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媒介宣传影响天津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研究综述

媒介宣传影响天津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应研究和借鉴上述各国家在体质测试方面的做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

媒介宣传影响天津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研究综述

1.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2.1.1 国外学生体质测试研究概况

国外对体质研究较多,大多数是以青少年调研资料为研究材料。

美国:美国针对青少年普遍使用的健康体质测试方法的测试指标包括1英里跑/走、体脂含量(%BF)、身体质量指数(BMI)、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曲臂悬垂。另一个是AAHPERD1998年公布的测试方法Physical Test,包括1英里跑/走、皮下脂肪厚度、BMI、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可以看出测量项目和指标主要反映人体有氧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及身体成分[5]。

日本:2002年正式实施体力测定包括“体力诊断测验”和“运动能力测验”两部分。前者是对力量、灵敏、耐力、柔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的检查;后者是对跑、跳、投等运动能力的评定。日本在保持测试项目的连贯性、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基础上,选择与设置学生体质测试指标。

欧洲各国采用统一方法测定学生体质状况。主要任务是协调各国学生体质的测试工作,检查和比较评定结果,并对测试工作和评定结果提出建议。测试的素质包含一般耐力、力量、速度、柔韧、平衡、身体成分等[6]。

法国:法国的《健康测试》的测试内容有:1.5英里跑或12分钟跑;1分钟仰卧起坐;直腿体前屈;三角肌、肩脚下肌测定。素质内容:心肺功能/耐力;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体脂百分比[7]。

新西兰:建立评价指标包括了身体组成、心肺功能、腹部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四个方面。[8]

文献中我们看出,许多国家对体质进行了的研究,各个国家对体质测试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从体质测试内容来看,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方法、手段和评价标准也各有差异。其中,美国的体质测试研究重视与实际生活的相结合,较为关注青少年健身与体质改善;日本侧重于对人体自身体力的全面研究,加入了“体力诊断测验”。欧洲等各国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不同的测试,测试项目由身体运动素质测试向身体健康素质测试方向发展。我国应研究和借鉴上述各国家在体质测试方面的做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

1.1.2.1.2 关于国外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研究的概况

苏联的学者们认为:“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活动的所有重要领域:劳动、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日常生活、人们利用自由时间的形式,他们参加政治与社会生活、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形式以及进入日常生活实践的行为规范与准则”[9];英国文化社会学家费瑟斯同认为:“生活方式受地域、群体、生活环境影响较为明显[10]。

以上研究表明,人的生活方式受外界影响较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1986年的预防索引》一书中列出21项增进健康的行为:不在床上吸烟、适量饮酒、经常社交、不吸烟、避免家庭事故、驾车时不饮酒、量血压、经常锻炼、限制钠的摄入、限制盐的摄入、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控制脂肪食物的摄入、吃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保持一个利于健康的体重、戴汽车安全带、每天睡眠7~8小时、吃富含纤维的食物、控制紧张、每年检查一次牙齿、遵守限速规定、家中装有烟尘测定器[11]。加利弗尼亚健康部人口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个与健康长寿有关的习惯清单。它们包括:定期的锻炼、充足睡眠、好的早餐、按时用餐、控制体重、禁烟禁毒、饮酒适量(或禁酒)[12]。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减少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报告表明非传染病引起的死亡、发病和残疾目前约占所有死亡的60%和全球疾病负担的47%,并且预计到2020年这些数字将分别上升至73%和60%。而非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健康饮食、缺乏身体活动、烟草消费和有害使用酒精[13]。

国外学者对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研究,如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减少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报告中指出:不健康饮食、缺乏身体活动、烟草消费和有害使用酒精是威胁健康的主要因素[14]。加利弗尼亚健康部人口实验室公布与健康长寿有关习惯清单包括:定期的锻炼、充足睡眠、好的早餐、按时用餐、控制体重、禁烟禁毒、饮酒适量(或禁酒)[15]。

