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考证被广泛引用,给予江、秦二书的会同礼进行比较,但结果需商榷

考证被广泛引用,给予江、秦二书的会同礼进行比较,但结果需商榷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這種影響,表現在他的考證結論被競相引據,考證思維、原則和方法被承認、繼承。作者對江、秦二書的“會同禮”進行比較,説明兩者間的學術聯繫,但考慮到江書的流傳限制,二書事實上未有交鋒的機會,其結論值得商榷。作者同時對江氏禮學于朱彬、孫詒讓著述的影響作了論述,但并不深入。武勇:《江永的三禮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43]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308頁。

考证被广泛引用,给予江、秦二书的会同礼进行比较,但结果需商榷

江永的禮學研究包括禮書編撰和禮學考證諸作,其學術影響亦在此間展開。其禮書編撰主要是《禮書綱目》一書。該書融合理學體系和漢學考據,廣受推崇,但受限於禮書編撰的困難,而實際影響有限。江永後期轉向考證,主以札記形式,進行專題專精研究,内容廣泛,考證精深。江永的考證通過弟子的傳承,刊本的播遷,影響巨大。這種影響,表現在他的考證結論被競相引據,考證思維、原則和方法被承認、繼承。清代後期學者對江永考證的批判繼承,顯示出專精化趨勢。清代禮書編撰在中後期逐漸式微,而考證禮學興起,表徵着清初理學轉向漢學的歷程。江永禮學研究由禮書編撰轉向考證,體現着學風遷變的先聲。

【注释】

[1]徐到穩:《略論江永在清代禮學史上的地位》,《安徽文學》2014年第2期,第152—153頁。文章爲作者博士論文結論部分,提綱挈領,論證稍疏。作者在博士論文的禮學考證部分,分校勘、名物、典制等例,對相關學術史脉絡作了梳理,事實上對江氏禮學考證的學術影響進行了部分研究。武勇的論文指出,江永《禮書綱目》主要在體例、分節等方面,對秦蕙田、黄以周等有很大影響。作者對江、秦二書的“會同禮”進行比較,説明兩者間的學術聯繫,但考慮到江書的流傳限制,二書事實上未有交鋒的機會,其結論值得商榷。作者同時對江氏禮學于朱彬、孫詒讓著述的影響作了論述,但并不深入。武勇:《江永的三禮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

[2]周啓榮:《儒家禮教思潮的興起與清代考證學》,《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3]徐道彬:《〈昏禮從宜〉辨僞》,《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4期。

[4](清)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乾隆三年四十七歲”條,《清代徽人年譜合刊》,第178頁。

[5](清)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戴震文集》卷12,中華書局,1980年,第178頁。

[6](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序》,中華書局,1983年,第4—5頁。

[7]林存陽:《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鏈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45頁。

[8]《江慎修先生年譜》相關各條,《戴震文集》卷12,中華書局,1980年。

[9](清)江永:《答程慄也太史書》,《善餘堂文集》,上海圖書館藏抄本。

[10](清)方苞:《擬定纂修三禮條例札子》,《方苞集集外文》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64—565頁。

[11](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自序》,《四庫全書》本,第135册,第60頁。

[12](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自序》,第61頁。

[13](清)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戴震文集》附録,中華書局,1980年,第221頁。

[14](清)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戴震文集》卷12,第181頁。

[15](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22,中華書局,1965年,第179頁。

[16](清)俞樾:《禮書通故序》,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中華書局,2007年,第1—2頁。

[17]梁啓超:《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311頁。

[18](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3《衣服通故》,中華書局,2007年,第78頁。

[19](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40《軍禮通故》,第1623頁。

[20](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40《軍禮通故》,第1643頁。

[21](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4《卜筮通故》,第222頁。

[22](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40《軍禮通故》,第1627頁。

[23](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1,第8—9頁。

[24](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3《衣服通故》,第155頁。

[25](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卷3《衣服通故》,第159頁。

[26]梁啓超:《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311頁。

[27](清)阮元:《禮書綱目序》,《叢書集成續編·經部》第11册,第151頁。

[28](清)汪廷珍:《禮書綱目序》,《叢書集成續編》本,第152頁。

[29](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25,中華書局,1965年,第206頁。

[30](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25,第206頁。梁萬方:《重刊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六十九卷目録一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齊魯書社,1997年,第112—114册。

[31](清)戴震:《考工記圖》卷上,閲微草堂刊本,36頁B面。

[32]分見《考工記圖》卷上,4頁B面、25頁B面。《辨正詩禮注軓軌軹軿四字》,《戴震文集》第50—51頁。

[33](清)江永:《禮記訓義擇言》卷7《少儀》“祭左右軌範乃飲”條,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册,第377頁。

