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垭水库水力学原型观测:压力均正,脉动压力低

江垭水库水力学原型观测:压力均正,脉动压力低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孔有压段接近出口的顶、底缘时均压力均为正压,最大脉动压力均方根值不足0.7×9.81kPa。

江垭水库水力学原型观测:压力均正,脉动压力低

为了掌握江垭水库泄洪建筑物的实际运行情况,避免工程在不利工况下长期运行,以确保大坝及泄水建筑物的安全,并验证工程设计及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和数学模型计算成果,且为工程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长江科学院水工研究所和湖南省水电院科研所联合于2001年、2002年汛期两次开展了大坝水力学原型观测。

(一)观测部位和内容

1)观测部位包括2号中孔,1号、2号表孔,大坝上游300m 以内水域,坝下约1000m以内范围的流态,挑流水舌的轨迹及其雾化影响等。

2)主要观测内容包括:①上游水位及坝前流态,下游水位及坝下游河道流态,包括电站尾水渠及引航道出口流态、波浪等;②表孔、中孔过流时的坝面流态、水面线、水舌轨迹,高、低坎水舌碰撞角、水舌最远挑距和最大扩散宽度;③过流面的时均压力和脉动特性、近壁流速、水下噪声;④表孔及中孔通气管风速、进气量以及水流掺气浓度;⑤泄洪雾化范围及特性;⑥下游河床冲刷及岸边淘刷。

(二)观测条件

2001年汛期对中孔单独运行进行了4种闸门调度方式的泄洪观测,即①2号中孔开2m;②2号中孔开4.5m;③1号孔、3号中孔开2m,2号中孔开5m;④1号、2号、3号中孔均开5m。依次为工况1~4。上游水位212.63~212.76m,下游水位124.24~125.94m,下泄流量145~1200m3/s。

2002年汛期对中、表孔进行了3种闸门调度方式的泄洪观测,即⑤1号、2号、3号中孔全开;⑥1~3号中孔全开和2号、3号表孔开3m;⑦1~3号中孔全开,1~4号表孔开启3m。依次为工况5~7。上游水位230.91~229.65m,下游水位136.20~138.76m,下泄流量2500~3850m3/s。

(三)观测的主要成果

1.水流流态

2001~2002年原型观测的7种工况基本验证了模型预示的水流流态。

1)坝上游流态。中孔单独运行和中、表孔联合运行时,在145~3580m3/s的泄洪流量范围内,上游库面平稳,对右岸码头左岸上游引航道水域无不利影响。

2)坝面及挑流水舌情况。

(a)2号中孔单独泄流时,水舌过掺气坎后一片乳白。水舌跌落在反弧面上以后,向两侧扩散,未受或部分受边导墙的约束,入水面较宽,呈扇形,宽约97~117m,偶尔有分散水股冲击岸坡。外缘水舌挑距115~120m。

(b)3个中孔运行时,中央2号孔与1号、3号边孔由于横向扩散,两两相撞,激起两道水冠。1号、3号边孔水舌受边导墙的约束,使入水宽度减小到86~95m,偶尔有小量裂散水股溅落在左岸坡上,水舌外缘挑距117~130m。

(c)中孔和表孔联合运行时,坝面水舌经过掺气槽后同样一片乳白,水舌受到边导墙的约束。当边表孔泄洪时,水体与边导墙的碰撞减弱。水舌入水宽度为100~106m,高坎与低坎水舌的碰撞角为51°~54°。高坎水舌最高点高程为193m,碰撞后的水舌最高点高程为170~171m。

从趋势看,挑流水舌在坝下的挑距和挑高随闸门开度增大而增大,随库水位升高而增大,高、低坎水舌碰撞使低坎水舌挑距有所减小,挑高略有降低;随着1号、3号中孔和2号中孔开度的接近,水舌掺混加剧,挑距有所减小;边表孔的开启约束了低坎水舌的横向扩散,并使挑距有所增加;水舌入水宽度可以通过调度来控制,中孔泄洪时,三孔闸门应均匀开启,至少应左右对称开启;中孔与表孔联合泄流时,应先开边表孔,再开中表孔。

