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理想道德人格特征与创新素质教育

现代理想道德人格特征与创新素质教育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教育通过理想人格塑造来达成是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识,也就是说要把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人的理想人格上,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今天的道德教育所期望建立的理想人格肯定与他们所描绘的现代人特征有所不同。具体地说现代道德教育应努力塑造以下的理想人格特征:第一,自主选择性。选择时代要求道德主体必须确立选择性道德人格。所以情感素质是理想人格结构中的基本成分。

现代理想道德人格特征与创新素质教育

道德教育通过理想人格塑造来达成是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识,也就是说要把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人的理想人格上,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价值观生活方式。那么现时代的理想人格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表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社会学家或社会心理学家所描述的理想人格特征一般有: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行为方式;有迎接社会变革的心理准备,积极计划未来,珍惜时间,以求实现自我理想;自信而信赖社会,乐于接受都市生活的刺激和机会;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和普通人都有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可能,尽可能利用媒体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尊重事实、知识和技术;尊重他人和自尊,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轻权势。这些特征既是对当时所谓现代化人格的描述,也是对社会人的人格发展的期望,反映了社会动荡后经济文化复苏及变革时期人的理想。他们所处的时代其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征都不明显,人们也没有意识到生态建设问题,人类的普遍价值尚未凸现。今天的道德教育所期望建立的理想人格肯定与他们所描绘的现代人特征有所不同。

那么新世纪的理想人格发展向何处去?叶南客和唐仲勋提出现代人格发展取向有三重选择标准:(1)符合现时代文化主流——理性精神,这是传统人格趋向文明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适应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国情发展方向;(3)有利于人类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这三条标准符合世界文化的总方向和人性发展的一般趋势。结合前文关于现时代特征与精神的分析,可以认为新世纪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知性与德性统一的道德人格,这样的人格结构中既有知性能力的充分发展,也有德性能力的充分发展,二者融于一体,表现为知性与德性的互动。具体地说现代道德教育应努力塑造以下的理想人格特征:

第一,自主选择性。选择时代要求道德主体必须确立选择性道德人格。“选择,而不是一味地顺从或盲从,将成为新世纪的中国人的价值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中的一种‘日常行为’”(注: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9年第3期。)。“人们不仅要有选择的意识和敏锐的道德直觉,而且更具备选择的能力,包括清晰的道德判断、良好的道德意志和承受道德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的能力。”(注: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年第2期。)这里所说的选择必须是植根于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充分体现道德个体主体性的、自主自由的选择,它是以每一个道德个体的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以及良好的道德直觉和判断力、坚定的自主选择信念和勇气为基础的。

第二,价值取向与人类普遍价值相一致。21世纪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认同和融合的时代,作为文化载体的个体人格也应是立足本民族文化并汲取世界各国文化营养的,他的价值取向应具有作为个体及类的价值的统一性,并表现为对他人、他民族和自然的态度及行为模式的一致与整合性。(www.daowen.com)

第三,自觉地把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提升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层次。当个体对这些关系的把握还停留在认知层面,未达到情感的、需要的层面时,这种认知就不会转化为自觉行为,处理这些关系就会出现无序状态。所以理想人格必须完成这种提升,使个体与世界的其他构成要素都能达到和谐,这才是一种超越了个体狭隘性的、民族狭隘性的理想人格。

第四,创造性地学习、生活和使用知识,既有人文的气质,也有科学的精神。一个不愿学习和不善学习的人难以在这样的时代实现价值。这里所说的学习绝非单指学习书本知识,它还包括创造性地生产知识、运用知识和改善生活方式,在这种学习中不带太多认知偏见,既不以人文文化意识批判科学文化的肤浅和机械,也不以科学文化意识批判人文文化的玄奥和浮夸。

第五,在日常生活中,情感性素质开朗求新,乐于以新的方式和态度对待生活,在生活方式中表现出个性化和理性化的高度结合。而“情感性素质是个人道德性的深刻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所以情感素质是理想人格结构中的基本成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