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永礼学研究:《礼书纲目》为中心

江永礼学研究:《礼书纲目》为中心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關於江永的生平事迹,主要有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和汪世重、江波編撰之《江慎修先生年譜》。所以本年譜的重編,筆者旨在原有資料長編的基礎上盡量從簡,以鉛印本《年譜》爲底本,參酌油印本《年譜》,并據相關研究,補充爲此《江永年譜簡補》,以期爲江永及其學術研究貢獻綿薄之力。[補訂]汪基、江永共撰之《儀禮約編》成,是年四月上旬,汪基爲該書作序。

江永礼学研究:《礼书纲目》为中心

【説明】 關於江永的生平事迹,主要有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和汪世重、江錦波編撰之《江慎修先生年譜》。其後,諸家傳記及史傳,均以《事略狀》和《年譜》爲藍本。《江慎修先生事略狀》主以江氏學術著述提要爲主,全文不足兩千三百字,爲江永卒後兩月,戴震整理其遺書,事畢“狀私于執事”。《江慎修先生年譜》爲江永裔孫江錦波、門人汪世重共同編撰,成於乾隆四十年(1775),改定於嘉慶十四年(1809)。此《年譜》清代未有刊本,民國十二年江氏後裔江謙將《年譜》與《江善人傳》合刊入《放生殺生現報録》中,由上海佛學推行社鉛印出版。是譜記述簡略,正譜兩千五百字左右,僅存行迹,且中間脱去乾隆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年之事,實不足展現江永學術風貌,唯其述永成書時間及内容簡介,尚可資考證。2005年,華東師範大學黄曦的碩士論文《江慎修先生年譜證補》,收集了江永有關著述、家譜、交游等資料,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時期各自爲編,前有世譜考證,後附録江永著書收録情况,交游人物傳記,及碑傳資料等,頗有功於江永研究。但《證補》依然缺乏江永前期資料,一些考證,如江、戴面晤時間等,有可商榷之處,所録序跋割裂頗多,不利於江氏學術的研究。有鍳於此,筆者擬以《年譜》和《事略狀》爲主,在《證補》的基礎上,吸取學界有關江永研究的具體成果,進一步補出其文獻來源,并完整加入其主要著述之序跋。但2013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林勝彩、鍾彩鈞《善餘堂文集》整理本的出現,有關江氏的文集、序跋、逸文,以及諸家文評,包括著述提要幾乎已經收録殆盡。其《文集》後所附《〈江慎修先生年譜〉增補》,采用上海圖書館藏民國油印本《江慎修先生年譜》爲底本,在黄曦《證補》基礎上進行了增補,行文簡略,且參酌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表》及陳祖武等編《乾嘉學術編年》,對江永所處時代之學術背景進行了補充。同時,近來《中國學術編年·清代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的出版,使得筆者擬補充内容基本克竣。所以本年譜的重編,筆者旨在原有資料長編的基礎上盡量從簡,以鉛印本《年譜》爲底本,參酌油印本《年譜》,并據相關研究,補充爲此《江永年譜簡補》,以期爲江永及其學術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先生諱永,字慎修,號慎齊。望出蘭陵,蕭相國何之後。唐宰相蕭遘之子,江南節度使禎,渡江,家于歙之黄墩,因易姓爲江。二世祖董,始遷婺源皋徑。八世祖進賢縣尉敵,始遷江灣,時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至今世居江灣。自始祖禎至先生三十世。先生之曾祖名國鼎,有善行,人皆稱爲“江善人”。祖人英。父期,寄籍江寧,縣學庠生,淹通經史,爲當世知名士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七月十七日辰時,先生生。

二十五年丙寅(1686),六歲。庭受父訓,日記數千言,父奇其敏,以遠大之器期之。因以《十三經注疏》口授先生。自是精心數十年,融會貫通,以著述爲己任。

二十九年庚午(1690),十歲。

[補訂]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云:“少就外傅時,與里中童子治世俗學。一日,見明丘氏《大學衍義補》之書,内徵引《周禮》,奇之,求諸積書家,得寫《周禮》正文,朝夕諷誦,自是遂精心於前人所合集《十三經注疏》者,而于《三禮》尤功深。”

三十七年戊寅(1698),十八歲。

[補訂]案: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乾隆三年(戊午)四十七歲條”,江永復書汪紱,謂:“弟昔爲學,未知向方。十八九歲讀《大學》,熟玩儒先之言,知入手功夫在格物。程子所謂‘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久則自然貫通’者,深信其必然。雖隨行逐隊不免從事舉業,亦不過頭巾茶飯,若聖賢茶飯,所以果腹而潤身者,畢竟不在此。”