3)坝下游流态。7种工况运行时,下游河道水流都基本顺畅,大部分范围内无折冲水流或回流。中孔运行时,电站尾水渠以下河道水面波动小,浪高0.5m左右。中、表孔联合运行时,下游水位高,尾水渠被淹没,尾水洞出口为回流区。电站尾水渠至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波浪高达2m,最高达3m,坝下桥附近波浪高小于1m。

2.泄洪雾化

(1)泄洪雾化的雾区范围

江垭大坝泄洪雾化浓,雾区主要分布在水舌溅落区两岸坡及下游河床上空。在7种泄洪工况下,浓雾最高升腾高程约为230m,最大扩散宽度约为250m,最远飘移距离距坝轴线约600m,主要分布在两岸上坝公路之间的岸坡及河面上空。薄雾最大升腾高程约280m,最宽约500m,最远距坝轴线1000m。

在7种工况下,左岸上坝公路均处在薄雾区范围内,基本不影响交通。右岸上坝公路在6号冲沟下游50~100m范围内处在浓雾区,能见度低,影响正常交通。开关站附近基本为无雾区。

(2)泄洪雾化的降雨强度

为监测江垭大坝泄洪雾化降雨影响范围及强度,在坝区下游两岸布置24个雨量点。在7种工况下,坝顶、右岸开关站、左岸5号冲沟顶(原拌和楼平台)、坝下桥等处的降雨基本为零。Ⅲ级以上降雨强度(s≥10mm/h)分布于距坝轴线约600m以内的左、右岸坡或公路(右岸)上,1mm/h以下的降雨最远可达1000m以外的坝下桥附近。

在Ⅰ级(s≥600mm/h)~Ⅱ级(600mm/h≥s≥200mm/h)降雨区,暴雨倾盆,狂风大作。最大实测降雨强度达2314mm/h,位于左岸旧温泉房顶,发生在工况6。工况4时,导流洞出口顶上方的雨强也达2226mm/h。

在工况1~4条件下,泄洪雾雨对地下电厂的交通影响较小,电厂交通洞口附近最大降雨强度约为10mm/h;在工况5~7条件下,交通洞口附近降雨强度在11mm/h以上,车辆通行较困难。

泄洪雾雨对上坝公路的影响:右岸上坝公路最下层(高程148~185m)在工况1~4条件下,雨强为3.3~33.1mm/h,汽车尚能通行;在工况5~7条件下,雨强为32~129.7mm/h,风雨推力极大,汽车通行非常困难。右岸上坝公路第二层,在工况5~7条件下,雨强低,在8mm/h以下,汽车可以通行。左岸上坝公路大部分路段基本无雨,在工况7条件下,雨强仅7.5mm/h,不影响车辆通行。

3.动水压力特征及流速

(1)2号中孔动水压力特性

在观测工况条件下,中孔进口曲线段及门槽区的时均压力为13×9.81~31×9.81kPa,脉动压力均方根值不足0.4×9.81kPa,脉动主频在1.2Hz以下。中孔有压段接近出口的顶、底缘时均压力均为正压,最大脉动压力均方根值不足0.7×9.81kPa。有压段出口底缘实测最低时均压力为1.28×9.81kPa,出现在库水位H=230.9m,3孔全开工况。

以上情况表明,中孔有压段时均压力与模型值相近,水力特性正常,在观测工况条件下,产生空化水流的可能性小。(www.daowen.com)

中孔掺气槽侧壁,时均压力为-(0.27~0.41)×9.81kPa,脉动压力均方根值为(0.06~0.37)×9.81kPa,有利于通气设施正常工作。掺气槽下游坝面20m范围内,时均压力为(0~0.27)×9.81kPa,坝面反弧段上均为正压,并且与模型值有较好的相似性。水舌跌入坝面后未引起不利的动水荷载和可能引起空化的特性。

