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鸟遭石油浴至少30万只死亡

海鸟遭石油浴至少30万只死亡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12月12日,满载20000吨重油的“埃里卡”号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千米处海域沉没,造成大量石油泄漏,严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带。有些人估计,因污染而死亡的海鸟数目可能最终会超过30万。另外又发现了1.2万只受污染但尚未死去的海鸟。这起事故发生在丹麦的一个海鸟自然保护区。全球每年由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运输事故引起的海洋泄油量在6万和10万吨之间,发生频率或泄油量还在逐年增加。

海鸟遭石油浴至少30万只死亡

1999年12月12日,满载20000吨重油的“埃里卡”号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千米处海域沉没,造成大量石油泄漏,严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带。为尽快扼制石油污染的进一步蔓延,数千名法国志愿者和部队士兵昼夜奋战在受污染区。但由于前段时间飓风“科罗拉”肆虐,致使形势恶化,污染开始大面积向近临陆地泛滥,严重破坏了鸟类的生存环境

“埃里卡”号油轮即将沉没时的情景

这次油船泄漏事故恰发生在海鸥、海鸽、鸬鹚、鹭等海鸟向受污染海迁徙以躲避冬季强冷风的季节,因此受污染海鸟数量之众,令人瞠目。有些人估计,因污染而死亡的海鸟数目可能最终会超过30万。

法国护鸟协会(LPO)说,仅在菲尔斯泰尔省和拉罗谢尔地区,他们就已收集了2.3万只海鸟的尸体。另外又发现了1.2万只受污染但尚未死去的海鸟。这些海鸟被送到了鸟类治疗中心接受治疗,但其中有1/3仍未幸免。该协会认为,他们发现的死海鸟还只是这次受污染海鸟群体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海鸟已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在油污中挣扎的海鸟

16岁的志愿者安妮·索菲在参加救鸟活动后表示,“这一切太令人伤心了,它们只想梳理自己的羽毛,然而却因吞下了油污而遭遇灭顶之灾,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这些受污染的海鸟将会很快悲惨地死去。”

本应该是湛蓝深邃的大海,却不时被油污打破洁净。一次又一次的油轮泄漏事故,让大海的涛声里涌动着叹息和无奈。

1967年3月18日,12.3万吨的利比亚籍油轮“托雷·坎尼荣” 号满载着11.7万吨的原油从波斯湾的科威特出发,向英国威尔士的米尔福德港驶去。途经英国的锡利群岛和地角之间的公海时,在七石礁处触礁沉没,船上9.19万吨原油溢出,污染了180千米长的海区,造成5000多只海鸟死亡。

1978年的“阿莫可”号油轮沉没事件是欧洲最严重的漏油灾难,当时大约有23万吨燃油泄漏到了海上。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克斯托克”1号探测油井发生井涌,约1.4亿加仑(1加仑≈3.78升)原油泄漏入海。

1989年3月24日,“埃克逊-瓦尔德兹”号在威廉王子岛海岸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

1992年12月3日,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搁浅,2000多万加仑原油泄漏。

1993年6月5日,“布里尔”号搁浅在苏格兰东北的设特兰群岛海域,泄漏了2600万加仑石油。

1996年2月15日,“海洋女王”号在威尔士海岸搁浅,1800万加仑原油泄漏。

2001年3月,在马绍尔群岛注册的“波罗的海”号油轮在丹麦东南部海域与一艘货轮相撞,泄漏原油约2700吨。这起事故发生在丹麦的一个海鸟自然保护区

2001年10月,在巴拿马注册的“纳土纳海”号油轮在新加坡海峡的印尼海域搁浅,部分油舱受损,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

●绿色追问——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及其产品在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往往造成严重的污染。除了上文提到的油轮泄油事故之外,油品入海途径还包括:炼油厂含油废水经河流或直接注入海洋;海底油田在开采过程中的溢漏及井喷,使石油进入海洋水体;大气中的低分子石油烃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层局部自然泄油。