三十八年己卯(1699),十九歲。受學於旃坑江亞如先生[1]

[補訂]油印本《年譜》將三十六年丁丑至三十九年庚辰總一條之下,後附“受學於旃坑江亞如先生”。此外,江氏亦受學於江啓賢,《善餘堂文集·恬修江先生傳》云“先生諱啓賢,字愚我,婺之旃源人。……乾隆癸亥嘉平旦朔,受業族子永百拜撰。”

三十九年庚辰(1700),二十歲。

[補訂]江氏《善餘堂文集·别紙開述》自叙“某自弱冠後讀朱子《儀禮經傳通解》,疑其未備,即有重編之志。”

四十年辛巳(1701),二十一歲。出就張學院歲試,補婺源學弟子員。

十一年壬午(1702),二十二歲。是年長子逢聖生。

四十六年丁亥(1707),二十七歲。館於碧雲庵。同族昌潤、一鴻、魁鼎、僖、篤貞及汪起占從學。

[補訂]江氏是年始得館職務,束脩所入,盡以購書。案:江藩《師承記》誤係江永授徒事於二十一歲前,謂“閉户授徒,束脩所入,盡以購書,遂通經藝”,此數語采自錢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九《江永傳》,錢氏略言之,而江藩隸其事於二十一歲前,則誤耳。

四十七年戊子(1708),二十八歲。館于點石庵,昌潤、一鴻、魁鼎、篤貞、汪起占從學。

十一月丁母汪氏憂。

四十八年己丑(1709),二十九歲。父往江寧歲試,隨侍江寧,因館於同族義文家。

四十九歲庚寅(1710),三十歲。館如前。

[補訂]是年在金陵,乞假佴氏家藏《崇禎曆書》,其爲曆學,是年驟進。又漸疑蔡氏元定之律吕著述。案:《曆學全書》江氏自叙:“少好天官家言,始讀《尚書》‘閏月’‘璿璣’兩注,即學布算。弱冠後見黄石齋《答袁坤儀書》,始知地圓,又得游子六《天經或問》,已詫爲奇書。三十在金陵,有佴氏者,家有《崇禎曆書》,乞假一觀,永爲曆學,是年驟進。”又,《律吕新義》序云:“西山蔡氏之書,永少而服膺,年三十而漸疑。”

五十年辛卯(1711),三十一歲。二月,自江寧侍父歸里,旋丁父憂。

五十二年癸巳(1713),三十三歲。八月,館于大畈外舅王昭侯家。

五十三年甲午(1714),三十四歲。館如前。是年補廩膳生。

[補訂]案:江氏補廩膳生,諸家傳記并同此年,唯江藩《師承記》記載爲二十四歲時,蓋筆誤。

五十四年乙未(1715),三十五歲。館如前。仲子逢辰生。

五十八年己亥(1719),三十九歲。

[補訂]汪基、江永共撰之《儀禮約編》成,是年四月上旬,汪基爲該書作序。《儀禮約編引》云:“《儀禮》一書,事密而文繁,句瑣而辭奥,雖好古如韓文公,猶病其難讀……康熙己亥清和上浣,莘田汪基題於江上之敬堂。”

五十九年庚子(1720),四十歲。

[補訂]是年十月,江永參訂之《周禮約編》成,汪基作序。《周禮約編引》云:“成周六典,聖人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也,而一代之禮制存焉……康熙庚子小春初吉,莘田汪基題於江上之敬堂。”

六十年辛酉(1721),四十一歲。婺城汪勳敦請館於西郊宜園,門人汪世望、汪作求從學。《禮記綱目》八十五卷成。

朱子晚年考定《三禮》,爲《儀禮經傳通解》,書未就。雖黄氏、楊氏相繼輯續,猶多闕漏。其書非完,先生爲之廣摭博討,一從《周官經》大宗伯吉、凶、軍、兵、嘉舊項,使三代禮儀之盛,大綱細目,井然可覩。

六十一年壬寅(1722),四十二歲。館如前。《兩儀玄覽》成。

[補訂]《兩儀玄覽》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

雍正元年癸卯(1723),四十三歲。館如前。

二年甲辰(1724),四十四歲,館如前。《論語鎖言》一卷成。

[補訂]《論語鎖言》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是年《學庸圖説》成,正月十五日,江永爲書作序。《序》云:“先君子肄業時,年甫弱冠,即能鋭志理學,盡力于四子書,閉關静坐終日研窮,著爲《四書條理集》,藏之於笥。慎修謹受讀且從而增釋之……雍正二年正月望日,後學江慎修書於讀經書屋。”

