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互联网+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互联网+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校际教研中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其所在学校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各有差异,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点也各不相同,教研共同体的规模更大,因此相比单一的校本研修,它在组织与实施中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设计。

《互联网+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中学 刘愔颖

一、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与教育均衡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为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提供运行条件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依然受到区域间、学校间的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差异的影响,呈现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随着“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等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国家出台各种政策,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将信息技术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用作为重要的创新方向。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和学习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提供了多种选项,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传统的校际教研,往往采用现场观摩课例、主题研讨、个别指导等形式开展,优点在于教师可以直观地、零距离地置身于实践情境,但缺点也很显见,即耗时费力、组织成本较高。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三通两平台”“互联网+义务教育”等工程的实施,基于互联网构建校际网络教研的技术基础设施已经具备。

近年来,不少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校际教研的组织与实施开展了研究与实践,这些探索对于本研究领域的深化十分有益。但是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在实践中依然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哪些层次的学校相互协作,参与校际教研最为合适?在组织实施上应该成立怎样的组织架构?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衔接、教研制度制定、教研文化创设等层面,应该如何决策,为校际教研发挥作用创设条件?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困惑,本文对在互联网环境中组织与开展校际教研活动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二)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的意义

利用互联网开展校际协作,组织与开展教研活动,它既是对传统教研活动组织实施模式的继承,同时也是借助新的技术环境,对教研活动组织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与传统线下的教研组织模式相比,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它具有的以下优势,使其可以成为前者的有效补充。

首先,教研活动要发挥实施成效,实现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实践的助力作用,需要在教研活动中引入高质量、专业性的教研资源。借助互联网环境来开展校际教研,可以发挥网络媒体在信息传输效率和传播范围上的优势,使得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能够方便接入本区域和异地优质学校的教研资源,如邀请教研室、高等师范院校等专业机构的高水平专家参与教研,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提升教研活动的实践成效。

其次,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因为参与成本降低,除了可以方便地整合外部资源外,也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可以便捷地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一方面是可以将这一教研活动与传统的校本研修、教研组研修等加以整合,丰富学校的教研参与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渠道;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在信息存储与互动形式上的多样性,它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同步、异步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参与方式,使得教研活动可以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衔接,在丰富教师教研实践的同时缓解了工学矛盾。

最后,因为上述两点,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育实践智慧形成,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性的实践场所。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的情境中,通过自我反思与体会,加深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而情境性的实践案例与任务对这一过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与孵化作用。网络教研以较低成本的方式为教师领悟其他教师差异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供了一种便捷通路。持续性的参与体会、同伴引领和氛围影响,有助于激发教师对自身教学认识产生有益冲击,并借助自主反思和群体研讨来增进自己的实践智慧。

二、互联网环境下校际教研的组织与实施

校际教研,顾名思义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构建教师教研共同体,基于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协同开展的研修活动。因为校际教研中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其所在学校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各有差异,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点也各不相同,教研共同体的规模更大,因此相比单一的校本研修,它在组织与实施中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设计。

(一)构建校际教研组织,创设校际教研氛围

与校本教研相比,校际教研在组织上有多个学校作为主体参与。这些学校各自的教研制度、教研文化、教学理念和主张都可能存在差异;同时,各校教师相互之间缺少了解,这种社交情境上的陌生感,容易导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只是外围参与,无法深入情境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参与研讨。因此,强化校际协同的教研组织,并通过组织形式、管理方法、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创设良好的校际教研氛围,是互联网环境下实施有效校际教研的重要条件。

在建立校际教研组织时,首先要考虑教研参与学校的组建。我们建议连接有共同教育理念、主张的学校,以建立彼此间的认同,并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在此基础之上,可由各校校级领导、主管科室和骨干教师担任成员,共同组建校际教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员除了要做好校际教研的整体规划及过程管理外,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校际教研桥梁和黏合剂的作用,做好组织、引导与协调工作,引导本校教师以信任、理性、负责任的态度投入校际教研活动之中。

教研工作制度是确保校际教研顺利开展的强有力支持。在实践中,校际教研领导小组应开展集体研讨,积极地整合不同学校之间的校情特点与教育文化,依据发展愿景和各自优势,协同创设校际教研的管理制度、实施程序、评价方案等规章制度,为学校教师参与校际网络教研提供行为准则和操作规范,从而创设良好的校际教研氛围。

(二)构建校际教研环境,提供校际教研基础

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离不开互联网、计算机音视频交互设备等信息技术设施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建设支撑校际教研所需要的可靠、安全、稳定的技术环境是校际教研得以有序开展、实施的前提条件。

为此,参与互联网环境下校际教研的中小学校需要基于已有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在可能的情况下结合校际教研的场景创设与互动交流需求,对技术装备的技术性能、兼容性等进行检查,必要时也需要进行设备与系统的升级与增配等。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本校人员培训、外部服务购买等方式组建技术保障队伍,以应对实施过程中突发的技术问题。

