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洞庭湖:江垭水库、位置、行政区划和洪灾问题

西洞庭湖:江垭水库、位置、行政区划和洪灾问题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秦汉以前,洈水、澧水均由西向东流入长江,湘江由南往北汇入长江,而沅水、资水在赤沙附近汇合,然后经洞庭湖与湘水一道入江。西洞庭湖主要有目平湖和七里湖两部分,还有由几十个低洼小垸溃废后展辟而成的湿地。(二)西洞庭湖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统计,西洞庭湖包括安乡、澧县、津市、常德的一部分,是洞庭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三)松澧地区西洞庭湖是洞庭湖区最具代表性的洪灾多发地,而西洞庭湖区内又以松澧地区最为严重。

西洞庭湖:江垭水库、位置、行政区划和洪灾问题

(一)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地区北濒临长江中游荆江,东、南、西三面为丘陵阶地环绕,中部低平,地貌呈碟形。行政区划则北部属湖北省荆江南岸的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县,东、南、西三面属湖南省岳阳长沙、益阳、常德诸地市。由于长江洪水泥沙的长期作用,洞庭湖区的河湖水系经历过重大变迁,洞庭湖水面面积也经历了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过程。在秦汉以前,洈水、澧水均由西向东流入长江,湘江由南往北汇入长江,而沅水、资水在赤沙附近汇合,然后经洞庭湖与湘水一道入江。当时的洞庭湖是仅限于君山附近方圆130km的小湖,史书记述“洞庭是小渚,云梦为大泽”。长江洪水经云梦泽调蓄,经历1000多年,未有水患。随着长江中、上游开发,人口增加,水土流失,云梦泽逐渐淤积而筑堤围垦,荆江水位逐步抬升,江水南侵促使洞庭湖逐渐扩大,至唐、宋时期(618~1279年)已扩大到号称“八百里洞庭”。1524年后,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将荆北各堤联成一线,号称“皇堤”,堵塞荆北全部穴口,逼水南流,上荆江水位抬升,洞庭湖迅速扩大,最大水面在1825年扩展到6000km2。而江北云梦泽渐形萎缩,演变成今日之江汉平原,人类活动和水沙自然演变,使洞庭湖扩大成为替代云梦泽调节长江洪水的大湖泊。1860年、1870年,长江大水,藕池、松滋先后溃口,未能堵复,迅速扩展为藕池、松滋河系。从此,形成了长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松滋洪道拦截洈水、澧水,分3支平行串通倾泻入目平湖。藕池河也分3支,中西支注入西、南洞庭湖之间的南咀附近,东支经注滋口河入东洞庭湖。

从此以后,河湖水系紊乱,顶托干扰严重。藕池、松滋溃口分流100余年;长江洪水居高临下,毁良田为泽国,沧桑巨变,同时,挟带大量泥沙,淤积湖区洼地,洲滩成片;以及相随而起的围垦复垸,抗水争地,洞庭湖水面又逐渐由大变小。湖泊面积由1825年的6000km2缩小到1949年的4350km2,再缩小到1956年的2691km2,溃口以来仅此130年湖面缩小了一大半。

现在的洞庭湖地区,已是高大堤防保护下的田连阡陌的沃土平原,是湖南省主要商品粮、棉、油、鱼、猪等生产基地,也是长江中游洪涝灾害最严重、最频繁,又最难治理的险地。防洪大堤之外,河网交叉切割,湖泊与洪道串联。湖泊是洪道型的湖泊,洪道是湖泊型的洪道。汛期水涨汪洋一片,河湖不分,枯季水退,洲滩毕露,芦苇丛生。现存湖泊可分为西、南、东3部分。西洞庭湖主要有目平湖和七里湖两部分,还有由几十个低洼小垸溃废后展辟而成的湿地。它承纳沅水、澧水两河系和长江由松滋(含洈水流域)、太平两口分流的来水,汇聚到目平湖,经南咀和小河咀流入南洞庭湖。南洞庭湖历史上只有赤沙小湖,也是诸多低矮洼地溃垸扩大而成。它除了承纳西洞庭湖的全部来水泥沙外,还增加了藕池河中、西二支的长江来水及资水流域和湘江一部分来水,由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水体串联)以及黄土包河、草尾河泄入东洞庭湖。东洞庭湖又增加了湘江大部分来水,汨罗江、新墙河流域及藕池东支的江水(调弦口1958年堵闭)由岳阳七里山一个出口流入长江。整个洞庭湖由3个湖泊与诸多洪道相互串联,承纳长江三口及湘、资、沅、澧等水系的全部来水,仅有一个出口流向长江。洞庭湖区河网水系示意图见图2-1。

