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形地貌
选定的江垭水电站坝址位于柳枝坪峡谷的中段,距峡谷出口江垭镇4.5km。坝址河谷呈U形,河流枯水位125m,谷宽75~90m,水深1~3m,河床砂卵石层厚3~6m,两岸山岭标高700~800m,左岸坡角40°~45°、右岸坡角50°~55°。库水位236m时,谷宽290m,河道顺直,地形比较对称,基岩多裸露,残坡积层厚小于2m。
坝址地质平面图见图3-5,坝址河床地质纵剖面见图3-6,坝轴线地质剖面见图3-7。
(二)地层岩性
坝址区地层由老至新、自上游至下游出露如下:
中泥盆统:小溪组(D2x)砂质页岩、砂岩及石英砂岩,厚200m,分布于坝前近坝库区;云台观组(D2y)石英砂岩夹薄层砂泥质页岩,厚173m,分布于坝基95m以下和近坝库区。
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杂色砂岩、石英砂岩夹页岩,厚22m,分布于坝基以下65m及近坝库区;写经寺组(D3x)灰绿色页岩夹砂岩及石英砂岩,厚17~20m,分布于坝基以下55m及近坝库区。
下二叠统:栖霞组(P1q)灰黑色燧石灰岩,总厚165m,为大坝的主要持力层,细分如下:
:页状滑石化灰岩,白云质泥质灰岩及扁豆状泥晶灰岩和钙质页岩,厚19m;
:燧石条带白云质泥质灰岩,厚7m;
:厚层灰岩,厚20m;
:中厚层网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厚16m;
:页状滑石化灰岩、扁豆状泥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厚16m;
:燧石团块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页状滑石化灰岩,厚12m;
:中厚层扁豆状白云质灰岩、灰岩夹页状滑石化灰岩,厚27m;
:厚层灰岩与白云质灰岩,厚33m;
:中层燧石条带灰岩,厚13m。
茅口组(P1m)灰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灰岩,厚102m。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2w)、大隆组(P2d)硅质白云质灰岩、页岩及石煤层等。
(三)地质构造
坝址位于柳枝坪背斜的南东翼,呈单斜构造,岩层产状40°~70°/SE∠30°~45°。走向与河流近于正交,倾向下游,岩层倾角平均为38°。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坝址构造主要表现为层间错动、断层和构造节理。
坝区内共发现断层19条,以扭性和压性为主,延伸不长规模不大,多限于一定层内发育,充填胶结不良,常沿其形成脉状溶隙。其中F11、F12、F26、F14与坝基有关,断层性状如下:
图3-5 坝址地质平面图
图3-6 坝址河床地质纵剖面图
图3-7 坝轴线地质剖面图
F11:产状40°~70°/SE∠48°~50°逆断层,垂直断距3.3m,破碎带宽0.2~1.0m,主要发育在及岩组内,长300~350m,横切河床。
F12:产状20°~24°/SE∠41°~48°逆一平移断层,垂直断距3.85m,破碎带宽0.3~0.85m,包括影响破碎带宽1.6m,发育于上下层位内,在左岸坝基通过,施工时已作开挖回填处理。
F26:产状275°/SW∠48°正一平移断层,垂直断距2.4m,破碎带宽0.3~0.4m,长80~120m,发育于F11上盘的和岩组内,在河床左侧坡脚坝基通过,在和K201、K202层间溶隙交汇时,破碎较宽,透水强烈,是帷幕处理的重点部位。(www.daowen.com)
F14:产状275°/NE∠70°正一平移断层,垂直断距0.25m,破碎带宽0.1~0.25m,发育于右岸-P1m岩组,延伸长70~100m,构成右坝肩主要渗水通道。
坝址区节理主要有6组:
1)NE-NEE切层挤压面,走向、倾向与岩层产状一致,但倾角较陡,45°~65°,呈束状出现,切层分布。
2)NE-NEE反倾向张裂面,走向与岩层一致但倾向相反,倾角55°,限于层内发育。
