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童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可见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办学中所起的作用。用正确的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取得办学的成功。可以说理念是办学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办学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八中、北京钢院附中等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个问题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我们所考察的几所中学,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办学理念中强烈的学生中心意识和超前意识,二是校长本人的创新和实干素质。第一点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他们的办学理念中学生中心的观点十分明确。他们时刻牢记着学生是学校的中心,使自己的工作思路总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才的中心来转。一系列的工程、计划、制度都是由“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发的。第二,他们的办学理念中超前意识十分强烈。如北京四中考虑问题的立足点总是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素质,现在就要着手培养这样的人才,培养这方面的素质。未来社会需要志向高远、人格健全的人,他们就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学》课程;请著名科学家到学校做讲座。未来社会需要有特长、有个性的人才,他们就果断地开设了40多门选修课和活动课。而在当时新课程方案还未实施,能挤出必修课的时间让给高考不考的选修课和活动课,这是需要勇气的。也正是这样一股勇气,使北京四中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除了办学理念中强烈的学生中心意识和超前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外,校长本人的创新和实干素质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些重点中学的校长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以小见大,善于点石成金。他们的许多大思路、大构想、大工程都是由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引发的。比如北京八中开设了一个全国闻名的少年班,用四年的时间学完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八年的课程,然后参加普通高考,学生们都能通过高考的检验,顺利升入全国重点大学。在中学,创办全国独一无二的少年班这样一个宏大的构想就是由北京八中一位校长看到一个弱智儿童随普通班就读,经常闹得班里师生手足无措,无法正常上课这样一则小事引发的。他认为:“再没有比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更不公平了。”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创办少年班的构想,一举取得了成功。现在北京八中又创立了全国首家“理科实验班”,也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他们是“思想家”,能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站在民族进步、民族生存的高度,对身边的小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不断产生新思路、新构想;同时他们也是“实践家”,能把自己的新思路、新构想通过管理一步步实施下去,变成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体味得到的事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名校。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校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实现了育人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这不仅对教育本身而且对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办学实践中,作为一般的普通中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办学理念上站得低,看得近。对学生的现在考虑得多,对学生的未来考虑得少;对单纯的学校教育考虑得多,对学校与社会、与民族的关系考虑得少。因此,这些学校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我想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站得再高点。站得高,主要指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办学理念应定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把整个学校带入一个较高的境界。当校长没有不忙的,关键是忙什么,怎样忙才会推动学校进步,而不仅仅是维持正常运转。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其构成要素是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化的。从人员组成上讲,学校包含教师、学生、行管人员三个群体;从硬件组成上讲,包括学校必备的基础设施(如教室、餐厅、宿舍等)和升级的现代化设施;从工作内容上讲,包括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后勤工作等等,而上述这些要素又都是动态的,整个学校的运行包含着人流、物流、信息流三个流程并伴随着时间这个特殊的流程。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发挥最佳效能,这就是肩负着管理职责的校长要考虑的问题。这么多要素,这么多流程交织在一起,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校长都会很忙的,而要忙得有功,就必须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疏通学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使之在特定的时间里流向学校的中心目标——学生成长。如果离开了学生,教师、领导、图书馆、实验室都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在学校的组成要素里,除了学生重要外,其次重要的就是教师,学校领导、行政后勤人员以及硬件设施都是为学生、教师服务的,当然教师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只不过是最直接罢了,就好像在医院里,病人最重要,其次是临床医生、护士,然后才是其他的服务和管理人员。教师就好比医院里的临床医生,直接发挥着育人功能。有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对教师的成长有利,对学生的成才有利,对学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有利的事,要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而与实现这个中心目标关系不大的事,要尽量压缩和取消。时时事事都用这个理念去衡量一下,我们的劳动就会成为有效劳动,就会从事务堆、财务堆、社会关系堆里走出来,把学校办出个名堂来。当然,什么是名师、高徒、名校也有个观点问题。名师就是德才兼备的教师,高徒就是既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特长的人。这两个方面很容易达成共识,而在什么是名校问题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有的人认为,只要有钱,把现代化的设施都搞齐,就能成为名校。当然,现代化的设施是必需的,但不能算作名校的主要标准。关键是看这些设施是否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有的搞现代化就是为了让人参观,让人拍照,为了现代化而搞现代化。上了硬件不买软件,有了微机不上微机课。现代化的设施是要受财力限制的,而超前的教育思想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做到的。一个大学是否有名气,也不是看它楼有多高,楼有多少,而是看它有没有学术造诣深厚、教育思想先进的大师,有没有出类拔萃的学生。现在不少新建的大学比老牌大学在设施上要现代得多,但名气却差得远,吸引不了优秀的学生,原因就在于缺乏有名气的大师,培养不出有名气的学生。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但却在全美排名第一,因为她培养出了6位美国总统、30多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北京四中是一所全国名校,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名教师多,培养的名学生多。北京四中自1907年建校以来培养了许多人才,相当一部分成为全国知名的党、政、军、科技方面的拔尖人才;每年升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要超过考生总数的1/3,有时多达1/2;有9名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夺了9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而它能成为全国名校也是靠正确的办学理念取胜的。该校校长说:我们国家这么大,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多方面的,而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人才分化的基础。为什么非要按一个模式要求人才,为什么不能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经过论证,他们在1986年就开设了6门选修课,每周给出两个下午,并且坚决反对把选修课绑在高考的战车上。几代人遵循同样的思想,共同努力,才把四中办成了全国名校。因此,我们办学也应该在名师、名生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特长下工夫夫,围绕正确的办学理念去想事情,去干事情。
第二,要看得远点。看得远,指的是我们的教育要多面向未来。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面向过去的多,面向未来的少。基本的教学模式是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或经验。这样的模式,仅就知识教学方面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更不要说在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面的欠缺了。单就知识方面而言,因为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半衰期已由本世纪初50年缩短为现在的3—5年。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学生刚走出校门时,就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淘汰了。当然掌握旧知识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但只让学生掌握先人已有的知识,不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几十年一贯制的教材,不可能再一统天下。不用备课,拿一支粉笔就能一讲几十年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确立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模式。那么,如何才能作到面向未来呢?就是要坚持“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的“四个统一”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的原则。三个面向中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而“四个统一”又是面向未来的具体要求。坚持了“四个统一”就可以做到面向未来,就可以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而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重点所在。江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是: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仔细领悟“四个统一”的深刻内涵,并运用到我们的育人实践中,是把我们学校成功带向未来的根本。江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我们很容易把它说出来,甚至背下来,但仔细掂一它的分量量是相当沉重的,里面包含着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我们要把它整合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这样做,而且必须这样做。
