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总共安置2793人,其中慈利县1273人,桑植县693人

总共安置2793人,其中慈利县1273人,桑植县693人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2期均为慈利县移民。水利部批准二次搬迁安置人口1189人,实施过程中,湖南省移民局根据后靠实际情况,将1201人分配到慈利县、桑植县,另外利用生产安置费包干资金,批准增加二次搬迁732人,两县实际搬迁568户1966人,其中慈利县1273人,桑植县693人。二次搬迁移民以集中安置为主,安置地经济条件较好。(二)农村移民生产安置1.生产安置方式库区移民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6159人,其中湖南14171人,湖北1988人。

总共安置2793人,其中慈利县1273人,桑植县693人

(一)农村移民搬迁安置

1.分期搬迁

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报告,到规划水平年(1998年)需搬迁3381户13514人,其中湖南2948户11364人,湖北433户2150人。到2000年底实际搬迁3807户13888人,其中湖南3233户11758人(桑植县1260户4863人、慈利县1973户6895人),湖北574户2130人。

根据主体工程进度,库区移民共分4期实施(见表12-2)。

第1期:138m高程以下,即第1期围堰阶段移民。共搬迁127户460人,自1994年底开始,1995年5月完成。

第2期:138~160m高程,即第2期围堰阶段移民。实际搬迁878户3003人,1995年12月开始,1996年7月完成。第1、2期均为慈利县移民。

第3期:160~200m高程,即下闸蓄水阶段移民。实际搬迁1580户5917人,其中慈利县968户3432人、桑植县612户2485人。1996年9月开始,1998年3月完成。慈利县第4期252户903人提前搬迁。

第4期:200~236m(正常蓄水位)高程。实际搬迁1222户4508人,其中桑植县648户2378人、鹤峰县574户2130人户,1998年开始,2000年底完成。

表12-2 江垭水库移民搬迁进度表

2.二次搬迁

由于慈利县金鸡村、冷水溪村部分后靠移民建房及生产开发项目所在地域列入军事禁区,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局部工作失误等原因,致使部分后靠移民生产资料缺乏,根据湖南省政府的请求,国家计委同意对湖南部分后靠移民实行二次搬迁(外迁),并增列投资1123万元。水利部批准二次搬迁安置人口1189人,实施过程中,湖南省移民局根据后靠实际情况,将1201人分配到慈利县、桑植县,另外利用生产安置费包干资金,批准增加二次搬迁732人,两县实际搬迁568户1966人,其中慈利县1273人,桑植县693人。二次搬迁移民以集中安置为主,安置地经济条件较好。二次搬迁安置情况见表12-3。

表12-3 湖南部分二次搬迁安置情况表

3.农村移民住房建设

江垭水库移民显著特点之一是复建房屋面积大、标准高。房屋结构由搬迁前的木房、平房为主变成以砖混结构的楼房为主,外迁移民建房多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楼房,后靠移民以楼房为主,大部分移民在搬迁后半年内迁入新居。住房面积比搬迁前增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根据各县分户调查统计,慈利县移民搬迁前人均房屋面积37.2m2,搬迁后复建房屋40万m2,人均住房面积58 m2;桑植县移民搬迁前人均房屋面积39 m2,复建房屋面积27.75万m2,人均57 m2;鹤峰县移民搬迁前人均房屋面积32m2,复建房屋面积10.33万m2,人均48.5 m2。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4.外迁移民集中安置点情况

慈利县按规划在零溪镇的拣花、二都岗、墨圆、燕子桥、岩溪等10个村集中安置了移民2708人。此外,根据江垭镇政府的要求和移民群众的意愿选择了江垭镇的教场、龙台、卓家峪等11个村为外迁移民的集中安置点,安置移民1203人。根据移民安置的数量对各安置点进行了整体规划布局,统一安排基础设施,使各安置点做到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方便生活。零溪镇是接收江垭水库外迁移民的主要乡镇,也是安置移民较好的乡镇,其中拣花村是世行移民安置的试点村,世行移民专家多次到实地进行检查指导,移民安置效果较好,移民对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安置比较满意,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桑植县根据移民意愿和安置地村、组的要求调整了外迁移民安置点的方案,县内选择了竹叶坪乡的竹叶坪村、瑞塔铺乡的杨家落村、官地坪镇、金星村、三羊洞等6个村为外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安置移民1306人,其中有3个安置点为乡、镇机关所在地,其他几个安置点靠近乡、镇机关所在地。县外选择了土地充裕的常德白鹤山乡白鹤山村等4个安置点,安置移民487人。实施中根据各安置点的地形、地质条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平整宅基地,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各安置点都做到了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地理位置适中,便于今后的发展。

鹤峰县集中居民点的实施与规划有较大的出入。麻垭头居民点,移民在此附近的铁麻公路两侧建房,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土地垭居民点,实施时已修建了进点等外公路,但移民因山高路远不愿迁入;火焰山居民点和陈家河居民点按规划实施。

(二)农村移民生产安置

1.生产安置方式

库区移民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6159人,其中湖南14171人,湖北1988人。实施生产安置人口为16180人,其中湖南为13866人,湖北2314人。按安置方式分为:种植业安置13507人(含投亲靠友),占83.48%;农转非安置399人,占2.47%;第三产业安置973人,占6%;投亲靠友(非种植业安置)269人,占1.67%;赡养安置607人,占3.75%;自谋职业287人,占1.78%;社会养老保险安置138人,占0.85%。按安置区域分为:本村后靠安置4819人,占29.78%;外迁安置11361人,占70.22%;外迁安置中,出省安置546人,省内县外安置1196人,县内乡外安置5666人,本乡内安置3953人。种植业安置13507人中,慈利县6452人,桑植县5955人,鹤峰县1100人。(www.daowen.com)