1954年洞庭湖大水,1955年溃垸整修之后,湖河水系与堤垸范围至今没有多大改变,但泥沙淤积,湖泊水面和容积仍因淤积而缩小,洪枯水位不断抬高。例如澧水洪道出口石龟山站1984年比1963年同流量的水位抬高1.8m,目平湖1952~1975年湖底平均淤高2m。垸老田低,堤高堤险,洪涝灾害严重,特别是松滋、藕池河系多支平行,又多处串通,水系紊乱复杂多变,有的流向不定,有的中、枯水位断流,汛期漫洪,堤线过长,也得不到合理整治,水位抬升,堤顶加高,年年修堤防汛抢险,民众深受其苦。

1967~1972年,下荆江3处裁弯后,江流缩短78km,使上荆江水面坡降加大,河床刷深,石首至沙市水位下降0.5~1.06m,藕池口分流水沙显著减少。但是这只是局部河段裁弯,上冲下淤,逃不脱水沙平衡局部调整的正负效应。1980年后,在城陵矶—螺山长江河段以及七里山湖区出口河段,流速变缓,淤积加剧,河床抬高0.85~1.0m,使螺山泄量减少,水位抬高。城陵矶最高洪水位1954年达43.4m,1998年高达35.8m。洞庭湖出口河段(七里山及长江城陵矶)出流受阻,边滩出现逆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它已严重威胁到湖区各堤垸及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水位升高。近年来,洞庭湖洪水位顶托四水尾闾,湘江经长沙湘潭而达株洲,资水经益阳上达桃江,沅水经常德壅及桃源,澧水穿过津市达到澧县,若不从江湖两利、南北兼顾的角度上积极研究采用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根治方案,难免不犯明清以来江湖关系上的历史性失误。

(二)西洞庭湖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统计,西洞庭湖包括安乡、澧县、津市、常德的一部分,是洞庭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从水系的角度划分,西洞庭湖包括松、虎河系及沅、澧二水。松滋河、虎渡河从北向南汇入七里湖,沅、澧两水从西向东汇入目平湖和七里湖。目平湖、七里湖两湖的范围习惯上划分如下:

目平湖:澧水以四分局三角堤为界,下抵南咀;沅水以坡头、新堤拐为界,下抵小河咀与南洞庭湖分界。最高水位时(量算起止高程25~35m)的面积为349.5km2,相应容积为24.6亿m3

七里湖:澧水上至小渡口,下至石龟山。最高水位时(量算起止高程30~40m)的面积为93.9km2,相应容积为6.92亿m3

图2-1 洞庭湖区河网水系示意图

在洞庭湖水系中,由于澧水、沅水的汛期滞后于湘水和资水并常与长江主汛期(7~8月)同步,因而不论洪灾的频繁度和严重性,西洞庭湖区都远远超过南洞庭湖区和东洞庭湖区,而西洞庭湖中的松澧地区更由于长江大量入湖泥沙的淤积以及澧水陡涨陡落的山溪性特点,使洪涝灾害成为西洞庭湖区重中之重,是洞庭湖区乃至长江中游的心腹之患。