第三,做得再实一点。在教育部颁布的《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中,有六个工程,其中有两个是和中学有关的。一个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一个是跨世纪园丁工程。而后一个工程是为前一个工程服务的。这里说做得再实一点就是指在实施这两个工程上,要实打实地来,不喊口号,不走过场。
第一要落实好跨世纪园丁工程。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就学校方面而言,我们应采取四个措施:一是转变观念,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明确学生成长离不开老师培养,而老师的价值也必须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学生成才了,老师也因此获得了荣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学生给老师以成就、以荣誉、以地位。再者,随着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在某些方面,我们当老师的不一定比学生知道得多,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标志,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尊重老师。只有师生平等才能实现教学民主,而教学民主是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二是给每个教师提出要求,要能上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一门选修课、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小组)。三是要加强教研力度,以教研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在继续搞好原有的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始,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组织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上一堂公开课,写一篇评课报告,研究一个课题,写一篇论文”活动。公开课可面向社会,领导、家长、学校的各类人员都可去听课,以此来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通过三个整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三个整合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学习,将现代科学的前沿知识整合到中学学科知识里,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方向;将教育教学理论整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实践活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手段中,用最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高效地学习。把以上四个措施落到实处,再配合搞好国家的“百千万工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就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www.daowen.com)
第二要落实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素质教育经历了长时间的务虚阶段(争论、讨论),目前已进入务实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纵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情况,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高中,尤其是普通高中。因为高考是“全国第一考”,高考的压力比任何压力都大。只有以高中为龙头,实行重点突破,才能带动初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长期以来,普通高中一直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禁区”,是不敢触摸的“高压线”,尽管许多学校都已意识到了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讲,步子不大。当前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已经逐步具备,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给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比如在新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里,就安排有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选修课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又比如起指挥棒作用的高考制度正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科目、内容、形式及录取方式的改革,其中一个有利于就是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看我们自身内部能不能利用外部条件,顺应时代趋势,采取积极措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提高教师素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针对性地组织系列活动、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硬件设施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抓好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和评价工作,其基本思路是以课堂为渠道,以课程为载体,以评价为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放在完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上。在教学目标上,与以前不同的就是特别要注重对学生态度和情感的教育。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实现的目标有别于整个学校的育人目标,但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及其应用、态度和情感、能力和素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态度和情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个目标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新课程标准里,这项目标由原来的第三位调整到了第二位。态度和情感现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认为它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智商IQ决定一个人能从事什么工作(如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节目主持人等工作就需要较高智商的人)。而进入某一领域的人则一般都具备这个领域所要求的智商,这时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就是情商EQ,即感情智商,也叫感情智力,也就是态度和情感。它包括许多因素:理想、道德、情趣、同情心、责任心、使命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平衡能力、自我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等等。这里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只有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教育自己,才算是实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为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创设条件,让学生从喜爱某一学科、努力学好这一学科辐射到喜爱各个学科并努力学好各个学科,进而发展到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有科学精神,有献身精神,有创造精神。
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及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课。教学改革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就是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依托,课程的种类和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都依托于相应的课程及相应的教材内容去培养。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选修课的开设上,我们首要的是要弄清学生需要具有哪方面的素质,弄清了方向,再去选择课程的门类、具体内容和开课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及选修课的作用,发挥学科类课程所无法达到的功能。否则,就会疲于应付,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空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方案,就是要通过改革课程来达到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的人。如果我们曲解了课程改革的真正含义,只是被动地按行政命令执行,就会背离改革的初衷。其中在选修课的设置上,除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实用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外(如摄影、绘画、舞蹈、器乐、计算机操作、驾驶等),应重点开设的就是人文课程。学生的人文素质急需提高,人文素质最重要的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因为学生未来将面临三大生活领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要使他们很好地生活于其中,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许真的会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现象。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人们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个人与国家、别人与别人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开设以伦理学为主的修身课是很有必要的。
在评价机制上,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有两个作用:一是甄别和筛选,二是促进和提高。我们以前过分注重前者,而忽视了评价的主要功能,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改进提高的教育功能。对教师要制定出包含德、能、学、研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要制定出包含德、智、体、美、劳及个性特长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打破对教师、对学生只看分数论高低的落后评价机制,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评价体系都是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需要我们有创新和实干的精神。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全盘否定就无法前进。我们在常规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及体制管理上摸索出来的许多有效经验要继续坚持并逐步完善。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摒弃那些落后的、错误的东西,补充先进的、有益的东西,发展才有依托,前进才有动力。总之,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思路要新,步子要稳,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