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增长,这对推动经济不景气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laine and Golan,1993;Dernoi,1991)。尤其是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其农产品直销、保护文化遗产、调节农业季节性收入等都发挥出重要作用[3]。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德国农民将自家的牛舍、猪棚等改建为乡村餐厅或度假客房,以满足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游憩和休闲的需求。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地区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随着战后旅游活动的恢复,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快速反弹。随着欧洲战后经济复苏,城市里有钱有闲的中产阶层开始涌现,各国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纷纷延长休假时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法国1936年颁布的《带薪休假法》制定了15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在1956年增至3周,到1982年进一步延长至5周,为公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度假时间。充足的闲暇时间为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得到较大发展,作为乡村旅游的先行者,这些国家的乡村旅游从功能单一、品质低下的初级旅游产品逐渐向功能丰富、品质较高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转变,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参观、垂钓、郊游、摄影、乡间农村和乡村景观游览等。匈牙利是科教文化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匈牙利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村野味中感受丰富多彩的匈牙利民俗风情,同时还能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感受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波兰则是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最具代表性的东欧国家之一[4]。这一阶段还产生了诸如乡村民宿、葡萄酒庄园等一些直至今日依旧备受青睐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亚洲,日本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发源地,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工业经济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大量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村观光”经营场所,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精品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5]。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在亚洲许多国家,乡村旅游也被视作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www.daowen.com)
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