被石油污染的海面

石油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危害有以下方面:

(1)对环境的污染。海面的油膜阻碍大气与海水的物质交换,影响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两极地区海域冰面上的油膜,能增加对太阳能的吸收而加速冰层的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全球气候;海面及海水中的石油烃能溶解部分卤代烃等污染物,降低界面间的物质迁移转化率;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

(2)对生物的危害。油膜使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影响海洋植物光合作用;污染海兽的皮毛和海鸟的羽毛,溶解其中的油脂,使它们丧失保温、游泳或飞行的能力;干扰生物的摄食、繁殖、生长、行为和生物的趋化性等能力;使受污染海域个别生物种的丰度和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高浓度石油会降低微型藻类的固氮能力,阻碍其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沉降于潮间带和浅海海底的石油,使一些动物幼虫、海藻孢子失去适宜的固着基质或降低固着能力;石油能渗入较高级的大米草和红树等植物体内,改变细胞的渗透性,甚至使其死亡;毒害海洋生物。

(3)对水产业的影响。油污会改变某些鱼类的洄游路线;玷污渔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受污染的鱼、贝等海产品难以销售或不能食用。

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运输引起的泄油污染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公众舆论到各国政府从未有过的重视。1976年到1981年全球运输原油及石油产品总共超过100亿吨,2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轮也从几十艘增至344艘。泄油污染事故的发生也上升到200多起,平均每运输500万吨原油及石油产品即发生一起泄油事故。全球每年由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运输事故引起的海洋泄油量在6万和10万吨之间,发生频率或泄油量还在逐年增加。

从1950年的《国际海洋公约》到1995年的国际海洋防污协定以及相关条例的制订体现了全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遭泄油损害的关切。海洋石油环保专业团体、民间团体和传媒在政府和石油天然气工业界在环境问题上的对决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民间团体对环境问题的关切,通过传媒使政府出台各类法案法例加以约束。石油天然气工业界则不断调整态度去适应。

这里以北海、墨西哥湾的海洋环保为例。1935年英属哥伦比亚发生的泄油污染殃及美国,到两次在墨西哥湾发生的大规模泄油,以及1989年发生的“埃克逊-瓦尔德兹”号泄油事故和英吉利海峡大面积泄油祸及周边各国,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弹。在舆论和民间团体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政府不得不对石油工业和船舶运输工业转移这种压力,立法加以约束。

民间团体始终是海洋环保前线的主力军。民间团体的一举一动,加之通过传媒的报导,形成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北海,民间团体的排浪般的抗议,以及绿色和平组织在海上的围堵,迫使壳牌不得不取消将油罐拖至大西洋清洗的计划。

民间团体在海洋环保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令英美等发达国家政府不得不另眼看待,也使跨国公司在对待海洋环保问题上不得不有所顾忌。虽然民间团体在海洋环保上坚持常使政府陷于尴尬和颜面扫地,但是更多的是客观上帮助了政府的执法机构,使政府在海洋环保事务的主导地位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持和更为灵活的空间。其实允许民间团体在海洋环保上有自己的声音是提高海洋环境门槛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国民对环境问题认知度的根本。

清理油污的志愿者

海洋石油环保专业团体的角色和作用值得一提。在北海,海洋石油环保专业团体除提供泄油应急服务外,其70%的工作与防范有关。由于与执法机构密切沟通,定期就重大题目进行交流,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开发出的各种环保分析模型,是各项环保法例的最好解读。由于其雇员大都具有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所发挥的沟通与桥梁功能,促成执法机构与作业者在海洋环保问题上达到双赢的局面。

