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互联网+时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互联网+时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区域协同推进同步课堂运行机制研究亟须深入随着结对学校数量的增大,试点区域的增多,已有不少区域开始着手运行机制的研发与落实。

互联网+时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崔丽霞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 方维炳 吴科斌

浙江省试点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同步课堂的工作目标是探索“城乡携手、同步课堂”新型教学帮扶机制,有效提高乡村小规模小学和薄弱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为全省推广同步课堂提供指导意见和实践范例。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形成“城乡携手、同步课堂”的工作机制:研究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小学或薄弱初中学校,建立紧密型结对学校的遴选、管理、考核制度,以及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城乡同步课堂作为区域促进教育均衡的一项重要举措,既需要城乡携手学校间的协同配合,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规划与组织协调,使得同步课堂克服诸多不同步的制约,真正发挥其作用,帮扶薄弱学校及其师生,促进其发展,增强其自主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本研究就是从区域层面入手,探索引导和优化区域城乡同步课堂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和决策、组织和协调、保障和支持的作用,教学业务指导部门的专业引领、师资培训和实践指导的作用,为全省各地开展同步课堂提供区域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城乡同步课堂运行协同乏力

(一)区域内统筹力度不够,校际实现同步困难重重

同步课堂的结对学校因其城乡异地远距的特点,往往存在诸多的不同步,如领导意识、工作流程、办事效率、设施设备、教学进度等。而结对学校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所有工作的落实都需要通过协商来解决,只要中间有一个部门或人员意见不统一或工作搁置,就有可能导致整项工作停滞不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若没有相应的统筹安排及推进力度,同步作息时间、同步环境建设、同步课程规划等都会影响同步课堂工作的落实与推进。

(二)规划缺乏整体性与激励性,同步试点主体动力不足

同步课堂的实施需要支援校调动优秀师资力量及优质教育资源无偿奉献,而受援校也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惯性,抱持积极的态度接纳吸收,才能使同步的两端相得益彰。因此,区域若在规划布局结对学校时随意匹配,之后又没有激励制度跟进,任由支援校主观输出,受援校被动接受,甚至消极抵触,缺乏积极呼应,同步效应就难以发挥,同步两端的动力就会逐渐消退。

(三)师资培训缺少必要专业支持,同步课堂教学效益不显

同步课堂教学将原有的两个或几个自然班通过互联网合并成一个教学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骤然增多,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两地学情存在巨大差距,在互联网支持下的同步课堂既包括面对面教学,也包括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同步教学与常态教学显著不同。因此,不是每个优秀教师都能胜任同步教学,线下的教学方式未必都适合同步教学。师资匮乏、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亟须教研部门深入研究、及时培训,并组织专业力量做好指导与支持工作,以保证同步课堂发挥其优质辐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四)技术运行维护不能到位,同步教学常态开展受限

同步课堂以网络为媒介,在相应的远程技术的支持下开展,然而教师并非技术人员,完成两端学生的教学还是新手上路,若再要进行设备操作或处理教学环境、技术设备的故障,自然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校内的信息技术教师也缺乏故障维修的经验。因此,技术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会导致两端学生空等一节课,乃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企业或电教部门未能及时修复,同步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计划落空。

二、文献综述:城乡同步课堂“运行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2018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省20多组学校中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并要求开展试点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确定试点学校、制定试点方案、开展试点工作,“同步课堂”开始进入教师视野。

(一)从研究内容看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表的由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觅、文欣远、陈焕东、龙海侠四人撰写的《基于知识图谱的同步课堂研究现状与趋势可视化分析》一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1999—2019年的20年间的相关文献,结合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及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同步课堂研究的热点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这20年同步课堂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专递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互动、教育公平、农村教学点、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等方面。从上述关键词可见,研究者基本聚焦在相关的研究背景、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策略、技术背景、愿景目标上,将同步课堂视作一种教学范式或一种教学模式,一个教学系统或一个学习环境,从教学或学习的视角来进行研究,重技术开发与教学设计。