三年乙巳(1725),四十五歲。館如前。是年長子逢聖卒。《星命指迷》一卷成。

[補訂]《星命指迷》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

四年丙午(1726),四十六歲。館如前,汪世封、汪世奎從學。

五年丁未(1727),四十七歲。館如前。三月,原配汪氏卒。《曆數全書》成,《測算義例》成。

[補訂]《曆數全書》《測算義例》二書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

六年戊申(1728),四十八歲。館如前。是年學院李舉優行詳部。

七年己酉(1729),四十九歲。館如前。

八年庚戌(1730),五十歲。館如前。門人德興董天照從學。是年學院王檄升太學,因家計維艱未赴。《勾股算法》一卷成。

[補訂]《勾股算法》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是年王蘭生視學徽郡,召永至署,縱言論樂,因成《律吕管見》二卷。據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乾隆四年己未四十八歲條”江慎修先生再答汪先生書,云:“《律吕管見》二卷,實因昔年交河王學臺按臨召講律學,命愚爲之。藴之於心者雖有年,而成書僅十餘日,在弟亦不敢固信。”

九年辛亥(1731),五十一歲。館如前。王嵩、王衡、汪世重從學。《三事管見》成。

[補訂]《三事管見》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

十年壬子(1732),五十二歲。館如前。《校正易經集解》成。

[補訂]《校正易經集解》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是年十月,《禮記約編》成,汪基作序。《禮記約編引言》云:“《禮記》一書,漢時謂之《曲臺雜記》,后蒼所傳,戴聖所録,其典則精粹者多出於聖門,亦有秦漢之士傅會成書者,純駁固不一也。……雍正壬子年良月之吉,江上敬堂汪基書。”

十一年癸丑(1733),五十三歲。館如前。是年學院姚舉優行詳部。

[補訂]汪基《三禮約編》請序於永,二月,永爲作總序。《序》云:“群經浩淼,禮學尤繁。……今幸得是編觀成,讀之者既讀其精要,更取《三禮》全經,降心卒業,毋以簡約,自畫是亦敬堂先生之志也夫。雍正癸丑二月丙子,蓉麓江永拜序。”

十二年甲寅(1734),五十四歲。館如前。《四書典林》三十卷成。

十三年乙卯(1735),五十五歲。館如前。從堂姪飛及汪煒從學。是年爲族倡立義倉,凶年賴以賑饑。

乾隆元年丙辰(1736),五十六歲。館如前。是年撫院趙檄取《禮書綱目》。

[補訂]是年冬,汪紱致書江永,詢問所作江著及《禮書綱目》大旨,以“振興末俗”共勉。據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卷二“汪紱與江永書”,云:“聞慎修名,紱雖未挹芝眉,而私心不勝渴慕……側聞《三禮合參》之著,紱未得睹其書,然禮家言人人殊,竊願一聞大指……又聞此書未經付梓,而别有《四書名物考》之刻。夫名物之考,務博洽耳,於禮經孰緩孰急……慎修不鄙斯言,其必當有以示我。”

二年丁巳(1737),五十七歲。館如前。朱世澤、董昌茂、詹依、江鋭從學。是年三禮館檄取《禮書綱目》。

[補訂]是年冬,汪紱再度致書江永,就聖賢事業、世道人心問題相質,因傳聞之辭,對江永學風頗有誤會。據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卷三“汪紱再與江永書”,云:“慎修足下:名譽日遠,斯文幸甚!鄉邦幸甚!但今人之所以稱慎修,與慎修之所爲表見拜上於世者,紱恐非慎修本志,且不足以盡慎修,而徒以掩乎慎修之爲慎修。又以聲氣雖通,未獲面晤,則未知慎修之所以覃思嘿會,悦心研慮者,果其在此在彼?此聖賢事業、世道人心所共關繫,故敢再以書質。……舊冬曾以長牘奉瀆,至今未蒙下報,其意志不同與?抑鄙其言爲不足答邪?并此遥候,望惠金玉無吝,非惟解紱之疑,抑慎修之有以自白於天下也。”

三年戊午(1738),五十八歲。館如前。是年朝廷開禮書館。十一月,禮部檄取《禮書綱目》。(www.daowen.com)