海洋石油环保专业团体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提供有关泄油防范和清理的培训。在墨西哥湾和北海作业的所有公司都有自己的泄油防范和清理的准备,也有自己的标准。虽然这些标准大都是在《国际海洋公约》和《国际海洋防污协定》以及相关条例的框架下制定的,应该说是大同小异。但不能排除与执法机构所要求的标准有一定差距的情况,另外海洋环保法例也在不断更新,对这些作业公司来说,接受泄油防范和清理的培训是必要的。对于海洋石油环保专业团体而言,这种培训使他们对这些作业公司的泄油防范能力有更实际的了解,将来为他们提供泄油应急服务更心中有数。

国外石油泄漏处理体制

目前,针对海上石油泄漏事故,很多国家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石油泄漏应变处理体制。

美国石油泄漏处理体制

1.对石油泄漏事故的应变体制

联邦现场协调部、州现场协调部和泄油事故责任单位三者是处理事故的决策机构(最终决定权在联邦现场协调部),下设计划、作业、物资调配、财务四个部门。联邦现场协调部可以接受其他政府机关的援助。(www.daowen.com)

1990年美国油污染要求潜在的污染者也要对泄油事故有应变准备,经营者必须设想油轮、驳船发生泄漏,并与特定的石油处理机构签订最坏情况下的处理协议。这些潜在污染者的每艘船都要有对应变措施具有支付能力的证明,每船须制订应变计划并得到认可。

2.石油扩散剂的使用

阿拉斯加是1989年美国少数几个事先同意使用石油扩散剂的州之一,但其必要条件是要得到联邦现场协调部的事先认可。海岸警卫队的现场指挥官为了让州行政当局和民间有关团体了解石油扩散剂的有效性而进行了试验。

此时正值确认扩散剂对环境保护有效的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报告出台。报告认为,如使用扩散剂,石油向海水扩散、流至外洋,就会无害。

“埃克逊-瓦尔德兹”号泄油事故后,美国对扩散剂的态度有所改变。到1997年底,美国沿海各州几乎都对扩散剂的使用采取事先认可态度,现场指挥官可在未经有关团体了解的情况下认可使用扩散剂。

有时,扩散剂成为唯一的实际手段。扩散剂可以在空中撒布,这比在海上掠行艇上撒布的范围要大10~40倍,泄漏场所远离陆地时也有效。

3.海岸线清理技术的革新

“埃克逊-瓦尔德兹”号事故后,为了清除漂浮在威廉王子湾及阿拉斯加湾的石油,高峰时动用了11000名以上人员,调查了6000千米海岸线。威廉王子湾外的石油呈现轻质泡沫状和沥青球状,可以使用铁锹、水桶等作手工清除,但威廉王子湾内的石油黏附牢固,必须用水清洗。结果在清理的2400千米海岸线中,污染严重的400千米用水或温水清洗,洗落至威廉王子湾的石油,用石油围栏围住,再利用掠行艇清除。

此外,还应用了生物改造技术。就是利用具有使石油老化的性质的细菌,加速石油的自然老化。这一技术于1989年使用于120千米海岸线并取得成效。

英国石油泄漏处理体制

1.对石油泄漏事故的应变体制

英国政府通过运输部海岸警备队的海洋污染对策部队,对船舶泄漏石油和其他危险品的防治工作进行管理。海洋污染对策部队的职能是制订处理国家偶发事故的应变计划,监测在英国海域发生的泄漏事件,指挥应变作业,回收和转移海上石油,掌握现场状况,预测泄漏石油的性质和变化,预防事故,援助地方自治体和港口当局等。

沿海地方自治体负责处理沿海地区的污染,港口当局负责处理港口的污染。自治体的体制不足应付时,海洋污染对策部队根据自治体的要求,研究是否有设置联合防治中心的必要性。

联合防治中心由管理、技术和调配小组,宣传报道小组,环境小组,资金调配小组等组成,人员由海洋污染对策部队和自治体派遣。

2.“海上女皇”号事故后的应变作业

1996年2月24~29日,清除了能接近场所的大部分石油团块。高峰时,联合防治中心动员了900人,用手工作业回收海岸线的石油。

回收的石油废弃物有液体2万吨以上、固体1.2万吨以上。液体状废弃物由炼油厂烧毁,固体废弃物运至100英里(1英里≈1.609千米)外掩埋;7000吨以上的含油砂运至德士古石油公司。这是使废弃物在受控土地上通过细菌作用变成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清除石油之后的工作是恢复海岸线的景观。一般的地方和面向外洋的入海口靠自然作用去清理。