[34](清)戴震:《記深衣》,《戴震文集》,第34頁。

[35](清)金榜:《禮箋》卷1《周官軍賦》,清乾隆五十九年方起泰胡國輔刻後印本。

[36](清)金榜:《禮箋序》,清乾隆五十九年方起泰胡國輔刻後印本。

[37]徐世昌編:《清儒學案》卷82《讓堂學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册總第2868頁。

[38]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第5卷,齊魯書社,1994年,第47頁。(www.daowen.com)

[39](清)程瑶田:《釋草小記》,《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師大圖書館藏清嘉慶刻《通藝録》本,第191册第497—516頁。

[40](清)朱珪:《禮箋序》,清乾隆五十九年方起泰胡國輔刻後印本。

[41](清)戴震:《與王内翰鳳喈書》等篇,《戴震文集》,第46頁。

[42](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19,中華書局,1965年,第156—157頁。

[43]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308頁。

[44](清)江永:《群經補義》卷1,《四庫全書》本,第194册,第19—20頁。

[45](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卷31《閟宫》,中華書局,1989年,第1142—1143頁。

[46]周予同主編:《中國歷史文選》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頁注釋24。

[47]楊天宇先生《周禮譯注》多引江氏《周禮疑義舉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8]《周禮疑義舉要》七卷與《群經補義》五卷合爲《讀書隨筆》,《舉要》爲《周禮》部分札記,《群經補義》卷五爲“雜説”,包括少許條《周禮》考證,見《四庫全書》本,第194册第55—59頁。

[49](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1《天官·叙官》,中華書局,1987年,第37頁。

[50](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2《天官·大宰》,第81頁。

[51](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25,第987頁。

[52](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2,第74頁。

[53](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17,第657頁。

[54](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2,第84頁。

[55](清)江永:《鄉黨圖考》卷4《外朝考》,學苑出版社,1993年。

[56]關於胡培翬宫室的考證,可以參閲張文:《胡培翬禮學研究——以〈儀禮正義〉爲中心》第5章第1節《胡培翬宫室研究考論》,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第196—212頁。

[57]胡氏自注,此引《增注》内容僅“見《釋宫增注》單行本,《鄉黨圖考》内無此注”,説明胡氏仔細閲讀且細繹了江氏二書。(清)胡培翬:《燕寢考》,《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五年錢氏刻指海本,第110册第553頁。

[58](清)胡培翬:《燕寢考》,第554頁。

[59](清)胡培翬:《燕寢考》,第568頁。

[60](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卷1,《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木犀香館刻本,第91册第596頁。

[61](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卷16,第92册第254—255頁。

[62](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卷4,第92册第9—10頁。

[63]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朱維錚先生校注:《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4頁。

[64](清)孫鏗鳴:《禮記解解序》,(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第2頁。

[65]王文忠:《朱彬〈禮記訓纂〉的學術繼承》,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第12頁。徐道彬先生指出,朱彬《禮記訓纂》傳承江永學術,主要表現爲注重文字訓詁和典章制度的研究。徐道彬:《皖派學術與傳承》下篇第6章《〈禮記訓纂〉:朱彬傳承江永的禮制之學》,黄山書社,2012年,第476—492頁。

[66](清)朱彬:《禮記訓纂》卷1,中華書局,1996年,第3頁。

[67](清)朱彬:《禮記訓纂》卷8,第328頁。

[68](清)朱彬:《禮記訓纂》卷8,第316頁。王文忠:《朱彬〈禮記訓纂〉的學術繼承》,第14—15頁。

[69](清)朱彬:《禮記訓纂》卷1,第7—8頁。

[70](清)朱彬:《禮記訓纂》卷10,第369頁。

[71]王文忠:《朱彬〈禮記訓纂〉的學術繼承》,第15—16頁。

[72]徐道彬先生對江永禮學與劉氏《正義》之影響有詳細考證,見《皖派學術與傳承》下篇第7章“《論語正義》:劉寶楠對江永學術的繼承”,第493—511頁,統計和引文見第500頁。

[73]程樹德:《論語集釋·凡例》,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1頁。

[74]程樹德:《論語集釋》卷10《公冶長下》,第341頁。

[75]程樹德:《論語集釋》卷11《雍也上》,第381頁。

[76]程樹德:《論語集釋》卷16《泰伯下》,第561頁。

[77]程樹德:《論語集釋》卷19《鄉黨上》,第635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