(二)从研究对象看

雷励华与左明章(2015)在基于“中心校与教学点结对”研究中,提出了面向农村教学点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以课堂互动多元化与课堂协作情境化为设计思路,以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与教学信息在各要素之间的流向为核心内容。严友田与李冰景(2014)基于湖北省孝感市教育局开展的“名师‘1+X’同步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介绍了“名师课堂对接”模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校之间搭建灵活、便捷、高速的信息通道,提供“办学理念对接、办学优势互补、管理经验探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师培训拓展”的平台,促进两校的“精细化、科学化、效率化”管理,进而提高两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谢舒潇、杨七平、陈毓超和刘冠(2018)针对我国高校校区与校区之间存在的教学资源不均衡、优质课程不易共享、教师与学生沟通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多校区同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述研究其研究对象多为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点上研究。

(三)区域协同推进同步课堂运行机制研究亟须深入

随着结对学校数量的增大,试点区域的增多,已有不少区域开始着手运行机制的研发与落实。如山东、四川等省份的试点区域都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如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提出利用“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同步培训、同步会议“四同步”功能,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构建“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三级”管理网络;制定“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三级”管理制度,形成教育精准扶贫大格局。这些都还处于试点阶段,尚不完善与深入,还不能解决同步课堂面临的区域性推广的问题。

三、机制建构:“联动·并进·同行”的全方位支撑

同步课堂的建设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覆盖农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必然涉及区域内较多学校,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组成强有力的协同力量,而这些力量的协调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相应工作团队与机制,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同步课堂由于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校际诸多同步困难、同步主体动力不足、同步教学效益不显、常态化运作受限等问题,区域在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从管理、培训、保障、评价等维度制定了全方位支撑的运行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具体建构如下图:

图1 “联动·并进·同行”的同步工作机制示意图

(一)部门联动的责任机制

在区教育局层面,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江北区“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民生实事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项工作办公室,明确由普教科牵头负责项目实施,办公室负责协调,计财科负责相关经费的预算和落实,装备站负责联合厂商提供技术指导和数字教育资源支持,教研室负责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教学培训指导,人事科负责研究制订配套的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支持政策,督导科牵头组织落实情况相关督导、通报工作。组织机构的完善,建立了各部门各司其职又交互协作的无空当责任网络,随时解决在同步进程中的各项问题。

(二)多维并进的管理机制

教育局各部门从研训、激励、评价、保障等多个维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同步工作的有序进行。教研室制定实践驱动的培训机制,开展系列化的同步师资培训;人事科落地一套可行的同步教师激励机制,从课时量、支教、评优、评职等方面给予担任同步课堂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倾斜;督导科牵头,把常态化开展远距同步教学试点情况等详细的信息化实施指标纳入区对校考核指标,每年予以考核;装备站牵头,制定厂商联动服务机制,与厂家签订服务协议,升级网络、购买服务,每周为每对结对学校提供2次上门技术服务支持,保障同步教学常态化开展。

(三)多方同行的工作机制

在教育局各部门联动并进的基础上,在学校层面,建立由各校校长担任组长的工作小组,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工作,明确由分管副校长或中层干部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校际差异,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同步教师,并在结对校间建立“班、组、校”层层结对的同步工作机制,保证同步教学两端的同等效益,实现良性互动下的校校携手提升。同时,各同步课堂实施学校建立区域性的同步联盟,集体备课,资源共建,展示交流,成果共享,为同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

四、实践历程:“示范·引领·攻坚”的行动研究

(一)点校研究先行

江北区的同步课堂试点最早开始于2016年,由中心学校惠贞书院和小规模学校修人学校结对“相约星期五”,开展每周一课的同步教学。在2016年到2018年期间,两所学校开设了两个年级、两门学科的同步课堂教学,由教研员与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共同合作开展同步教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同步教学、校际教研等经验,为区域推开“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江北区启动“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工作现场会暨第一次培训活动和方案论证审议会议都在惠贞书院召开。通过现场会,帮助试点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切身感受、了解同步课堂的实质,明确同步课堂的价值与意义,打通认知。通过论证审议会,严肃论证审议各试点学校的工作方案,消除试点学校校长与老师们的疑虑与困惑。