3)NE-NNW节理,产状300°~345°/SW∠70°近于平行河道,形成溶隙,多因卸荷沿其形成陡坎。
4)近东西向节理,产状270°~285°/NE∠60°~70°。
5)NNE向节理,产状10°~28°/NW 或SE∠42°~65°。
6)NW-NNW 缓倾角节理,产状300°~345°/SW∠16°~36°,短小。
坝址区内层间错动发育,多沿灰岩与页状滑石化灰岩形成,常呈鳞片状碎屑,局部有泥化现象,一般厚0.1~0.4m,坝区已见19层。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较低,据野外抗剪试验成果f=0.19~0.30,C=0.02~0.18MPa,软弱夹层阻水性能较好,常构成地下水垂直渗流的阻水带。
(四)水文地质
由于坝址区分布地层岩性的差异,其透水性能也有明显区别,加之因岩层横切河床,倾向下游,因而形成独特的坝址水文地质特征。根据111个钻孔10083m钻深、682段压水试验和地质测绘,以及水文地质观测资料,坝址区存在多种类型的地下水和多层含水层结构,如按岩层的含水和透水特点,可以划分为:
1)坝基深部层状裂隙承压热水含水层。它主要系D2y石英砂岩岩组,厚173m,裂隙透水性良好,水温35~53℃。经专门勘探查明,属向斜自流盆地性质的深循环层状承压热水含水层,在坝轴线上游140m以上河床石英砂岩出露部位有大量承压热水上升泉分布。
2)坝基底部相对隔水层。它包括D3h、D3x、和砂岩、页岩、泥质灰岩和滑石化灰岩等岩组,厚68m左右,分布在坝基25m以下,上游水库有出露。据钻孔压水试验资料,透水率平均在0.6~4Lu,其中上部平均透水率小于1Lu。该层也构成深部承压热水含水层顶板隔水盖层,是大坝坝基防渗的主要依托。
3)坝基下部岩溶裂隙含水层。它包括和岩组,厚36m,由厚层、中厚层灰岩组成,溶蚀裂隙和岩溶管道较发育,主要分布在185m高程以下的两岸坝肩和河床浅部,为坝基防渗的重要对象。
4)坝基中部相对隔水层。它为岩组,厚16m,由页状滑石化灰岩等难溶岩组成,无岩溶发育,透水率q=1.5Lu,隔水性能良好,该层分布于两岸坝肩中部和地下厂房北西角。
5)坝基上部岩溶裂隙含水层。它包括、P1m等岩组,厚188m,由灰岩组成,尤其上部岩溶最为发育,地下水以脉管状活动为特征,但常受软弱夹层的阻滞形成滞水泉出溢。该层分布于175~200m高程以上坝肩上部,为地下厂房区主要围岩。
不同透水性能的含水层相间分布,深部又有承压热水含水层,是坝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一大特征。它控制了坝区岩溶的发育规律,构成坝基和地下厂房防渗、排水处理设计的主要地质依据。
坝址水文地质结构示意见图3-8。
图3-8 坝址水文地质结构示意图
(五)小结
综合上述坝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可以看出坝址具有以下工程地质特点:
1)坝基岩石坚硬,强度较高,岩体经一般处理后即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2)坝址区相对隔层和含水层相间分布,呈互层结构,且倾向下游,坝基和坝肩防渗帷幕的布置形式和深度应妥为选择,作为帷幕下限的相对隔水层亦应慎重选择。
3)坝区岩溶含水层的层面溶隙发育,因相对隔水层与透水层相间分布,各岩溶含水层分别形成独立的地下水渗流系统。地下水由岸坡向河床渗流排泄,建坝时地下水溢出点可能被堵,应注意地下水的疏导排泄。
4)承压热水含水层在坝基90m以下分布,但蓄水前在坝前160m左右呈泉群出溢,蓄水后,出溢点埋于库底,承压热水和库水相通,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可能对工程的影响。
5)建坝时应当研究查明和解决的主要水文工程问题是:①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建坝的影响;②坝基和厂房的防渗处理;③深部承压热水含水层对工程的影响;④坝基其他工程地质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