[補訂]是年春,江永復書汪紱,彰明立身及爲學旨趣,紹介《禮書綱目》大要。九月九日,汪紱第三次致書江永,就治禮樂及學風等闡發己見。案:至此是年,江永《深衣考誤》一卷、《律吕管見》二卷已成,且附入《禮書綱目》中,總九十一卷。《四書典林》三十卷,《四書古人典林》十二卷刻本已成。此外,别有《演禮私議》,蓋未成之書,又有《曆法管見》一卷,《翼梅》數卷,羽翼宣城梅氏,且計劃將隨筆就寫之《管見》以《一粟》名集,并以朱子之言注釋《近思録》。

汪基《三禮約編》請序於江奚源和程恂,二序作於是年。

四年己未(1739),五十九歲。是年學院開舉優行詳部。九月,郡守楊敦請校刻朱子《經濟文衡》。

五年庚申(1740),六十歲。休寧山鬥程太史恂敦請館於其家。《金水二星發微》成、《七政衍》成、《冬至權度》成、《恒氣注曆辨》成、《歲實消長辨》成、《曆學補論》成、《中西合法擬草》成。曆學書凡七卷,所以正宣城梅氏之見歧未定者,秦尚書蕙田采入《五禮通考》。八月,同程太史入都,三館總裁方苞、編修吴公紱殷勤問難。光禄梅公瑴成、學士熊公暉吉、編修杭公世俊、部郎胡公蛟齡俱就講學焉。

[補訂]是年江氏反復《管》《吕》之書,又讀文貞公奏札,乃知雍正八年與王蘭生論樂,其律吕之説非爲創説。案:《律吕新義序》云:“至五十,得交河王公論樂有‘琴大弦是徵聲’之説,遲之十年,反復《管》《吕》之書,乃始豁然有悟,因讀文貞公奏札,乃知王公得之親侍燕閑。天語指授,非王公創爲是説也。”

六年辛酉(1741),六十一歲。八月,自都歸里。

[補訂]是年在都,録得《紀元年表》一册,携回此書,後以《歷代紀元部表》爲名,付梓廣傳。

七年壬戌(1742),六十二歲。是年歲貢,《近思録集注》成。附考《朱子世家》成。九月,郡守朱敦請紫陽書院講書。十月,江西學政金公德瑛敦請閲卷。

[補訂]附考《朱子世家》據油印本《年譜》補。是年,戴震首見江永。江永、戴震首次相見的時間,洪榜《戴先生行狀》未有確切記載,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繫於乾隆七年,此後多有争論,主要有許承堯、余英時“乾隆十五年説”,楊應芹“乾隆十八年説”。筆者據蔡錦芳考證,以爲段玉裁“乾隆七年”之記載不誤,見《戴震生平與著作考論》,第3—16頁。

八年癸亥(1743),六十三歲。五月,自江西歸里。七月,郡守朱復請紫陽書院講書,有故未赴。《卜易圓機》三卷成。

[補訂]《卜易圓機》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

九年甲子(1744),六十四歲。程太史恂復請館于休寧五城。

[補訂]至遲是年,戴震與江永有往來書信論小學。據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二十三歲條記載,“是年孟冬,成《六書論》三卷……江先生得其書,謂衆説紛紜,得此論定,誠無以易。按先生此書作於何年未可詳,而《六書論》成於乙丑,則此書當附見於乙丑。”

十年乙丑(1745),六十五歲。館山斗程太史恂家[2]

十一年丙寅(1746),六十六歲。館如前。《蘭陵蕭氏二書》三卷成。三月,赴郡紫陽書院講書。

[補訂]《蘭陵蕭氏二書》三卷據油印本《年譜》補。《蘭陵蕭氏二書序》云:“《蘭陵蕭氏二書》,一曰《本宗世系考》,一曰《保世滋大録》……梁昭明太子四十二世裔孫永所編……乾隆丙寅孟秋月朔,婺源江灣派裔孫永謹序”。

十二年丁卯(1747),六十七歲。館如前。

十三年戊辰(1748),六十八歲。婺城汪勳弟陞敦請館於七里亭,門人汪麟書從學。

十四年己巳(1749),六十九歲。館婺城汪陞家。《古人四書典林》十二卷成。十五年庚午(1750),七十歲。館如前。《奕光録》三卷批注成。

[補訂]《奕光録》諸家傳記未見,據油印本《年譜》補。是年七月,江永七十大壽,戴震撰壽序。同年,江永辭謝經學舉薦。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記載:“值上方崇奬實學,命大臣舉經術之儒。時婺源縣知縣陳公有子在朝爲貴官,欲爲先生進其書,來起先生。先生自顧頽然就老,謂無復可用,又昔至京師,所與游皆無在者,愈益感愴,乃辭謝。而與戴震書曰:‘馳逐名場非素心。’卒不能强起。”據《清實録》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四,下詔奬崇實學,各地方督撫舉薦,當在乾隆十五年,故繫於此。