2.种植业(大农业)安置土地划拨及开发

根据地方移民部门统计资料,湖南两县共调整划拨、开发各类土地2378.19hm2,其中外迁区调整水田314.85 hm2、旱地265.73 hm2、林地及其他370.13 hm2,后靠开发(含调整)水田57.35 hm2、旱地111.43 hm2、干果87.36 hm2水果130.4 hm2山林1029.6 hm2、药材12.33 hm2

根据不同的安置方式,以土地安置的,慈利县集中外迁的移民土地调整以水田为主,人均达0.06hm2,桑植县外迁移民人均耕地达0.098 hm2。以种植水果和干果安置的人均在0.2 hm2左右,库区封山育林和造林面积1029.6 hm2,种植业安置的移民人均拥有0.267 hm2以上,基本达到了规划设计要求。此外,1992~1994年在慈利县、桑植两县前期生产开发面积133.3 hm2未作生产安置,其中慈利县四方台就开发了三木药材87 hm2,金鸡村开发水果18.67 hm2,均作为移民环境容量的补充。湖北鹤峰县已完成生产开发60 hm2,划拨土地68.67 hm2(其中水田43.33 hm2,旱地25.33 hm2),造林33.33 hm2。调整、开发各类土地面积162 hm2。移民人均耕园地0.117 hm2

3.坝区移民

江垭工程施工、生活区“四通一平”和拆迁工作始于1992年7月,1995年3月底完成了初步安置。坝区征地拆迁涉及江垭镇临江村的黄虎峪、陈家洲、范家洲、磨坊坪组和卓家峪村的岩门组等8个村民小组137户484人(其中农业人口427人,非农业人口57人),拆迁房屋17480m2

坝区征地移民工作1999年以前由澧水公司直接管理。

1994年12月,澧水公司与江垭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坝区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的协议》。该协议明确了各项补偿标准和费用、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由公司拨付给江垭镇人民政府,由镇政府统一按照坝区移民安置规划,负责作好移民的生产、生活安置。由于枢纽工程施工期间移民打工及餐饮服务、房屋租赁的收入增多,移民不愿接受规划安置方案,澧水公司将生产安置费存入银行,每月每人发给80元生活补助费。随着工程的完建,移民收入减少,矛盾日趋激烈。1999年澧水公司根据镇政府及移民强烈要求为832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同年8月,根据澧水公司的报告,省政府领导批示,坝区移民安置工作由省移民局负责,慈利县政府组织实施。

2000年5月,湖南院编制完成了坝区移民生产安置规划,规划生产安置移民832人,全部集中在本村或江垭镇附近。规划种植业安置668人,第三产业安置75人,社会养老保险安置89人。至2003年,江垭坝区移民的安置工作基本完成。

坝区移民由于靠近江垭镇和大坝施工区,信息灵通,交通方便,就业门路广,搬迁后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水、电、路到户,各户均修建了2层或3层以上楼房,房屋建设面积大,搬迁前人均房屋36.1m2,搬迁后人均65 m2

(三)移民经济收入恢复

江垭库区移民从1994年开始,到2000年底移民搬迁安置基本完成。对于绝大多数移民来说,是一次发展和致富的机遇。新的移民安置点,水、电、路达到三通。移民用房屋搬迁补偿费和其他收入建设住房,其住房面积大幅增加,住房条件大为改观,生活条件明显改善。70%的移民最终选择了外迁,毫无疑问,外迁区生产条件较好,后靠移民也因库周交通恢复和水库蓄水,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亦大大改善。

广大移民走出山区,收集信息,积极参加移民培训,认真学习农业技术劳动技能普遍提高,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根据武汉大学抽样调查(见表12-4),移民经济收入恢复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移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已达到或超过搬迁前的生活水平。2001年与搬迁前的1993年相比,慈利县移民人均收入已翻番,桑植县后靠移民增长78%,外迁移民已翻番。通过分析,移民收入恢复有以下特点:

表12-4 江垭水库移民经济收入调查 单位:元/(人·年)

外迁移民收入高于后靠移民,主要原因在于:①外迁区农业收入相对稳定,每年稳定在全年收入的25%左右,而后靠区移民由于土地调整困难,开发难度大,开垦的土地需要有一个熟化过程,所以稳定收入尚需要一段时间;②经商条件比外迁差,外迁区人口集中,靠近城镇,便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收入门路比后靠移民多。

收入年份呈现差异。1996~1998年,人均收入比其他年份高,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①全国经济形势好,这3年全国GDP平均增长7.3%,湖南省达10.43%;②江垭大坝施工建设处于高峰时期,附近移民打工机会增多,收入高;③移民搬迁后3~5年内有前期生活补助费;④移民通过生产开发获得较高的打工收入。1998~2000年收入水平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后靠移民新开垦的土地有一个熟化过程,外迁移民家庭副业需要调整,恢复收入需要一段时间。从2000年开始,移民经济收入步入稳定上升期。慈利县、桑植县经济收入走势见图12-2、图12-3。

图12-2 慈利县移民经济收入走势图

图12-3 桑植县移民经济收入走势图

选择自谋职业安置的,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特长,他们自谋生活能力较强,或是做生意,或是搞修理,或是搞运输,大部分生活富裕,但是,有少数人当时要求自谋职业安置的目的是想拿到安置费,他们的技能和适应性相对较差,相对收入少一些,但都达到了规划水平。

养老保险、赡养、农转非安置,这部分所占比例较少。前两种安置方式一般是指失去生产能力、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后一种情况大都是半边户。对于采取这3种安置方式的移民,将安置费交给社会保障部门或移民亲属或本人,由社保部门按月发放生活费,安置费发给本人的由其本人支配,发给亲属的由其亲属赡养,方法灵活,生活有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