1.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2.2.1 国内有关学生体质测试研究概述

目前,我国对体质测试的研究还处于借鉴和摸索阶段,对体质测试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研究不够成熟;大多数是对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的研究,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对体质测试认知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在大学生对体质测试认知、参与行为方面的研究目前不多见,而体质测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傅纪良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测试调查分析[16]中指出有71.96%的男生和76%的女生都非常关心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与自身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2)范立仁[17]在《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中,建议完善高校有关法规制度等措施,在课堂上传授科锻炼方法,引导学生自觉锻炼。

3)王德炜[18]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提出了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与体育教学成绩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体育考核评价模式。

4)张秋霞[19]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中指出:体育教师要将《新标准》的实施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活动要围绕《新标准》来进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5)郑殷珏,方爱莲,等[20]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比较研究》中,表明《新标准》测试项目分类不均,权重系数的分配合理;调整评价等级的幅度不大,评分标准有一定提高,学生测试数据在新老标准等级通过率对比中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建议对《新标准》完善和优化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

6)练志宁[21]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现状分析》中建议:高校加强体育教师学习《标准》文件及相关内容,了解《标准》测试的意义及重要性,要清楚测试项目的权重和评分标准;新生测试前由体育课教师用第一节体育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标准》测试的理论讲授;对没有测试的学生,须交一定的补测费才可以进行补测;确保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测试结果;由体育部负责培训勤工俭学学生,接手《标准》测试具体工作,以减轻体育教师工作负担。

7)田玲[22]在《高校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相关健康知识的认识调查分析》中指出:大学生对健康的内涵认识较好,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不够理想。

8)吴嘉玲,平越[23]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构指标解析》中指出: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出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根据《标准》说明测试项目结构合理化、测试数据的可靠性,也有一定选择性和操作性,且有较好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9)汪青的“武汉科技学院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24]”中指出:《标准》中的评分标准有所降低,学生测试成绩通过率较好,适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与施行《标准》的目的是一致的。

10)单舜在《长沙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现状的研究》认为[25]实施体质测试的主测者是体育教师,教师对体质测试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关系掌握不理想,教师在仪器操作方面掌握情况不够准确,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对学生体质测试的发展是不利的。

通过以上研究文献可知,很多文献都是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意义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大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状况和参与现状的调查比较缺乏,而且多数文献都是仅仅对体质测试工作的实施现状进行表述、事实和问题的列举,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体质测试方面的认知和参与行为进行研究。

1.1.2.2.2 关于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研究现状

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领域进行研究:一是对大学生体育兴趣、态度的研究;二是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和频度,活动的场地、器材情况,组织形式以及活动的项目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政策制度、组织管理模式、健身形式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但推动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和锻炼行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1)对体育态度与兴趣的研究

从体育态度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体育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刘一民在《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中认为:“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良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之间有高度相关性”[26]。陈佩华等在《普通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比较研究》中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体育态度呈良好”[27]。在现有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成果看,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广泛,在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表示性别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喜欢激烈、刺激和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喜欢非对抗性的,具有艺术特点的运动项目。

2)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研究

体育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活动,从广泛的范围看,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28]

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中,史燕等在《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中认为“女性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结伴形式为主”[29]。但也有研究结果不同的看法,邹师在《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中调查显示“学生独立锻炼人数要多于结伴形式锻炼学生人数[30]”。

在研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和频度上,研究结果各有不同。孟峰年在《甘肃省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行为的调查研究》中显示,“62.14%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为0.5小时;16.01%的学生锻炼时间1~2小时,几乎不锻炼的人数比例21.85%”[31]。邹师在《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中认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在3次以上的占53.7%,进一半人数没有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应引起重视”[32]。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人数比例存在一定差异性,这种结果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样本的选择,调查的时间等。

