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民人格的现实现状与重塑途径

国民人格的现实现状与重塑途径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培养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是中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谈到我国国民人格教育时我们注意到对中国人人格转变过程中的状态有两个不同方面的评估。传统人格的“失效”是指传统人格的依赖性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独立人格的要求;现实人格的“失范”是指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的普遍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态。

国民人格的现实现状与重塑途径

毫无疑问,培养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是中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谈到我国国民人格教育时我们注意到对中国人人格转变过程中的状态有两个不同方面的评估。余潇枫先生认为我们的社会在自身转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表现为: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传统人格的“失效”是指传统人格的依赖性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独立人格的要求;现实人格的“失范”是指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的普遍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态。也就是那些摆脱依附状态正走向独立的人们还没有获得秩序和新规则时,常常陷入规则冲突和目标无序,因之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格“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是指人们原有的终极价值目标丢失后新的理想未能及时建立,随陷入一种虚无和盲从。确实,这里反映的是剧烈的社会变革,带给人们心理的巨大冲击和震荡,有相当多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处于严重的失衡、失落和失控,表明了中国人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复杂和多变的社会因素使人们的人格定位及价值目标出现徘徊。另一方面,与以往相比,中国人的思想更加解放,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观念得到强化;行动更加独立自主: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是国民人格积极转变的两个突出特征或品质。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需要有现代人格的人去建设和适应,因此现代化人格的重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改革传统文化的同时重新塑造中国人的人格,造就一代新人,这已成为国人德育的理想。那么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来重塑国民的现实人格呢?

第一,展开理想人格讨论,及早完成对我国现时代人的理想人格的定位,特别是青年人人格的理想模式的设计与定位。理想人格是社会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是现实人格的价值和精神范式,具有激励、维持、引导现实人格的功能。就当前来说,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向的模式已经比较明晰,而且逐渐走出无序状态,当前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逐渐清晰,这有利于青年人看到世界的未来及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完全有能力参与到理想人格的讨论中,并在讨论中实现对自己人格发展的定位,以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

第二,强化和完善各种制度体系,以法制建立合理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消除由于环境的剧变所带来的人格冲突。特别是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斗争一定要逐渐纳入到法律框架中,这样才能保证其持久和深入地进行下去,营造我们社会的良好社会风气,不至于形成现实情境与理想人格教育的巨大反差,这是实现对青年人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客观条件。

第三,充分发掘和提升传统道德价值中的合理成分,找到国民人格塑造的依托。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建构理想的人格大厦。在我国民族文化中有许多几千年积淀的思想精华,它依然适应于现代化的今天,比如李江凌把知识经济的特点与我国传统伦理中某些合理成分进行对照后发现:“尚贤使能”、“自强不息”、“以法治国”、“天下合一”的观念与知识经济体现的精神或理念相契合。如果我们在理想人格的建筑中抛开传统文化不管,那必使我们的理想人格成为无根之树。(www.daowen.com)

第四,创造个体社会化过程新模式,使人格塑造成为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社会化过程。任何个人都是从生物个体经社会化过程而成为社会个体,其人格构成往往是社会化内容、目标、机制和过程的反映。所以可以通过对社会化模式的设计,使对个体的人格塑造转化为一种社会自觉。

第五,深层次地改造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加强学生现代化人格的培养。学校教育始终是我们塑造国民理想人格的最佳阵地,但能否在这一阵地取得广泛收获,却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最容易实现知性与德性的统一,既交给他们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智能,又交给他们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增进个人的自由、价值、尊严、热忱、同情、平等、互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自我理想与认识,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理解人生意义,获得人生智慧、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圆满”(注:朱小蔓:关于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若干思考,《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德育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因为有关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建设还远未达到教育实践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队伍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自身人格发展离理想人格的要求相差太远。

第七,人格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婚姻与家庭,学校教育要与家庭建立互通机制,彼此协助,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的影响形成合力,把学生或年轻人培养成为成熟的人格者,以便能完成他们最根本的人生责任。

第八,以上种种都是从对个体人格建构的外在影响上考虑的,要塑造一代人的理想人格,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即他们作为道德主体的意识。在道德教育中把理想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并在其不断地对道德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自主选择中培养选择能力、选择勇气和道德直觉,这也许是学校道德走出困境的一个切入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