(三)松澧地区

西洞庭湖是洞庭湖区最具代表性的洪灾多发地,而西洞庭湖区内又以松澧地区最为严重。松澧地区在规划中仅指松滋洪道的尾端湖南境内地区和澧水下游尾闾地区。由于松滋和澧水在七里湖周围互相串联交错、干扰顶托,造成七里湖本身及五里河、官垸河迅速淤塞,致使五里河断流,观音港河水倒流,河网水系复杂,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

松澧地区在湖南境内包括松澧、安保等4个重点堤垸,澧南、安澧等4个蓄洪堤垸,以及13个一般小垸,总面积20.9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0.7万hm2,人口116.07万人,蓄洪堤垸的可蓄洪量19.43亿m3。(www.daowen.com)

松澧地区除澧水外,松滋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河流,下面简述其基本情况。

(四)松滋、虎渡、洈水河系

1.松滋河

松滋河是清朝长江南堤溃口不塞所形成的长江洪水侵入洞庭湖的一条洪道。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黄家铺(今沙道观)溃后,堵口修筑不牢,3年后(1873年)又遭大水,黄家铺复溃,同时冲开居家湾(今新江口),以后再未堵塞,形成今日的松滋河。

洪水在松滋溃口入湖后,在湖北省境内分为两支,东支经沙道观至中河口附近与虎渡河串通,再转向西南流,在瓦窑河与西支汇合;西支经新江口,直向南流,拦截洈水,然后流入湖南境内。西支新江口分流比大于60%,沙道观分流比小于40%,故应以西支为主流。

松滋西支从松滋口起经新江口、新墙、狮子口、甘家咀,拦截洈水后,经郑公渡至杨家墙进入湖南境内,在瓦窑河附近与东支汇合,松滋东西二支在瓦窑河汇合处冲毁永泰垸,形成一个小湖。从松滋口至瓦窑河长83.36km。松滋东西二支汇合后在湖南省境内又分为3支:东支(大湖口河)、中支(自治局河)、西支(官垸河),3支均向南流,在五里河重聚汇,一部分水流入七里湖与澧水洪道串联,另一部分流经安乡,与虎渡河连通后再与澧水洪道混合,流入目平湖。

松滋东支从松滋口进入后往南,经沙道观、米积台、浦田咀至中河口,往东有一支经黑钩狗墙入虎渡河,东支主流仍循南坪、沙窝、黄金堤至甘家厂后进入湖南境内,在瓦窑与松滋西支相汇合。

如前所述,松滋河西支拦截洈水,东支连通虎渡河,直向南流,在瓦窑河汇合后,在湖南省境内又分为3支。①东支大湖口河从余家岗经王守寺、青石碑、大湖口到小望角,再经五里河与中支汇合,全长42km。②中支自治局河由青龙窑、自治局至张九台,经五里河与东支汇合,全长28.93km。③西支官垸河自青龙窑经余家台、官垸码头、濠口、汇口入五里河,全长35.6km。

澧水与松滋水系互相干扰、顶托,水流态势十分复杂恶劣。1954年,实测松滋东支经沙道观的流量为3739m3/s,西支经新江口的流量为6400m3/s,共10139m3/s。1981年,新江口最大过流7910m3/s,沙道观过流3120m3/s,共11030m3/s。

2.虎渡河

虎渡河是荆江分洪区的进洪口(北闸),也是荆江分洪区节制闸(南闸)的泄洪河流。入口为太平口,经弥陀寺、黄金口,在中河口附近连通松滋东支(连接段中河口,流向不定),再经黄山头、南闸进入湖南境内,直向西流,经陆家渡至小河口与松滋河再度汇合,一道注入目平湖。从太平口至南闸全长90.6km,全在湖北境内(南闸至小河口长42.7km)。弥陀寺站实测最大流量为3210m3/s(1962年7月10日),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南闸设计控制流量为3800m3/s。

3.洈水

洈水位于湖北省境内,与澧水支流涔水、澹水相邻,流域面积2218km2,历史上曾是东流入江的小支河流。松滋口溃决后,被松滋洪道拦截,与松滋西支合流改向南流,汇入七里湖,20世纪50年代在洈水上游建成有灌溉兼及防洪功能的西斋水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