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实践与案例

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实践与案例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认识仍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但业已达成共识的一点是,乡村是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旅游能够与其他旅游形式相区分的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乡村性。植根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23],也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与独特卖点[24]。而在乡村旅游中,对乡村性的评价则更多的是关注其精神层面。

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实践与案例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认识仍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但业已达成共识的一点是,乡村是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旅游能够与其他旅游形式相区分的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乡村性。植根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23],也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与独特卖点[24]。所谓“乡村性”可以理解为由乡村景观(聚落建筑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生活形态、民风民俗)等决定的乡村意象。同时,乡村性的本质在于“乡村身份认同”(rural identity),这表明“乡村”是一个社会性结构,乡村是由乡村人口构建出来,而并非由乡村的客观特征所决定[25]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与乡土文化是乡村性的三大载体[26]。乡村性同时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物质维度,即乡村人口赖以存在的物质、社会和经济现实;二是精神维度,即乡村人口在日常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等[27],乡村旅游中对乡村性的评价需要同时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缺一不可。

关于乡村性的物质层面,有学者认为包括地域条件、旅游资源等基础要素[28],也有学者强调乡村性应由以下的物质特征构成: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小、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较小;具有乡村型的自然景观、经济活动简单、农业林业为主、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等[29]。(www.daowen.com)

而在乡村旅游中,对乡村性的评价则更多的是关注其精神层面。乡村性的精神层面需要具备传统的社会文化特征,并且反映出乡村社会中家庭观念、血缘观念、社会风俗、道德约束、生活节奏等不同的文化特征[30]。同时,乡村性也能够以“乡村意象”来涵盖乡村中特有的精神气质,特别是乡村精神文化中的“归属感”“认同感”等心理效应[31]。可以认为,如果以“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那么乡村旅游就要同时围绕乡村物质景观和乡村文化景观等两方面来建设,因为两者共同满足了乡村旅游者的基本旅游诉求[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