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助力同步课堂优化策略

信息技术助力同步课堂优化策略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基于参与所在学校与另两所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开展小学数学课程同步课堂教学的经验,提出在同步课堂实践中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同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上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内容呈现、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应用优势,以此来指导同步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同步课堂的应用效能。

信息技术助力同步课堂优化策略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 朱晴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教育的均衡与充分发展同样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探索教育均衡发展途径的重要元素之一。浙江省于2019年推出“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试图借助互联网环境下的城乡同步课堂 4 种应用形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发展。

城乡同步课堂是一个新的探索领域,在当前的实践中还缺少可以直接应用的成熟经验。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当前的城乡同步课堂虽然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但是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上,更多的还是照搬传统线下课堂,缺少对互联网环境中学生分布差异化这一特殊学情的充分考量,也没有针对教学实施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做针对性的设计,加上由于当前的同步课堂支撑技术在传输性能、互动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还受到诸多的限制,也影响了同步课堂的实施成效。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基于参与所在学校与另两所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开展小学数学课程同步课堂教学的经验,提出在同步课堂实践中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同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上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内容呈现、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应用优势,以此来指导同步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同步课堂的应用效能。

二、信息技术在同步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同步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需要将教学环境中的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满足学生多感官需求,让学习过程更加真实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还要清楚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运用恰当的方法结合多种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情实时调研,线上追踪反馈

信息加工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信息耦合、迁移、转化,从而形成新知的过程。这里信息耦合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即学生学习的起点。同步课堂环境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学情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起点不一,加上同步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网络信号延迟的情况,往往使得学生难以时刻跟紧教师的脚步。不少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目标不清楚,较少主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效率低,实现不了设计意图。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三校不同学情,以学情为基础展开同步课堂教学设计。为此,教师除了需要与结对学校的助教教师紧密协作,获取学生的学情信息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情调查工具,并利用在线问卷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支持后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后,笔者会设计一份“预学单”。“预学单”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目标得出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具备的入门知识技能和学习之后即将获得的知识技能之后,将这些知识技能的测试题编制成的一份精简的摸底卷。通过观察学生完成“预学单”的情况,教师可以确定本次教学的难点并调整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在操作上,出于对预学单发放与回收便捷性的考虑,一般会利用线上问卷调查工具(如问卷星),并由助教教师或师生互动群组发给学生并及时回收。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前,授课教师先给三所学校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并编制了一份“预学单”,对三校共120个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借助数据分析,教师了解到有95%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但还有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区分和记忆的方法。由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就可以做到聚焦重点、精准教学了。

表1 《年、月、日》“预学单”第五项、第六项统计

课前的线上问卷调查仅仅是了解学生学情的其中一种方式。在同步教学实施中,教师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方式来获取学生更多样的信息。首先是为学生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例如,可以将学生参与同步课堂的互动数据、作业、测验等情况进行存储与记录,数据源可以包括采集课堂即时互动反馈系统中的互动记录,线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记录等。电子学习档案一旦建立,就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建立学生的纵向发展数字画像。另外,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之中以及课余时间的互动机会,通过与学生的非正式交流来获取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存在的疑难等方面的信息,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以便在后续的教学和个别指导中做得更加精准。

(二)多通道刺激感官,好资源突破难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1]对于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全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中的许多知识点总是非常抽象。尤其是几何领域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画图解释,但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图较为麻烦且低效。此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文稿、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工具,不仅可以做得形象直观,同时教学效率也可以大大提升。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图形动画清楚地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全等三角形的过程,明确三角形面积是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到一个普适的结论,推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多媒体资源依靠其多感官通道所带来的直观性,将数学课中很多抽象的内容转变为更形象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年、月、日》一课中,教师播放的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小月的由来。通过这个视频,学生还知道了古罗马的大小月是由凯撒决定的。同样的知识点,教师选择了不同的表达形式,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www.daowen.com)

在同步课堂教学环境中,对远端教室的学生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传达和进度的推进,主要是以教室中一体机呈现的内容作为中介的,因此相比传统的班级授课情境,教师在同步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更加精心,做到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投入。一旦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的参与度便会得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可能深入。

(三)教学方法设计妙,结合技术提成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交流而自主建构的过程。这对于课堂教学的启发就是,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其在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中来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建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学习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成性,善于将学生的解题方法、观点、结论等作为教学内容或材料。

当前同步课堂实践中,部分教师依旧是一个人、一张嘴担下了一整节课,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共同建构,也没有将学生的想法展示出来。这往往会导致课堂教学互动不足、氛围平淡,效果可想而知。

在同步课堂师生比降低的教学情境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为重要。笔者在《数字编码》一课中,在课前让学生分享收集的身边的编码作为导入,整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编”的流程展开,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编码的相关探究。同时,利用同步课堂中实时连线的功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远程讨论与交流,教师帮助解答疑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为教学流程转换的节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和教师单方面传授的效果截然不同,借助探究活动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进行表达、批判、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自主建构的知识往往也会比传统授受的知识更加牢固。

三、结语

有效的教学不仅是将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是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帮助其进行自主建构。在同步课堂的环境中,因为技术环境的限制,师生在交流方式上迥异于传统课堂,但是信息技术也为教学内容的传输、课堂组织方式的创新等提供了很多可以支撑的支架。在教学中,需要探索并形成自身独特的应用思路和应用方法,善于发挥技术的优势,限制其不足,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步课堂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苗逢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和校本推进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4):87-95.

[3]范纯善,李海北.基于网络课程的中学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03):39-42.

[4]林清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20(08):184.

[5]蒋文意.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J].新课程(教研版),2014(11):185.

[6]陈飞.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分析[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7(01):56-56.

[7]王平兴.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49-1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