(二)区域培训引领

同步课堂是以互联网环境和远距教学系统为支撑,由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相互配合,以同步互动方式实现两地或多地学生同步上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相对陌生,因此必须要有落地的“培训机制”,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同步教师队伍,确保同步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步课堂开始之初,本区域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区域培训由教研室牵头,研训统整,组织已有同步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课题组,研究同步课堂实施的方法与策略,如两端教师共同备课的形式任务、两端教师基于技术的协同配合、同步课堂教师教的模式与策略、同步课堂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等,架构培训内容,开展实践驱动的在场情境式系列培训。(www.daowen.com)

(三)学校联盟攻坚

同步课堂最初的价值就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益。集中培训只能帮助教师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但是要真正掌握教学策略,做好同步教学工作,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为此,教育局鼓励各同步实施学校建立“同步课堂试点学校联盟”。教研室借助联盟,组织各校执教同步课堂的教师成立同步课堂备课小组。18所试点学校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所有教学资源都上传至江北教育云共享平台,由教研员统一审核指导。这样既使得同步教学在课前就得到质量把控,同时也分散了同步课堂不同于常态课堂的备课压力,使同步教师们有了分享、交流的机会。教师下载使用他人的备课资料,既是一次学习,同时也是一次审视与反思。看见不足,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与首创教师及时交流研讨,获得共同的提升。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同步课堂的教学品质。

(四)创设氛围推进

在各学校同步工作进入正轨之后,为保持学校的工作进程,激发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工作热情,及时分享各校的同步经验和成果,创设浓厚的同步氛围,提升同步工作效益,区教育局设立了轮流展示制度。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轮流开展教学与教研展示的交流系列活动,互通共享教学经验与教研经验。该系列活动由区教研室进行质量监控与统筹安排。各试点学校在自行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将学校在同步教学方面做得相对成功的一个方面,以同步课堂教学、同步教研、专题工作坊等形式,向全区同步学校进行展示,然后由区教研室组织专家或骨干教师、高校教授等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学校获得进一步提升,供全区试点学校学习。

(五)长效常态运行

“互联网+义务教育”背景下的“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工作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必须要形成相应的同步机制,以指导常态工作的开展与规范,形成长效驱动。为此,区域建立了层层结对的同步工作机制,保证同步教学两端的同等效益,实现良性互动下的校校携手提升。

图2 层层结对的同步帮扶机制示意图

1.班班结对,同步教学

在班班结对,同步教学的过程中,城区优质学校的老师不但面向学生展开教学,还尽心尽力地传帮带薄弱学校的农村教师。“1+1”或“1+N”的帮扶,使得农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由协助教学走向主导教学,成长为优秀教师。

2.组组结对,同步教研

实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1对1结对模式,借助远距同步技术软件,采用“教学分享”“论坛沙龙”“工作坊”等形式,常态开展远距同步主题研修,是实现优秀师资共享,推动不同层次水平教师的多层面异质交流,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补给,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机制。

3.校校结对,同步发展

两校间通过常态化的同步互动,建立淳朴而又深厚的校际友谊,不仅在教学、教研、活动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共享、互补、融合的帮扶态势,而且在学校管理、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形成共谋发展、共襄进步的良性互动。

四、实施成效:完善的同步课堂运行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

(一)构建了“联动·并进·同行”的同步工作机制,形成有序、有效的城乡同步环境

区校两级、局校商三方面共同建设人力(部门、学校组织、教师),财力(资金),物力(平台、资源、技术)一体化运作的同步工作机制,形成了良性运作的城乡同步课堂运行环境,保证了“互联网+义务教育”的结对帮扶工作的品质和效益。

