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董遇的自强不息,巧用三余时间

董遇的自强不息,巧用三余时间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遇的家乡弘农一带,又恰巧是张济的屯兵之处。可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董遇仍不顾劳累,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来读书。可董遇却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让我讲,还是自己多读一读吧。先读上一百遍再说。”董遇听后,摇了摇头,说:“你们为什么不能利用‘三余’的时间呢?”就这样,董遇虽然生长于战乱时代,靠打柴为生,但由于他巧用时间,勤于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董遇的自强不息,巧用三余时间

时令还未到冬至,塞外的黄土高原早已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了。屋外,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扬,沁骨的北风在野地里打着回旋,呼呼作响。偌大的旷野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屋内,董遇坐在靠窗的案桌前,一边认真地看着书,一边两手不停地来回搓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听得“啪”的一声,门被吹开了,强劲的北风夹着雪花,直往屋里灌。顿时,屋里也成了风雪世界。董遇回过头,刚要起身去关门,却发现脚已经不听使唤了。没办法,他只好用手使劲地揉搓拍打着麻木的脚面。慢慢地,脚才恢复了知觉。他好不容易地站起身,一步一步地移到门口,费劲地把门关上。然后,使劲地用脚跺着地。接着又在屋内来回地一阵小跑。跑了一会,董遇感觉腿已经完全正常了,就又回到桌前,继续看书……

夜幕刚刚降临,董遇的那间小屋就燃起了灯。橘黄色的烛光洒在透明的窗纸上,非常清晰地映出了董遇捧书静坐的身影。窗外,风轻树隐,万籁俱寂,天边的一轮明月,也慢慢地躲进了厚厚的云层里。已经是夜半时分了,偏僻的小山村里,家家户户都已熄灯睡觉了,只有董遇的那间小屋里仍然亮着灯,纸窗上的身影也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动未动,仿佛是贴上去的纸画一般。时间长了,阵阵的睡意朝董遇袭来,他有些坚持不住了。没办法,董遇只好站起身,走到水缸前,舀起了一勺冷水,倒在木盆里,用毛巾沾了水,洗了把脸,感到清醒后,又回到窗前,捧起书,认真读起来。一页,两页,三页……

又到了阴雨绵绵的季节了。户外的小雨,淅淅沥沥,一连下了好几天还没有停。董遇一早起来,收拾完床铺,就坐在桌前,开始读书。读着读着,就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掉下来砸在自己头上。前额一阵冰凉。他用手一摸,咦,水?怎么回事?他抬头向上看,噢,原来屋顶由于年久失修。又加上连下了几天雨,已经开始漏水了。他赶忙把桌子向旁边移了移,又找了个木盆放在漏水的地方接水,自己则拿起刚才没有读完的书,沉浸到书中去了……

董遇,字季直,东汉末年弘农(今河南内乡、宜阳以南,陕西柞水以东)人。他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就喜爱读书。他读书很认真,很实在,不像其他富家子弟那样,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大致看一下,所以,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虽然已经被处死,但是他部下的将官李菠、郭汜、樊稠、张济等却到处烧杀抢掠非常凶残;又加上碰到一连几年的大旱,地里颗粒不收,老百姓只好挖草根、嚼树皮来充饥,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荒地旷野,尸骨遍布。董遇的家乡弘农一带,又恰巧是张济的屯兵之处。没有办法,董遇只得随着哥哥一起,告别家乡,到别处投靠朋友去了。

在朋友那里找到了一个歇脚的地方以后,董遇就和哥哥一起,每天上山打柴,再挑到街上去卖,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来勉强度日。打柴是力气活,来回又得跑许多路程,每次回到家时,人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可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董遇仍不顾劳累,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来读书。他的哥哥看着他读书时专心的样子,就讥讽他说:“累得要死,不知道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下,一天到晚就知道叽里呱啦地念书,有什么用!书能当饭吃吗?”董遇听后,并不理会,仍是埋头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这本书非常感兴趣,读过不知多少遍,还亲自为这本书做了详细的注释。另外,他对《春秋左氏传》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有所得,必写在纸上。后来,他把这些心得结集成为《朱墨别异》一书,很受世人喜爱。

董遇的名声大了,附近的人都纷纷前来向他求教,请他讲书。可董遇却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让我讲,还是自己多读一读吧。先读上一百遍再说。”(www.daowen.com)

那些人见董遇不肯讲,以为他摆架子,很是失望。这时,董遇又解释说:“你们不要误解我。我刚才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能多读几遍,那么总会理解它的意思的。退一步说,即使还没有理解,那时候再让我讲也不迟啊。”

“您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我上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时间来读书呢?”那些人问道。

董遇听后,摇了摇头,说:“你们为什么不能利用‘三余’的时间呢?”

“什么是‘三余’呢?”那些人又问道。

董遇回答说:“‘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严寒沁骨,地里没有什么农活可做,这是一年里的空余时间;晚上,漆黑一片,也不便干活,这是一天里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水洼四处,泥泞遍地,无法外出,这是平时的空余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还愁没有时间读书吗?”

听了董遇的一席话,那些人才恍然大悟。他们向董遇深深地道了谢,高兴地离去了。

就这样,董遇虽然生长于战乱时代,靠打柴为生,但由于他巧用时间,勤于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