当前对参与行为的研究多数是定性研究,仅仅是参与现状的表述、事实和问题的浅显列举,缺乏深度理论分析。直接以“学生对体质测试的认知和参与行为”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还比较匮乏,缺乏学生对体质测试的认知、参与行为状况的分析,学生参与体质测试的行为影响及认知与参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等。因此,在下一步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在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使用SPSS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使用Spss和Exel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管理,不同层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填补学生对体质测试的认知与参与行为及关系等方面的一些研究空白。

因此,本文在我国学者体质测试和学生体质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从学生对体质测试认知、情感、参与行为倾向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来发现体质测试在实际中可能存在问题。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对体质测试认知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1.1.2.2.3 关于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研究概述

章茹[33]在文章中指出:现在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意识薄弱,自觉性很差;王国强[34]在文章中指出: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大三时达到顶峰,随后出现下滑,而且体重对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马力[35]在文章中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体质状况逐步下降,主要取决于体育课程的开设程度;贾雄[36]在文章中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年级越高健康状况越差,主要是由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不高;钟庆华[37]在文章中指出:网络成瘾的学生,由于身体无发得到充分的休息,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

王雅林[38]认为:“作为科学范畴,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制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王利森[39]在研究中发现,虽然男女大学生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大多数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孟昭琴[40]等在对同等年龄的在校学生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体质状况的比较中指出:在校生受学业压力、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而社会人员生活相对稳定,因此在校生的体质指标明显差于同等年龄的社会人员。

以上研究表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受外界干扰比较严重,体质状况堪忧。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影响较为明显,大学生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模式比较固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体质水平逐步下降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如何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找出问题的根本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国内学者关于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存在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如谢配娜、张健忠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做的不自觉,也不很理性,存在有吸烟、酗酒熬夜、锻炼不科学等不良行为,过早的透支健康,埋下疾病潜伏的祸根[41]。段黔冰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营养状况较好,但是睡眠时间不够充足[42]。张改英等人通过对山西省大学生的调查指出:多数大学生对目前的生活较为满意,他们对健康知识有强烈的需要,但他们的健康行为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不吃早餐、睡眠少、经常熬夜等现象[43]。

二是,关于大学生体质、体育锻炼与生活方式关系方面的研究,如林清、王奕全的研究成果指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跟体育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建议大力提倡“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并把大学生的余暇生活方式纳入学校系统的管理轨道[44]。杨静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调节日常生活,改善由于饮食、作息等长期不合理生活方式带来的健康负效应。[45]

李涛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与其体质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46]陶勇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受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促进作用[47]。李伟、武玉元在研究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时指出: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的体质,提出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改变大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48]。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主要以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体质现状分析、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相关,虽然有些文章也会提出如何改善生活方式,提出干预对策的研究还不很完善。因此,对于影响大学生体质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时期尤为迫切。

1.1.2.3 相关概念的理论认识

本研究就关于涉及本文研究相关理论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整理,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本文的撰写。

1.1.2.3.1 体质概念(www.daowen.com)

王琦在《中医体质学》书中认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他指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49]

我国体育界现被广泛承认的体质定义是1995年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影响体质因素是多方面的,其营养、体育锻炼、遗传这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体质是人体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体质的概念是动态演化的过程。现在所说的体质反映的其实就是身体状况,而身体状况是可以通过后天环境的刺激以及自身的努力而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包括外在和内在的两种表现,外在表现即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内在表现即身体组成成分、生理功能、心理素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青少年的体质强弱不仅仅是从身体的形态发育水平、身体机能状况、身体素质状态等方面考虑,还得从与健康有关的心理发育,以及身体对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1.2.3.2 学生体质测试的相关理论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中的具体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大学生可以了解自身体质与健康的状况,监测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程度。有助于大学生在生活中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制订可行的锻炼计划,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础,让大学生懂得只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大学生通过体质测试,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掌握大学生体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奠定基础,切实加强高校体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1.2.3.3 认知的概念