与此同时,技术设备最终需要教师应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伴随着技术环境的创设也应当建立面向教师的技术培训制度,确保参与校际教研的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也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参与研讨等。只有当教师在技术设备与应用系统的操作上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他们才能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教研活动本身,而不是停留在技术操作行为本身。

(三)创新教研形式,提供校际教研支架

要在互联网环境中顺利开展校际教研,对互联网支持的校际教研活动组织形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十分重要。互联网环境中的校际教研模式的探索可以理解为是将传统线下教研活动特点与互联网传播特点进行融合创新的过程。它一方面需要吸纳传统线下教研方式中的优势,结合参与学校的特色来合理应用;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相关教研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组织传输的可能性来进行综合考量。总的来说,互联网环境中校际教研的组织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步主题研修式(www.daowen.com)

此处所指的同步主题研修式校际教研活动,可以理解为传统线下专家讲座的互联网化形式。在组织上,校际教研管理团队的成员首先会基于校际研修的目标和各校教师的需求来确定研修主题,并整合各校已有的教育资源来邀请确定讲座的专家。专家既可以是来自校际协作各校中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外部的高层次专家,例如各级教研员、高校教育学专业的专家等。

在实施时,讲授专家可以在某一所学校现场参与,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远程参与。在讲授环节结束后,各校基于互联网沟通与互动平台,开展双向的实时音视频交流,对研修主题开展充分研讨,以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2.异步主题研修式

所谓异步主题研修,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平台创设研讨主题,各参与学校的教师自由指定参与的时间与地点,以异步的方式开展对教研主题的交流与讨论。这一网络教研方式组织成本更低,参与方式灵活,可以穿插在教学工作的间隙完成,可以较好地缓解工学矛盾。

在平台的选择上,既可以使用专用于网络教研的教学系统,也可以借助“名师工作室”“个人空间”等灵活发起。但是相比较这些通用的系统,借助专用教研平台,建立网络“大教研室”对于研讨中观点记录与结果存档更有优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优先采用这一方式。

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通常会由教研活动的管理者通过讨论区发起研讨任务,并依据教研进度定期发布研修内容。参与教师则根据主题和提供的教研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成果,并在彼此的观点碰撞中逐渐深入,由表及里,相互补充,达成共识。主题研修任务结束后,管理者会在后台及时梳理所有观点,并总结形成最终的教研成果。

3.同步课例研磨式

基于课例的研磨方式是当前教研活动组织中十分常用的形式,在组织上主要是针对特定教学主题,设定典型的教学课例,以其作为一个研讨的资料,借助不同教师对其中采用的策略与方法的讨论,引领教师群体进行深入的探析,以此来确定最佳的教学解决策略。借助课例研磨,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讨论、反思、感悟来深化自身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借鉴优秀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实现专业成长。

互联网环境中开展同步课例研磨式校际教研,主要是借助当前同步课堂的技术环境,由授课教师通过音视频等互动方式,基于网络展示典型课例。其他教师同样通过视频互动系统参与研讨与打磨,完成传统课例研磨式教研活动的有关任务。

利用视频互动系统开展同步课例研磨,除了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借助网络教研系统收集优质资源并积累教研成果,这是当前校际网络教研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

4.课题研究式

互联网环境中课题研究式的校际教研,主要的做法是基于互联网构建校际的教师协作小组,然后针对当前的教改热点或学校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难等遴选适宜的主题,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题。之后,小组成员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案规划、技术路线、进度安排与职责分工等,分工合作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并基于互联网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协同推进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研究是教师对教育现象建立深度理解、探索合理的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实施形式。基于互联网的课题研究协作能够整合来自不同学校的多样观点,对于教学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校际教研的建议

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研,创设了更加丰富的教研空间,同时也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与存储方面的优势,是当前教研形式的有效补充。在实践中,也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处理好校际教研共同目标与学校自身特点挖掘之间的平衡。校际教研虽然是由具有相同研究关注点或提升目标的学校协作开展的,但各校校情还是存在差异,在具体目标上也不可能完全重叠。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各校可以在整体教研规划一致的前提下,依据各校特点来细化各自的目标,兼顾共同目标与自主特色。

第二,要注重生成性资源积累和成果提炼工作。教研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得到了专业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成性数字资源的积累与提炼,以便于不断丰富学校的校本资源,固化已有的教学基因,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第三,校际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在组织的形式上,既可以组织协作学校所有教师参与的大型教研活动,同时也可以组织针对特定年级组、学科组,或者是特定的课题研究小组的协同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华.基于网络的协同教研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50-57+68.

[2]廖廷武.“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中地理校际协作教学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19(27):92-93.

[3]庄敏琦,庄菁玮,李明翔.“互联网+”背景下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93-96+142.

[4]沈烈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促进教研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2(06):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