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借鉴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初步表述研究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基准分析、推断和论证相关的研究结论,使研究过程更规范、严谨和科学,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经过经验判断和逻辑推理,确立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体育教育工作的加强,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是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大学生参加体质测试的认知状况和参与程度是否良好?两者之间关系是否有影响?体质测试对大学生可能产生那些消极影响?存在那些问题及如何解决改进?
第四,大学生接触媒介体育信息的动机是什么?不同大学生群体是否对不同媒介体育信息的需要不同?不同大学生群体是否对不同媒介体育信息的接触行为不同?
第五,体育信息传播是否对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价值观和参与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当代传媒关于全运会的宣传对天津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是否有积极的影响?
[1]马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2014.
[3]刘洪新.大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状况和气锻炼行为关系的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9:3.
[4]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7.
[5]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体育科学,2004(7).
[6]吴萍.中外国民体质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3.
[7]李建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
[8]李建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
[9]贾稚岩.译自苏联大百科.生活方式研究,1985.
[10]Mike Featherstone,“Lifestyle and Consumer Culture”,In theory,Culture & Socirty,Sage,London,1987,4(5):55-63.
[11]李伟,等.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12]罗达勇.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与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3]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
[14]李涛,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生活方式关系的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5]陶勇,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16]傅纪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测试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9.
[17]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2.
[18]王德炜.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
[19]张秋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3.
[20]郑殷珏,方爱莲,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9,17(7):96.
[21]练志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现状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8(9):72.
[22]田玲.高校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相关健康知识的认识调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报,2009(1):89.
[23]吴嘉玲,平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构指标解析[J].教学与管理,2009(1):67.
[24]汪青.武汉科技学院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6,2.
[25]单舜.长沙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现状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3.
[26]刘一民,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
[27]陈佩华,王家林.普通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86.
[28]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93.
[29]史燕,等.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48-1550.
[30]邹师.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3,56-59.
[31]孟峰年.甘肃省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32]邹师.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3(22):56-59.
[33]章茹.常州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4]王国强.对高校学生健康素质的调查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5]马力.对皖北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36]贾雄.山西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77-791.
[37]钟庆华.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的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79-180.(www.daowen.com)
[38]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2.
[39]王利森.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对体质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3):60-64.
[40]孟昭琴,季丽萍,李红武,等.大学生与18~25岁不同职业成年人体质状况的比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4):70-72.
[41]于海涛,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
[42]王家仲,等.大学生体质健康理论[M].第一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1-23.
[43]万琼.汉江大学学生生活方式及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44]李恺宪,等.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7(4).
[45]李亮,等.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月刊,2007,3.
[46]宋振镇,等.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
[47]王利森.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对体质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7(6).
[48]边文洪,等.江苏省高校学生不同体质健康水平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4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
[50]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1]杜伟.主体性参与与现代体育教学的探索(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2(3):74.
[52]曾银莲.班主任体育参与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5.
[5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04.
[54]马永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12.
[5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56]丹尼斯·麦奎尔[英]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
[57]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10.
[58]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95-360.
[59]戴元光、邵陪仁、黄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17-119.
[60]郝贵生.大学学习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1.
[61]周晓东.试论大众传播媒体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0(8).
[6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14-219.
[63]周铭共.优势互补,借力共赢——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再认识[J].体育文史,2000(6).
[64]肖沛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J].体育科学,2001(1).
[65]唐成,等.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产业关系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2000(3).
[66]朱柏宁,等.对我国报纸体育传播的观察与思考[J].体育科学,1991(2).
[67]陈天仁.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
[68]张讼贞,等.我国大中城市人众传播媒介体育传播接收现状初探[J].体育与科学,1988(6).
[69]邓星华.我国体育信息网络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l).
[70]Helmut 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J].体育科学研究丛书,1995:91.
[71]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J].体育科学,1987(3).
[72]Helmut 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J].体育科学研究丛书,1995:91.
[73]卢元镇.我国群众体育参加者情况分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1.
[74]陈天仁.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
[75]张松贞,等.我国大中城市大众传描媒介体育传播接收现状初探[J].体育科学,1988(6).
[76]王晓莹.电视信息传播对北京市城区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J].北体硕士论文,1998.
[77]李勇勤.体育新闻传媒付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78]张西平.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供求变动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1(3):23-25.
[79]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3-2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