(2)1号边表孔动水压力特性

中、表孔联合泄流时(工况7),掺气坎上游直线段压力均较小,时均压力值为(0.75~0.88)×9.81kPa,掺气坎下水舌底空腹内的时均压力为-(0.41~0.46)×9.81kPa,说明掺气设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水舌跌入坝面时未形成明显冲击力,坝面压力沿程上升。由于受右边导墙收缩影响,挑坎处的侧壁压力4.77×9.81kPa和脉动压力均方根值4.91×9.81kPa均高于反弧底侧壁压力3.05×9.81kPa和脉动压力均方根值1.25×9.81kPa。此外,在相近工况下,原型和模型的时均压力值较为接近。

2号中表孔坝面压力特性与1号边表孔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特性正常,在观测工况下未发现可能产生空化及不利动水荷载的现象。

(3)近壁流速

在中孔泄流条件下,H=212.7~230.9m范围内,掺气坎顶流速约20.3~26.4m/s;挑流鼻顶流速为26.8~32.7m/s,靠近侧导墙处流速为23.3~27.4m/s。

在中、表孔联合泄流条件下(工况7),1号表孔掺气坎顶流速为23.3m/s,挑流鼻坎侧壁处流速为31.9m/s。2号表孔堰顶侧壁流速为8.9m/s,挑流鼻坎流速为23.7m/s。

4.水流掺气浓度和通气管风速

为了防止溢流面空化空蚀,在1号、4号表孔和2号中孔出口坝面各设置了一道掺气槽,双侧供气,通气管直径为1m。在1号、3号中孔出口坝面各设一道掺气槽,单侧供气,通气管直径为1.3m。

(1)水流掺气浓度

在观测工况条件下,2号中孔掺气坎下游坝面的掺气浓度为7.6%~31.4%,并且随水位升高,掺气浓度加大。另外,坝面掺气浓度沿程下降,在反弧底达到最低值(7.6%),但足以满足减免空蚀的要求。

1号表孔泄流时(工况7),坝面反弧起点及其以上直坡段的近壁掺气浓度大于或等于7.8%;在1号表孔泄流(工况7)及不泄流(工况3~6)时,其反弧底及挑坎处近底侧壁掺气浓度为2.7%~7.6%,亦可满足掺气减蚀的要求。

(2)通气管风速及通气量

经观测和计算表明,1号、2号中孔通气管风速随库水位的升高明显增大,1号中孔通气管最大断面平均风速为52.7m/s,相应最大总进气量为69.9m3/s;2号中孔通气管最大断面平均风速61.7m/s,相应最大总气量为96.9m3/s,满足通气管风速不大于60m/s的规范要求,中孔水舌的气水比已达11%~15%。1号表孔通气管最大断面平均风速为50.9m/s,相应总进气量为80.0m3/s,气水比达29%。

以上情况表明,在观测条件下,中、表孔掺气设施运行正常,效果良好,满足通气免蚀要求。

5.水下噪声

1)2号中孔水下噪声特性。观测表明,在H=212.7m,闸门开启2~5m时,中孔有压段及明流段均未发现蒸汽型空化迹象;在H=231m,闸门全开时,有压段仅在门槽区,明流段仅在挑流鼻坎处发现有初生蒸汽型空化,由于坝面掺气浓度大,不会引起空蚀。

2)1号、2号表孔水下噪声特性。观测表明,1号表孔各测点噪声谱级在50kHz以上的频段重合于背景或差值不足3dB,未发现蒸汽型空化特性;50kHz以下低频段噪声谱级差也很小,不会引起空蚀。2号表孔各测点噪声谱级仅表现为一般水流特性,未发现空化特征。

