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士康学校 葛红霞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我国教育系统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学校。在这些学校中,伴随着学生数量少这一特点,往往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当前“互联网+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借助同步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应用,为缓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同步课堂是当前“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中的重要实施形态之一,指的是将教育资源较为优秀的城镇中心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立为结对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两地班级同步互动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同步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扩大中心学校优质教师的服务范围,缓解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的压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助于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但是,同步课堂毕竟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形态,其教学实施的情境、学生构成以及班级的组成形态、教师的职责分工等均存在不同于以往教学之处。因此,要发挥同步课堂在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中的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同步课堂的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系统化的规划与实施。但是在当前,关于同步课堂的实践尚待深入,没有可以直接应用的成功模式,需要同步课堂的教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形成。
本文以宁波市士康学校小学语文学科口语教学这一实践为例,站在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角度,对同步课堂中实施语文口语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
二、同步课堂中实施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挑战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探索有效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策略极其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
但是在当前的小规模学校中,因为学校师资、学生的家庭教育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总的来说还比较薄弱。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检测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表达欲望不强,缺少口头交流
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许多学生长时间沉迷于游戏,过分依赖电子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了学生和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欲望。在一些小规模学校中,学生不交流或少交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学生并没有养成表达的习惯,表达欲望不强。
(二)表达方式不当,偏离预期目标
小规模学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语文课堂上。但由于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形式不存在严格的要求,在表达过程中,学生常常表达不当,抓不住重点,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语言能力发展受阻。
(三)表达机会不多,引起心理紧张
口语交际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但有些学生由于缺少有效的锻炼,疏于表达,在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时容易心理紧张,出现怯于在课堂上主动举手、羞于大声讲话、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问题。
(四)课堂参与面小,语言应用锻炼少
小规模学校的语文课往往存在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交流的现象,多数学生只是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因此教师也难以判定这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当教师抛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采用沉默式回答。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对学生学习绩效与教学有效性进行评定;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错失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三、同步课堂提升小学口语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技术平台,创设同步课堂教学环境
同步课堂是一种依赖于互联网和音视频传输设备开展实施的教学形态,因此构建流畅运行的软硬件系统是确保同步课堂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在本实践中,本校与参与同步课堂实践的其他两所学校均装备了高规格的视频与音频设备,依托学校原有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条件,构建了可靠、流畅的网络教学环境。
要有序开展同步课堂教学,除了具备实施这一教学形态所需要的教学环境,还需要教师的操作技能、教学设计理念以及校际协同规则的建立。为此,三校首先面向参与同步课堂教学的授课教师和助教教师,联合组织了同步课堂教学系统的操作技术培训,提升其操作技能,确保教师能胜任在同步课堂中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同时,三校也十分关注校际协作规则的建立与氛围的营造。
首先是构建了三校同步的大课表制度,确保三校参与同步课堂的教师对于教学进度、组织安排等预先知晓,同时在每次同步教学时,支援校的授课教师都会提前把教案、课件、作业等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让受援校的助教教师能提前了解教学内容,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小规模学校同步班级的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如果在同步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技术故障等突发情况,助教教师也能以教案、课件等为基本依据,替代执行教学任务,确保小规模学校的学生顺利跟上支援方学校的教学进度。
其次是三校也关注教师协作意识与技能的提升,为校际协作开展同步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在实践中,来自支援校的授课教师和受援校的助教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协同教学常规。每周同步教学前,助教教师会参与授课教师的备课工作,双方共同参与设计教案和课件。除此之外,助教教师还会了解同步教学的内容,制定本校学生的指导方案。在课中,助教教师观摩授课教师的教学,并依据教学安排为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同时,双方学校的教师也应加强沟通,除了上传必要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钉钉”、电话等方式共商教学细节。
(二)开展学情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课堂教学要发挥对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的有效作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除了必须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之外,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学习习惯等进行针对性的设计。(www.daowen.com)
在本研究中,本校作为小规模学校参与同步课堂,与城区资源较为优秀的另两所学校的两个班级共同参与同步教学。由于同步课堂教学必定有一致的教学进度与安排,为了使教学能够同时适用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各校教师构建了教学团队,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准备上建立了频繁的沟通机制和紧密的协作关系。在整体教学思路的确定上,除了使教学尽可能同时符合不同学校的学情之外,也针对小规模学校学生的特点做了更多的倾斜。