十六年辛未(1751),七十一歲。館於詞源。

[補訂]是年七月,《鄉党文擇雅正編》成,更欲於《鄉黨》中彙考經傳,名爲《鄉黨圖考》,與是集相輔而行。案:《鄉党文擇雅正編序》云:“余素不敢言時文,歲辛未,年已過七十,與汪泰瞻兄弟講業于蚺城之鋤經處,泰瞻向留意《鄉黨》,欲多以《鄉党》題文爲課藝。既數月,復請命余……於將題累數長短單合約三百有奇,又出家所有坊刻二百餘部,披沙揀金,不能滿百,降格求之,略可備數者,又多疵類,删潤完善,姑爲充選。其餘二百餘題,則以暮年朽鈍之筆補之,總新舊文三百五十有奇,題亦略備當,以太史公擇言尤雅之意名爲《擇雅集》……又語泰瞻曰‘尤未也,時文如草木花朵,其萼必着於枝條,胎於根荄,經籍注則時文之根荄枝條也,苟無是,花萼將安傳。更欲於鄉黨中彙考經傳,俱録注疏,諸儒之説核其同异,是非明辨之,有須圖像始顯者則繪圖明之,約其目可十卷,名爲《鄉黨圖考》,與是集相輔而行……乾隆十六年孟秋月,婺源江永慎修氏書於蛾城鋤經齋。”

十七年壬申(1752),七十二歲。館啓經堂,課孫朝陽。同族龍光、如松來學。《放生殺生現報録》成。

[補訂]同族龍光、如松來學,及《放生殺生現報録》成,據油印本《年譜》補。

十八年癸酉(1753),七十三歲。館歙邑西溪,歙門人方矩、金榜、汪梧鳳、吴紹澤從學。休寧鄭牧、戴震,歙汪肇龍、程瑶田,前已拜門下問業。是年殷勤問難,必候口講指畫,數日而後去。

聖祖仁皇帝《推步法解》成。

《推步法解》七篇,日月之躔離交食,五星之遲疾伏見,及恒星六曜之行,皆具密法精算。視前志所載,超越不可數計,爲萬世隨時測驗之準。惟是奥義未易遽明。伏讀精思爲解釋,疏立法之意,詳步算之方。厘七編爲四卷,并附《推步鈐》一卷於後。

十九年甲戌(1754),七十四歲。館潜德堂,族鴻緒綺、德求元、機有焆、仁秀鏞、龍光從學。婺源縣令俞敦請修縣志。

[補訂]諸生從學之事,據油印本《年譜》補。此外,油印本《年譜》誤抄“《蘭陵蕭氏二書》二卷成”入是年,抄本自加括號,疑自不定。

二十年乙亥(1755),七十五歲。在婺城公局修志書。《歷代紀元部表》成。

[補訂]《歷代紀元部表》據油印本《年譜》補。此表非江氏作,其《序》云:“乾隆辛酉,余自京師傳録得《紀元年表》一册,無序例,亦無歲月名氏……甲戌修《婺源志》,資此表以檢查各朝之世次,年號甚便……爰付梓以廣其傳。乙亥仲秋,江永序。”

二十一年丙子(1756),七十六歲。館於詞源。四月,繼室汪氏卒,《鄉黨圖考》(十卷)成。

證據《三禮》,因以廣言制度,於宫室、衣服、飲食諸門尤詳。

二十二年丁丑(1757),七十七歲。館歙靈山方矩家,從學者如癸酉歲。《律吕闡微》成。

先生于《管子》書徵、羽、宫、商、角之叙,及《吕氏春秋》稱(伶)倫作律[3],先爲黄鐘之宫,次制十二筒以别十二律,據以正《淮南·天文訓》及《漢書·律曆志》之謬。

二十三年戊寅(1758),七十八歲,家居課孫朝陽、錦波,《春秋地理考實》四卷成。

二十四年己卯(1759),七十九歲。虹鍾坦洪遇昆敦請館於其家。[4]《古韵標準》四卷成、《河洛精藴》成。

古韵之書起于吴才老,而精于顧寧人。先生以顧氏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淺,主三百篇以正顧氏分十部之疏,而分平上去三聲皆十三部,入聲八部,以爲用韵之準。