6.下游河床冲淤

江垭水库下游河床冲刷区为厚层滑石质灰岩与白云质灰岩,岩石新鲜,无夹层。河床1.4m以上为弱风化,1.4m以下为新鲜基岩,波速大于4200m/s,完整系数大于0.55,岩溶不发育,岩芯完整,岩块粒径50cm以上,岩石抗冲流速约8m/s。大坝泄洪前河床高程约121.5~124.5m,河床表层为施工弃渣。

自1999年江垭大坝中孔第一次泄洪后,2000~2002年汛期多次泄洪,河床经历了多种泄洪方式的冲刷。其中2002年汛期原型观测时最大泄流量是3580m3/s,平均泄量3040m3/s,历时10h。在经历了2002年230.9m 库水位条件下的泄洪后,测量了坝下600m河床地形图

观测结果表明,河床冲刷最深处在河中心附近,冲坑最低高程约114.0m,较2000年地形约冲深8m,最深点距低坎118~138m,与工况1~7水舌外缘挑距115~130m基本一致,冲坑后坡比约为1∶12,河床两岸附近仅有2个浅坑。坝下河道两侧地形一般高于或略低于2000年地形,最深冲刷高程未低于弱风化带下限。河床沿泄洪中心线有80m范围低于2000年地形,其中有35m低于弱风化带下限,基岩最大冲深不足5m。

在距河中心最深冲坑下游约100m后,有一较大面积堆丘,如以126m高程为界,则堆丘最大长度约140m,最大宽度约70m,堆丘顶部高程为128.4m。在鼻坎以下90m范围内,河床基本未冲刷或淘刷;在电站尾水渠附近及其下游河道,河床高程一般为124~124.5m,基本为天然河床形态,电站尾水渠及引航道口门区没有淤积现象。

在水工整体模型上曾对下游河床进行了各种泄洪方式的冲刷试验。为安全计,曾按6m/s抗冲流速选择动床砂。对比模型和相近工况的原型观测成果发现,原型河床冲刷总体上好于模型试验情况。如与工况7相似的情况,模型河床中央的最低高程为100.2m,距低坎距离为80.1m,冲坑上游坡比为1∶3.3,而原型最低高程为114m,冲坑距低坎118m,冲坑上游坡比为1∶11.2。由此,相近工况下,原型冲深比模型浅13.8m,最深点距低坎远37.9m。左、右两岸的冲刷也与此类似,原型冲深比模型相应浅8.6~8.7m;最深点距低坎原型比模型相应远7.9~19.9m。模型岩石的冲刷系数约为K=1.35,原型K=1.1~1.18。

2002年原型观测的泄洪流量已接近100年一遇的消能防冲标准,库水位比设计低5m。由于相近泄洪条件下,原型冲刷明显轻于模型,预计校核条件下(5000年一遇洪水),大坝泄洪不会危及自身的安全。

(四)小结

1)原型运行和观测表明,大坝泄洪时的水流流态及各项水力特性值,原型和模型以及设计计算值都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中、表孔双层布置泄洪,高、低坎挑流空中碰撞消能方案是成功的,泄洪建筑物的体形设计也是可行的。在科学合理的调度方式下,水舌可以不打两岸护坡,下游河床冲刷较浅,不会对大坝安全构成威胁。为了减轻水舌和雾雨对近坝两岸边坡的冲刷,应尽可能用两边中孔对称开启方式替代中央中孔单独开启方式,用边表孔与中孔联合泄流方式代替中孔与中表孔联合泄洪方式,且闸门开度须严格控制在模型试验成果要求的范围内,并留有余地。

2)大坝泄洪时所产生的雾化现象较为明显,强降雨区主要集中在坝轴线以下600m以内的两岸山坡,应提高相应区域的防护标准,以免引起大的地质灾害。

3)下游河道两岸至坝下桥范围内未作护坡部分的岸边冲刷较为严重,多处发生崩岸现象,局部已危及上坝公路安全,宜延长河道两岸护坡长度至坝下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