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持续性说明了人类视觉运动不同的响应特征。视觉的持续性描述了人类视觉系统的临时采样频率。
视觉的持续性说明视网膜不能识别高频率采样的图像,人眼对频率大约为50~60Hz的刺激闪光感觉是稳定的,这个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CFF解释了人眼对高频率显示图像响应的局限性。当图像以24帧/s的速度播放时,三叶快门提供的闪烁频率能达到72Hz,因此人们能够看清电影。电视以60张/s的频率播放画面达到了临界融合频率,类似采用三叶快门的电影。电视采取了隔行扫描技术,典型的电视帧速率是30帧/s,但是在每一轮扫描过程中只有奇数行或者偶数行能够在画面中显示出来。
人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善的记录工具,因为视网膜反应并不能随闪光开始而立即开始,也不能随闪光停止而立即停止。事实上,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存在着视网膜的时延。在断续的照明下,视网膜时延的存在,对人类视觉是有利的,使人们在闪烁照明下能够稳定地看清物体。如果人眼没有视网膜延时,视网膜的反应完全是实时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电灯的照明下,人们会感觉任何物体都是闪烁的[13]。(www.daowen.com)
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其实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在黑暗中,如果注视一个细小的光点,人们会感觉到它来回飘动,这叫自主运动。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感觉月亮在“静止”的云朵后徐徐移动,这种运动感觉是由于云朵的飘动诱发产生的,因而叫诱发运动。在注视了倾泻而下的瀑布以后,如果将目光转向周围的田野,人们会觉得田野上的景物都在向上飞升,这叫运动后效。上述这些现象,人们看到的运动都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