首先,在教学需求的分析上,每次同步授课之前,两校教师都会开展网络协作,共同开展学情调研,对于本校学生已有水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行为等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本校学生设计了专用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其提前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同步教学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节奏。对于部分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两校教师也会协同参与分析,由城区学校给予建议,本校助教教师对此类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做好学习前的准备。
其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设计了支架式的教学。除了教师会提供口语表达的示范之外,每次课程的教学都会有清晰的主线,并融入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如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等。在此类互动活动的参与对象上,更多地对本校学生进行倾斜,其目的一方面是使本校学生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另外一方面是借助这种课堂互动,打消学生对于同步课堂的陌生感和边缘感,使其积极投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助教教师也会在进行教学辅助的同时,做好学生课堂参与的行为记录,并将这些记录连同学生的作业、测验等资料,构建学生的电子档案,以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水平以及提升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而对这些电子档案材料的分析,则可以辅助后续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与学生指导。
(三)创设应用情境,强化知识迁移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实践技能,光从认知层面进行干预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语境中来实践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在本校的同步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结合本年级语文学科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目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应用任务。比如,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材内容将各种各样鸟的形态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各种鸟进行观察,并进行描述。这种情境创设给三校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话题,表现更加积极与活跃,畅谈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教学团队也积极引导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任务协作的过程中创设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实践情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和课余时间,教师也会尽可能地基于互联网组织三校学生共同参与一些协作拓展任务,并且在分组方式上采用城区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混合编队的方式,目的就在于借助这一方式引发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使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能够在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口语表达的技巧,并在这一互动情境中,逐渐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多种性格的学生在一起交流,更多的想法应运而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更加激烈,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从而唤起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
(四)建立师生互信,创设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更认同与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在同步课堂中,如果说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会使其教学干预的策略与方法没法因材施教的话,那么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够了解、不够熟悉,往往会限制其对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同时也会导致其对同步课堂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没法以身心协同的方式深度参与课堂,也无法有效地引发深度学习,影响课堂学习绩效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点,在本案例中教学团队对于师生关系的建设和班级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视。
首先,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展现了生动活泼、和蔼亲切的授课风格。这种人格魅力上的特点较好地调节了本校学生参与同步课堂的心理状态,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本校助教教师也会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本校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信鸽”角色的作用,传递两者之间信息。这一方式,维系了授课教师与本校学生之间的情感,成为课堂之外的情感纽带。
一直以来,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在参与同步课堂时,往往在心理上处于劣势,甚至会有自卑的心态。为此,教学团队也通过课堂观察对此类情况进行了关注。对于存在这一倾向的学生,会及时通过课堂暗示、非正式交流等方式给予其心理支援和个别辅导。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两校教师也构建了紧密和谐的协作关系,这种以身示范的方式,也为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参与同步课堂,营造了积极轻松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其以同样的心态投入同步课堂教学。
四、总结
在同步课堂中,虽然授课端教师与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分隔两地,但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以适宜的教学活动与实践任务为载体,在教师们的精准把握、精巧设计、精心互动中,小规模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实现有效的同步学习、同步听讲、同步思考、同步交流,并且在课后,学生也愿意付出更多时间训练口语,愿意为之洒下辛勤的汗水。
同时,本案例在实践中也证明,师生之间一旦构建了互动、交流的良好新型关系,学生可以逐渐消除紧张,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一旦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足够牢固,那么即使授课教师课前的“挥挥手”“打打招呼”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也会成为学生调节注意力、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信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倪佼.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J].课外语文,2019(09):17+19.
[3]刘家喜.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表达训练探讨[J].文存阅刊,2019(07):109.
[4]刘春明.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15):240.
[5]赵娟.现代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06):111.
[6]王春凤.现代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72):45-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