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教育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很多很细致的工作,需要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做出艰苦的努力。从宏观的方面来说,当前实施教育创新,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实施教育创新,要深刻领会教育创新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指导性思想。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体现和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教育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应该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该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要做到这些,不革新教育的观念、制度、方法等等,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施教育创新,就是在教育领域中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认真地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精神,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思想条件和动力源泉。江泽民总书记在5·31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还提出了“三种文明”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的认识,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要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服务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些,教育必须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变革自身,走出教育的新路。教育创新,从最根本的目标来说,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早日实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极大地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创新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的责任感。
第二,实施教育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导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也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思想基础。在教育创新过程中,要敢于解放思想,敢于破除一切陈旧的观念、制度和做法。那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唯书唯上的思想态度,是应该彻底加以批判和摈弃的。只要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反映广大人民教育需求,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就可以大胆地探索、试验。但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创新中的解放思想可能就变成了胡思乱想,贻害无穷。这就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切身教育需求包括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某些人的长官意志出发,从国外的理论出发,从自己的一孔之见出发。只有这样,教育创新才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非理性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有益于人民教育事业,而不是有害于人民教育事业。
第三,实施教育创新,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教育创新,无论是那一个方面的创新,首先要了解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教育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规律。而要做到这些,仅仅依赖教育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繁荣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地促进教育科学知识的进步。在这方面,既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中华民族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教育理论成就,也要注意吸取和借鉴人类一切教育智慧。两者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代替。20世纪以来,在学习西方教育科学方面,我们是积极的、努力的,也是非常有成效的。从早期的学习日本,到后来的学习美国、苏联,一直到今天我们广泛地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深刻的教育理论。这对于建设中国的现代教育学科,提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范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较起来,20世纪的历次教育改革中,我们对于自己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传统的重视是不够的,不少的人甚至达到了无知的程度。这既是一种对于历史的不尊重,也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实施教育创新,与加强教育思想和制度史的学习、了解与掌握,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内在统一的。无论是借鉴古人的,还是借鉴外国人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升我们教育科学的发展水平,提高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创性,从而为教育创新提供更加成熟的教育理论准备和资源。每一个教育学工作者,都应该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师范大学,特别是像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应该将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作为促进教育创新、服务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www.daowen.com)
第四,实施教育创新,要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社区、家庭和教师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创新,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能有创新型的学校;有了创新型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国民素质;有了创新型的人才和一流的国民素质,中华民族才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伟大的复兴。可见,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的教师,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系统工程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切实把发展和改革教师教育摆在整个教育事业的战略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育资源匮乏、欠账太多和后劲不足的问题。不断深化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师范教育制度,提高教师教育的层次,强化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建立多样性、开放的教师教育制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将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作为一种重要任务来抓,开发专门的旨在达成上述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从事教育创新,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制度上的和社会上的困难和障碍,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舆论,应该积极支持,热情鼓励,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教师从事教育创新的社会环境。
第五,实施教育创新,重在实干。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3](P120,121)教育创新更是如此。在教育创新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育实践中的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一是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前,前一个矛盾就体现为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还不能满足终身教育时代人民群众学习需求的矛盾,特别体现在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上。后一个矛盾体现在,日益深刻的社会转型对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如何满足这种新的社会教育需求。这两个矛盾的解决,涉及的是教育基本关系和制度的变革。这两个矛盾的解决,必将带来整个教育关系的重构。教育创新,除了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矛盾外,还应该关注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就当前而言,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问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问题、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优惠问题、WTO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问题、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问题、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道德发展问题、全球化时代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认同问题等等。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有待解决的紧迫性,都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更需要有创新的、科学的和负责任的精神。这些问题的创造性解决,相信一定会使整个教育系统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最后,实施教育创新,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教育创新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在法制的框架内进行,不能陷入无序乃至混乱状态。近些年来,为了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护广大人民的教育权利,促进教育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国家相继通过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一些新的教育法规也正在制定和讨论之中。这些都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创新健康、有序进行的有效手段,是防止和整顿教育市场出现无序、混乱、欺诈等不良现象的最终依据,从而引导教育市场、教育消费和整个人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