目前,江北区有18所学校签订7组结对协议,实现小规模学校、偏乡农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全覆盖。各结对校有计划地开展同步课堂课程,结对互助,常态运作。截至2021年4月,江北区累计开展城乡同步课堂活动780余次,参与师生5.3万余人次,开展教师网络研修290余次,参与教师5800余人次。依托江北直播课的形式,在宁波智慧教育平台上为全区师生带去了320余节名师网络课堂,累计受益群体超过35万人次。

(二)创新了“实践驱动”的专业培训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培、共建、共享

建立试点研究先行、教研室统培、联盟共建的“实践驱动”的专业培训机制,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同步教学的优秀教师,也打造了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将前期的试点经验转化为可见、实用的教学行为,推动了区域同步教学的高起点发展。由教研室牵头,组织已有同步教学经验的教师组建课题组,研究同步课堂实施的方法与策略;成立同步课堂备课小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统整区域力量确保同步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培养才是破题的关键。利用远距技术进行跨校研训活动,丰富结对校教师研修过程的“感受维度”,从而建立“专业共识”,培养一批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促使两方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精进,让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得更实、更远。

图3 实践驱动的专业培训机制示意图

2018年,《“三智”理念下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江北行动》获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江北行动》获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突出成果二等奖。

(三)结对帮扶形成“层层同步”的江北特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区域建立了同步规划、同步课程、同步活动、同步研修、同步发展的帮扶“五同步”工作机制。同步规划——解决结对校诸多不同步问题;同步课程——保证同步教学两端的同等效益;同步研修——开发同步课堂的同步“造血”功能;同步活动——同步打开城乡学生的学习视界;同步发展——良性互动下的校校携手提升。“五同步机制”让“帮扶”更加精准,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江北区在教育均衡背景下推进城乡同步课堂的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与落实,不断提升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江北区面对国家教育督导组的实地核查,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2019年2月21日,江北区在省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会上做了主题为《以远距互动促教育均衡》的经验介绍;5月,在全省“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会上,江北区实验中学代表支援学校做了主题为“同步点亮课堂,城乡共享未来”的分享;7月,江北区教育局被确定为全省“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单位”;11月,江北区申报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在全省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做法得到省教育厅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2020年5月,江北区被遴选为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15个实验区之一。2021年1月,江北区教育局在浙江省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第一轮试点成果鉴定中合格。截至目前,区域共形成近30篇由支援校和受援校的老师撰写的、各具特色的同步教学论文案例,已计划出版区域建设经验书籍

五、反思展望:指向内涵发展的同步课堂价值追求

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基本完善了区域同步课堂的运行机制,但同时也明确了有待深入研究与重点突破的两大课题。一是进一步完善同步课堂培训课程架构。从课程内容的规划与建设、课程前期的联结与互动、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课程价值的评量与反馈四个维度出发,不断丰厚与细化培训机制的内涵。二是构建同步课堂课程的建设机制,坚持平等互利、内容备案、过程可控、效果可评的建设原则,将研究视角从战略层面延伸至微观领域,充分发挥结对校师生的主动性,在价值认同的课程中实现意义建构,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提升课程的存在感,将以教育均衡为目标的城乡同步课堂的实施价值真正体现在课堂上。

参考文献

[1]李淑玲,先维强.利用“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34(12):30-33.

[2]郭炯,杨丽勤.协同与交互视角下的同步课堂:本质、困境及破解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9):89-95.

[3]冉新义.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35-39.

[4]姚亚杰.国内同步课堂文献综述[J].开放学习研究,2019,24(04):41-45+53.

[5]王觅,文欣远,陈焕东,龙海侠.基于知识图谱的同步课堂研究现状与趋势可视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1):12-18.

[6]魏雪峰,杨俊锋.同步网络课堂的理念、应用及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93-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