3.石油扩散剂的使用

“海上女皇”号流出的7.2万吨原油的去向,估计蒸发40%,海上回收2%,海岸回收2%,残留在海岸线5%,扩散51%。从空中撒下了446吨扩散剂,流出石油中的37%是在扩散剂作用下扩散的。海上的石油由渔船用石油围栏回收后再用其他船只运输,费用多效果又差。扩散剂有将油、水混杂的乳状化石油分解成石油和水的作用。使用扩散剂后,污染绍斯韦尔海岸线的乳状液限于10000~15000吨,如不用扩散剂,将达72000~120000吨。

泄漏48小时后,扩散剂就对乳化石油不起作用。因此,扩散剂的撒布要早。海洋污染对策部队做好了在48小时之内从空中撒布扩散剂来处理14000吨石油的准备。

扩散剂的使用必须在考虑生态系统气象和海况等条件后作出决定。泄漏石油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暂时的,大多会随时间推延而消失。海洋污染对策部队与其他机关一起研究石油是否损害生态系统,如认为无影响,则让石油自然扩散。

从空中撒布扩散剂前,应确认泄漏的石油颗粒是否随风飞扬。风浪很大时,石油仅凭风浪作用就会扩散。

挪威石油泄漏处理体制

1.对石油泄漏事故的应变体制

根据污染控制条例,可能造成重大石油污染事故的企业和海上石油、燃气生产公司,必须制订防止、清除和降低污染的应变计划。为此,油气行业成立了挪威海洋保护协会。该协会负责保管泄油处理器材,设置了五处应变人员待命场所。各油田也制定了应变计划,以对付钻机采油的小规模泄漏,并作为大规模泄漏时的第一道防线。陆上的石油码头、油罐库、炼油厂、化工厂等,都分别订有应变计划。污染控制条例规定,地方自治体必须制订对其管辖区内发生的、企业应变计划无法应付的污染的应变计划。

此外,对于地方自治体也无法应付的大规模污染,由国家制订应变计划。负责部门为环境部污染对策厅。国家的石油泄漏应变体系包括总部与两个分部、海岸沿线15个器材保管所、5艘船、与船上配备石油回收装置的海岸警备队之间的合同,监测用飞机1架,以及国际援助公约等。

2.挪威的石油泄漏事故

挪威的近海事故是1992年装有14万吨铁矿砂的Arisan号散货船触礁,泄漏燃油150吨。

国家的应变方针是,石油回收基本上采用器材回收,化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指挥机构是1972年成立的污染控制局。

在暴风雨的情况下,首先使用直升机卸去残留在船上的520吨燃油,然后用掠行艇承担海上回收作业,最后进行海岸线油污的回收工作。

相关链接:芬兰开发出一套针对海鸟油污的快速清理系统

海鸟的羽毛可防水,但具有亲油性,一旦沾满油污,其结构会被破坏,导致海鸟失去飞行能力。2008年,芬兰研究人员开发出一套能对沾满油污的海鸟进行快速清理的系统,可大大提高被石油污染的海鸟的存活率。

该系统由检查室、清洗室和干燥室三部分组成。首先,操作员在检查室里对被污染的海鸟进行分类,根据被污染的程度排列处理次序。然后,操作员对沾满油污的海鸟逐一进行清洗和干燥。该系统每天能清理150只被污染的海鸟。这套系统便于运输和组装,能在石油泄漏事故现场对海鸟进行及时快速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