林崇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50]他认为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从大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看,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会出现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性格急躁,自以为是,当遇到挫折时情绪容易失控,有勇无谋的举动等。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生也有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精力旺盛、敢想敢干、情感比较丰富、敢于创新等。

1.1.2.3.4 参与行为的概念

“参与”出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最初是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中时是否“在场”的外显的行为侧面。随着对人内在心理的重视,研究转向强调个体对群体活动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卷入。而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介入”[51],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

体育行为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曾银莲在《班主任体育参与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研究》中[52]指出体育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层次、间接参与层次四个方面的内容。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包括了体育参与情感和认识层次两个方面。直接参与方面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项目、地点、持续时间、参与形式等)和间接参与(体育消费、兴趣、动机、影响因素等)两个方面内容。

1.1.2.3.5 认知与参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都将思想与行为作为重要的基本范畴,并对两者间的关系有基本一致的看法。陈秉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思想指思想意识,主要指意识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是形成人动机和行为的主导力量。行为是人在一定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做出的反应,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可以说人的动机和行为基本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53]马永富认为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第一,思想支配行为。除了人的条件反射行为外,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第二,行为反映思想。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当然,同一行为有时也反映出不同的思想。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主要是指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54]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与行为关系理论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其效果检验思想”。[55]依据该理论,学生认知意识属于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学生认知意识对学生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而学生参与作为学生行为的一部分,会受到学生认知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认知的意识对参与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认知与参与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学生参与也会对学生认知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反作用。所以,学生认知意识与体育参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

1.1.2.3.6 关于大众传媒与体育关系研究概述

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纸、广播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传播媒介:是指用于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沟通传播者同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56]在本研究中,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印刷媒介(报纸、图书)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网络、电视等)。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活动。[57]

“大众”是指“大量”或“大规模”的意思,指的是信息大量复制和大规模的传递。“传播”是指交换、沟通之意。具有广泛散布的意思。[58]本研究特指传播媒介中有关体育信息、全运会信息的传播活动。

受众:是指传播学中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受众作为个体,存在差异,作为社会人有具有某些群体特征。个体差异表现为:①个人心理结构不同;②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③认知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④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不同;⑤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素质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受众的接触信息的选择性心理(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并造成对信息接受和理解上的差异。个体对媒介所传播信息的兴趣、态度、信仰受其参加团体或组织的影响而产生差异。[59]本研究特指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来源地、年龄的天津大学生群体。

体育与传播的关系极为密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同时它们属于重要的普遍社会现象。

(1)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众传播媒介沟通了体育比赛与商业、广告的关系,指导竞技体育推向市场。[60]

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有着巨大的影响,传播媒体与大众体育之间是互动、其结果是双赢的。[61]

(2)体育运动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的争夺内容。[62]体育很明显在媒介中变为中心,电视、报纸、网络、广播、专业杂志几乎每天在报道体育赛事、运动队、运动员的情况。体育节目在实况转播、播音室制作的节目、娱乐综艺节目中大量出现。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政治的栏目中也出现过体育栏目。较多的体育新闻工作者和一些体育明星们写了有关体育联合会、运动员以及体育事件的书籍。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体育专业书籍的出现是日趋获利的,在另一个角度讲,现代的体育发展是归功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传媒把体育和社会、商业、政治融为一体。体育作为一种结果已变为一种大众现象,体育组织、联合会已上升到社会政治力量因素。在大众传媒报道内容上,体育是大众传媒重要的消息来源和报道内容已经被人们所熟悉。

(3)体育运动与大众传媒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

体育运动是一种大众社会文化活动,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必然的联系。体育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了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这种观点已经被公认。

周铭共等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了体育与媒体的关系,认为体育与传媒应该是“优势互补,借力共赢”的共同发展关系;[63]肖沛雄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体育市场与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当前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注意解决的问题;[64]唐成等对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及如何利用这一关系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做了分析和论述;[65]

1.1.2.3.7 关于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途径和内容的概述

在研究大众传播对体育行为的影响,首先应该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过程和内容进行研究。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1)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途径的概述。

