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5.3.1.1 神经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神经的一类毒剂,在现有毒剂中它的毒性最强,主要包括塔崩、沙林、维埃克斯等,均为有机磷酸酯类衍生物。
神经性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并迅速与胆碱酯酶结合使其丧失活性,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使人体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流口水、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重者可迅速抽搐致死。1995年3月20日上午,日本的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成员制造了东京地铁毒气案,所使用的毒剂就是沙林,共造成12人死亡和5 000多人受伤。
5.3.1.2 糜烂性毒剂
糜烂性毒剂是一类以破坏细胞、使皮肤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毒剂,如芥子气。糜烂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破坏机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严重时呕吐、便血,甚至死亡。这类毒剂渗透力强,中毒后需长期治疗才能痊愈。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先后在我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化学毒剂2 000多次,大部分是芥子气。其中1941年日军在湖北宜昌对中国军队使用芥子气,致使1 600人中毒,造成600多人死亡。
5.3.1.3 失能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是一类暂时使人的思维和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从而丧失战斗力的化学毒剂,如毕兹。失能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中毒。中毒症状有瞳孔扩大、头痛幻觉、思维减慢、反应呆痴、四肢瘫痪等。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就对越军使用过毕兹。
5.3.1.4 刺激性毒剂
刺激性毒剂是一类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剂,按毒性作用分为催泪性和喷嚏性毒剂两类。催泪性毒剂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喷嚏性毒剂主要有亚当氏气。(www.daowen.com)
刺激性毒剂作用迅速强烈。人体中毒后,出现眼痛流泪、咳嗽喷嚏、皮肤发痒等症状,但通常无致死的危险。刺激性毒剂曾被大量用于战争,后来许多国家也将其用于控制暴乱、维持社会秩序等场合。
5.3.1.5 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是一类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氧的毒剂,如氢氰酸。
氢氰酸是氰化氢(HCN)的水溶液,有苦杏仁味,可与水及有机物混溶。战争使用状态为气态,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使人中毒。其症状表现为舌尖麻木、恶心呕吐、头痛抽风、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等,重者可迅速强烈抽搐而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用氢氰酸残害了波兰集中营里的250万战俘和平民。
5.3.1.6 窒息性毒剂
窒息性毒剂是指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肺水肿而造成窒息的一类毒剂,主要包括光气、氯气等。
光气(COC12)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烂干草或烂苹果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其中毒症状与氯气相似,但毒性比氯气大10倍,吸入后有强烈刺激感,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头痛、发生肺水肿等症状。在高浓度光气中,中毒者在几分钟内由于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1951年,美军在朝鲜南浦市投掷了光气炸弹,致使1 379人中毒,480人死亡。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一农药厂发生光气泄漏事故,导致32万人中毒,2 500余人死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武器也越来越现代化。其中二元化学武器研制成功是近年来军用毒剂使用原理和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无毒或微毒的化学物质分别填装在用保护膜隔开的弹体内,发射后,隔膜受撞击而破裂,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在爆炸前瞬间生成一种剧毒药剂。
二元化学武器的出现解决了大规模生产、运输、储存和销毁(化学武器)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与非二元化学武器相比,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可靠,可大规模生产等特点。因此,二元化学武器大有逐渐取代现有化学武器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