蹈动作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而内容情节才会真正深入幼儿的心灵, 感化其情操, 幼儿才会用动作把他们心里的真正想法表现出来, 舞出他们的感情和舞蹈作品的内涵。 多彩的现实生活及飞速发展的时代决定了幼儿舞蹈艺术的走向和审美需求, 而编导的生活道路和创编个性又形成了创作题材的多样化, 幼儿舞蹈的题材不外乎生活题材、 现实题材、 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题材以及自然景物方面的题材。 鉴于幼儿的身心特点, 在创编幼儿舞蹈时, 尤其是一些思想性较强的作品, 特别要注意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编排时要深入挖掘作品内容, 力求有新意, 同时, 在表现时更应选取新颖的角度, 阐述巧妙地进行主题,而不能流于程式化, 以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

(二) 主题的教育性原则

创编的舞蹈作品应紧紧服务于幼儿的成长, 在舞蹈主题的阐述中应紧密结合幼儿在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 在情感上、 思想认识上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幼儿舞蹈的主题, 要符合儿童的生理、 心理特点, 因此创作者要有一颗童心, 要充分认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喜欢什么、 不喜欢什么、 追求什么、 向往什么, 并能够将这些反映在幼儿舞蹈之中。 幼儿阶段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重要的时期, 在创编舞蹈作品时, 应选择对幼儿的成长有积极教育意义的题材。 例如: 舞蹈《我的偶像》, 根据老师对雷锋叔叔事迹的描述, 让小演员们用舞蹈动作表现雷锋叔叔的事迹, 教育幼儿从小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别人, 不求回报,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震撼观众心灵的场面。 整个舞蹈以事写情, 以情写理, 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思想。 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 展开想象, 刻画雷锋叔叔在心目中的形象。 在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同时, 也教育了孩子们要培养自己勇于奋斗、 不怕失败、 自强不息的精神。 可以这样说, 孩子们观看演出, 首先是感受到了美, 在享受美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进而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 构思的情境性原则(www.daowen.com)

情境教育顺应幼儿天性, 突出“真、 美、 情、 思” 四大元素, 以“幼儿—知识—社会” 三个维度作为内核, 构筑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范式。 情境教育还从脑科学最新成果中找到理论支撑, 情境教育正是将幼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找到了一条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有效途径。 因此编导在构思舞蹈作品时一定要考虑作品的情境性。情境的幻想也是由于个人的愿望和社会的需要而引起的特殊的想象, 同时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 由于幼儿的想象是无限的, 所以在创作幼儿舞蹈时可以设置一个情境主题让幼儿在有限的活动场所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 可以让他们和蓝天、 白云通电话, 和海水、 鱼儿一起唱歌。 在童心的世界里, 天上地下, 月球太空无所不通, 无一不达。 在这种情境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境直接表露的特点, 正是幼儿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 是构成幼儿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幼儿舞蹈活动中的情境教育既是幼儿与万物交流的桥梁, 又是产生夸张、 变形、 谐趣、 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创编时应注重构思的情境性。

(四) 音乐的童趣性原则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只有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 才能保障舞蹈的艺术性。 音乐的乐句要短小活泼, 旋律流畅, 节奏鲜明, 富有童趣感染力; 音乐节奏要鲜明强烈, 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 便于幼儿理解; 歌词应通俗易懂, 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跳舞的欲望。 幼儿舞蹈用的歌词能为舞蹈作品提供鲜明的文学形象, 具有儿童特点和趣味的歌词能启发幼儿对情景的理解, 合适的歌词节奏对幼儿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协调性的培养十分有利。 如大家熟悉的幼儿歌曲《丢手绢》 对幼小的孩子特别有吸引力, 重复的段落中包含变化的形象, 这样的歌曲很容易激起孩子参与的热情, 引起孩子们自然发生动作。 还可选用日常生活中幼儿所熟悉的儿歌或唐诗, 通过改编节奏使幼儿充分体会到创作乐趣的同时发展舞蹈能力, 从而掌握身体语言的运用规律。 如幼儿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 的插曲, 听到音乐, 很多孩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摇晃起身体。

(五) 动作的形象性原则

无论是成人舞蹈还是幼儿舞蹈, 舞蹈动作都是整个作品的主体。 舞蹈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肢体语言, 要想充分表达某一舞蹈的主题意义就必须借助形象的肢体动作, 而肢体动作又离不开模仿, 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神” 似是幼儿舞蹈的最终目的。 幼儿受年龄的限制, 对于文字的理解很浅显, 但是对于动作形象的模仿却是幼儿的特长, 观众一看就明白幼儿在表现什么。 动作的形象性便于幼儿模仿记忆,更能表达舞蹈的主题意义。 动作形象模仿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幼儿富于幻想, 动植物以及各种玩具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成为他们的兄弟姐妹。 幼儿能与各种各样的“物” 谈心, 交流感情, 在幼儿脑海里有着五颜六色的“乐园”, 他们善于模仿, 而幼儿歌舞的模仿性就是再现幼儿对生活的不同感受, 而且常常采取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并以幼儿的爱好、 感情、 审美意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点。 幼儿舞蹈的动作也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 而是通过形象的模仿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例如, 幼儿舞蹈《小燕子》 就是采用了形象的模仿手法, 表现了小燕子破壳而出、 蹒跚学步、 振翅低飞、 凌空翱翔等动作, 形象的动作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 更能准确表现舞蹈主题, 作品通过表现小燕子飞过高山, 飞过江河, 飞过田野, 飞过城镇, 表达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美好心愿。 准确形象的动作能使幼儿舞蹈作品更加具有童趣, 突出幼儿舞蹈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