《四聲切韵表》四卷成,《音學辨微》一卷成。

原抄本此後脱去庚辰、辛巳、壬午三年事。按:先生壬午三月十三日卒,未卒前二年著書事迹,俟覓得他本補識之。(裔孫謙謹識)

二十五年庚辰(1760),八十歲。《周禮疑義舉要》七卷成,《禮記訓義擇言》八卷成,《儀禮釋宫譜增注》一卷成,《深衣考誤》一卷成,《讀書隨筆》十二卷成。

[補訂]此條據油印本《年譜》補。案:《儀禮釋宫譜增注》和《深衣考誤》二書成書時間較早,《增注》爲《鄉黨圖考·宫室》考訂之原稿,而《深衣考誤》在乾隆元年前已附《禮書綱目》後。

二十七年壬午(1762),八十二歲。三月十三日丑時卒于家。子二:長逢聖,次逢辰。女二。逢聖早卒,紹朝宗爲嗣。逢辰子三,長朝陽,次朝紳,三錦波。朝宗子長廷駿,次廷元,三廷瑞。朝紳子廷珍,錦波子廷福。

[補訂]是年戴震舉鄉試。江氏卒後,戴震於其家整理遺著,作《江慎修先生事略》,狀次其治經要略、著書卷數。據余廷燦《江慎修永傳》:“乾隆壬午三月卒,年七(八)十二。其同志戴震恐久就墜失,次其治經事略,并整齊遺書二十餘種,藏於其家。”

二十八年癸未(1763),十月初十日,奉上諭,現在修輯韵書,聞安徽婺源縣有已故生員江永,曾著《四聲切韵表》及《音學辨微》二書,稿本已成,未經刊刻。著傳諭該撫,即飭該縣,就其家購覓。如因一時抄謄不及,竟將原本隨奏摺之便,附封送京,以備采擇。書竣,即行發還。欽此。

三十一年(原文誤爲二十一年)丙戌(1766),國史館移取經明學粹之士,查明詳情列傳。

三十二年丁亥(1767),婺源縣令言將先生書十三部詳撫院馮,咨送國史館并禮部。

[補訂]“并禮部”據油印本《年譜》補入。

三十七年壬辰(1772),朝廷開《四庫全書》館,博采遺書。撫、學二院檄縣及學,婺源縣令張將先生書詳撫院裴,教諭王將先生書詳學院朱,各咨送四庫館。是年四庫館采入《周禮疑義舉要》七卷、《儀禮釋宫譜增注》一卷、《禮記訓義擇言》八卷、《深衣考誤》一卷、《禮書綱目》八十五卷、《春秋地理考實》四卷、《群經補義》五卷、《鄉黨圖考》十卷、《律吕新論》二卷、《律吕闡微》一卷、《近思録集注》十四卷、《算學》九卷、《古韵標準》四卷。

三十八年癸巳(1773),學院朱檄郡守張,奉先生木主入郡紫陽書院,從祠朱子祠。七月郡守躬率合屬官員紳士,迎主入祠,從祠朱子。

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1775),春正月,門人汪世重、孫男錦波同百拜謹識。

(志年譜後)按:《年譜》作於乾隆乙未,時祖父生後之名,久已聞於京師。所著諸書,獲蒙采入《欽定四庫全書》。嘉慶乙丑,本學路先老師景舒,嚮慕祖父品學,復加采訪,以致合邑紳士,吁請入祠鄉賢。由學牒縣,申詳府司,轉撫、督、學三院。丙寅歲,三院會同合詞具題。丁卯歲十二月十六日,禮部以經術湛深,士林望重,核實具題,本月十八日奉上諭准入祠鄉賢。戊辰歲三月二十一日,入祠縣學鄉賢祠供奉。五月初一日,入祠府學鄉賢祠供奉。受恩深重,世世勿忘。當知我祖父生前之品學,閉門潜修,未及聞達。朝廷事後之表彰,馨香俎豆,已足顯榮焉。嘉慶十四年歲次己巳,秋九月,孫男錦波,曾孫柏森、廷駿同百拜敬識。

【注释】

[1]林勝彩點校,鍾彩鈞校訂本《年譜》“受業於旃江亞如先生”下漏一“坑”字,《善餘堂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3年,第306頁。

[2]油印本《年譜》“山斗”誤爲“三斗”。

[3]本書原脱,據《吕氏春秋》補。

[4]虹鍾坦爲地名,在婺源縣境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