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 王莹莹
一、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宽带网络更新换代,国家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资源,构建高效、先进的网络教育资源体系,其实质是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实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以及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难题,例如学生对同步课堂情境的适应性、参与度有待提高,教师在同步课堂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等。
同步课堂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融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双师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情境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均与传统面授课堂有所差异。任何的教学,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参与”(Student Participation),也叫“学习参与”,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Astin提出,20世纪90年代Newman对其做了进一步发展。它强调学生从行为、情感和认知层面参与课堂的活动情境,这种参与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有效的学生参与就是在学生行为参与的背后,隐含着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习参与度高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全身心的、积极的、连续的投入,并在参与过程中乐于与他人沟通;而学习参与度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低落,不愿与他人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十分重要。Astin指出,“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决定其课业成绩的进步程度”[1]。也就是说,学习参与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因此,辨识、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策略十分重要。Newman认为,课堂参与兼有定性和定量特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和情感时,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在学习参与的引导上,Astin认为“任何在教育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对学习者学习参与的产生都可以起到提升作用”[1]。现有研究也证实,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与学生参与直接相关。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通过课堂观察法对同步课堂的学生参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同步课堂的方法与策略,为提高同步课堂教学成效提供新思路。
二、同步课堂中的学生参与现状及提升思路
(一)同步课堂中学生参与现状及挑战
与传统面授课堂一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是影响其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当前的同步课堂实施中,学生特别是远端教室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有待研究与改进。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行动上的表面参与多于认知层面的深度参与,而在情感层面的参与,或者说学生在情感上对于同步课堂以及授课教师的接纳、信任,更难以保证,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同步课堂这样尚未成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课堂中,连行为参与都无法保证。
究其原因,是同步课堂作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环境来实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参与的引导上会存在一些现实的挑战。
首先是师生比的限制,使得教师同时关注所有学生,并引导其深度参与的难度更大。因为关注个性化学习与班级授课制统一的教学进度,这一矛盾在同步课堂中会更加明显。
其次是因为同步课堂中的授课教师与大多数学生缺少现实中的交流,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不如面授课堂中深入,使得同步课堂中的学生,特别是远端的学生课堂参与缺少了认知与情感基础,同时也使教师无法充分实施适宜的、情境化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参与。
最后是在以技术为中介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可能会存在诸如延时、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等问题,影响学生深入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干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技术设备本身也会成为干扰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参与的因素。例如,个别学生会出于好奇关注到屏幕另一端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人或事,并因此走神。
(二)提升同步课堂学生参与的指导思想
要引导并提升学生在同步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需要综合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学校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干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在本研究中,主要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第一,确保两端学生全员公平参与。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应当给予远端学生更多的关注,因其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距离上都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为其提供更多行为参与的机会,在课后也要及时追踪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构情况,协同助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巩固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同样不能忽视本地学生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上的参与,要借助课堂纪律维护、情感联系等创设更令学生信任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认真倾听远端同学的发言,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课堂。
第二,尊重并有效利用两端学生的差异。教师在运用上述策略时不必刻意追求参与行为数量上的公平,应正视两端学生在学业水平、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善于利用这种差异来创设兼顾多种层次的教学情境。例如,借助两端学生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完成同一项任务时存在过程和结果的多样性,来设计同步研讨、小组交流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客观差异成为各自学习发展的生成性资源。
第三,一切策略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同步课堂的教学中应该始终了解,所有的教学活动、策略与组织,应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认知层面的知识建构与情感层面的认同,不应一味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丰富华丽,而忽视对学生学习专注度的培养;不应一味追求活跃轻松的氛围,而忽视教学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不应一味追求新颖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而忽视扎实的方法指导。(www.daowen.com)
三、提升同步课堂学生参与的策略
(一)善用技术,创设全员参与的课堂环境
同步课堂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了连接本地与远端教室的教学情境,并为两端的师生互动提供支撑。在这一数字化的教学情境中,也可以方便地整合一些专用于师生互动与课堂参与的教学软件,来创设全员参与的技术环境。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智慧教学软件HiTeach,为每一个参与同步课堂的学生配置一个应答器,并将来自本地和远端教室的学生分配至同一个虚拟班级,形成全员参与的师生互动系统。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将随堂检测题导入系统,要求两端学生通过应答器选择5个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做出选择的同时,软件也同步完成了问题的选项统计。教师根据学生的选答情况,对错误相对较多的选项展开拓展教学,对于错误相对较少的选项,则要求学生再次思考或课后单独讲解,促进了学生参与,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建立情感连接,营造学生信任的课堂教学氛围
自信的表达、积极的态度和深入的思考都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上。为了奠定这一基石,授课教师在首次教学前均会设计15—20分钟的“破冰”环节,通过游戏、情境等导入教学,增进两端师生彼此间的了解,并为同步课堂的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为了增进两端师生的了解,在本研究中,授课教师和助教教师会共同承担备课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并及时沟通学情,尤其是授课教师要在仔细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根据远端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第1—9自然段陶罐和铁罐的心理变化为例,其中陶罐的心理变化较之铁罐不够明显,课文中甚少有相关的提示语,因此对学生,尤其是远端学生而言,体会陶罐的心理变化比体会铁罐的心理变化要困难得多。于是,在同步课堂上,教师集中教学了陶罐从“谦让”到“不卑不亢”,再到“忍让”,最后到“不愿理会”的心理变化,小结出体会人物心理要关注人物神态、语言的方法,为后续两端学生用这一方法学习铁罐的心理变化提供帮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对课堂中学生应答的合理处置。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可能会片面、不完善,甚至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授课教师在应对此类学生的回答时,要注重正向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不仅可以维护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在课堂中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变革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学习引发同伴学习
不只是教师,同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对象。在同步课堂上,生生互动可以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扩大两端学生的参与面。同时,相较于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富有变化的学习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借助小组学习,一方面通过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行为参与;另一方面也借助自主学习、合作共学、全员呈现的流程,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参与。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巡视、全面掌握学情,使学习指导更加精准。
在实施中,教师会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分组,在确保各小组整体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大致平衡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分组。在小组学习的应用策略上,本文作者采用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组内合作指的是引发小组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表达能力弱的学生,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思维较迟缓的学生。组间竞争则指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并使竞赛结果可视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涉及的竞争项目包括发言、表演等课堂参与行为,也包括坐姿端正、不说空话等课堂规范。当两端学生处于相同的竞赛体系时,他们对彼此的认同感也会加强。
参考文献:
[1]樊枝玲.智慧课堂中学习参与的激发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15-17.
[2]毛誉烨.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邓雅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远程同步课堂学生参与度研究——以康定中学为个案[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
[4]刘玉萍.小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