朱柏宁等人1990年对上海部分人群的调查表明:人们体育信息来源第一位是报纸、第二位是电视,第三位是广播。[66]陈天仁1996年对上海市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体育信息来源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和书刊。[67]张松贞等对大连、天津和南京不同产业的1100多名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电视、报纸和广播是人们获得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68]邓星华指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全球有1.87亿人次通过互联网访问奥运会的官方网站,到27届悉尼奥运会时这一数字已经上升为65亿人次:通过对比两届奥运会访问官方网站的人数,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体育信息的新的和更有效的途径,并认为“体育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内容”,且“网络化有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

(2)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内容的概述。

国内研究者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内容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有:邓星华对传播体育信息的网站内容调查表明:体育新闻(49%)是互联网中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其他依次为运动项目(22%)、体育产品信息(16%)、体育机构组织(13%)以及少量的科普知识和体育科研教学内容。[69]上海建筑材料工学院的朱柏宁等对建国以来我国报纸体育信息的传播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宋琪、岑传理、翁鹰等对不同时期电视媒体体育传播的现状包括其传播内容及形式做了深入的分析;宋琪等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中体育传播状况管窥;岑传理的《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其在体育产业化进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1996);翁庵的《从电视台播出的时数和内容看我国电视体育节日的发展》(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8.3)等。

1.1.2.3.8 关于大众传媒对人们体育生活的影响

(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有所报道,说明体育传播对人们体育价值观、行为的影响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荆光辉等人在“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探析”中论述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中体育需要、体育观等问题。其中教育与宣传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新闻报刊、杂志的宣传与引导能有效地触发大学生体育生活的思维共振与行为互动。[70]刘德佩将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作为体育价值观的判断指标,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为欣赏、娱乐、交流、强身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技能、夺取锦标等;[71]刘德佩和苗大培都对体育价值观进行了论述,其中大众传媒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

Helmut Digel指出体育传播是薄利的,但不总是多收的。自报纸、广播、电视出现以来,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于对大众传媒机制的解释,受众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关注的焦点。[72]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的效果问题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2)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的促进作用。

对这方面的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认为传播会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影响,并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传媒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否所有的媒体接触都会对人们体育参与产生积极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介接触的消极影响之一是导致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的减少,对此问题还未见报道。

卢元镇教授对体育参与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外在动因研究发现,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养成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占27.54%);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其中体育新闻占18.42%,体育读物占10.58%);再次是周围人群的影响(其中朋友为15.04%,同事为9.98%,家人占7.15%);竞技体育的名人效应对人们的体育参与影响微乎其微。[73]同时陈天仁指出:社会体育的基本思想是终身体育,而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学校教育阶段,因此加强学校体育是发展社会体育的基本前提,大众传播媒介的持续激励、周围人群的榜样和督促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74]

陈天仁的研究认为“在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和正确体育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诸多主要因素中,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是首位的,其次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因而“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自觉、经常地参与体育锻炼。[75]王晓莹关于电视传媒体育信息的传播对北京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的研究证实“电视体育传播对激发人们的体育兴趣和帮助人们尝试锻炼有一定作用,同时,对人们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还指出,接收电视体育传播越多的人,其参与体育的比例也越高。[76]李勇秦等通过调查认为体育新闻媒介的宣传对大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会产生多方面积极的影响,如“87%的女生和87%的男生认为自己受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参与或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体育新闻宣传对大学生“对体育意义、概念的认识”“运动水平提高”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7]

(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消费产生的促进作用

关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影响的专门性研究还不多见。但是有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在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中,大众传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张西平等对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因素研究中指出群众的体育消费受到包括“新闻媒介对体育的宣传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78]余军标等对厦门的调查认为在“激发体育消费中诸因素”中,大众传媒占第五位(3.93%)。另外,应该认识到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信息的需求和获得体育信息的消费应该成为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