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时,乡村教师冯伟节,不贪富贵,自食其力,边耕边教,闻名当世。
冯伟节名传,中山安喜(今河北定县)人。他身材高大,相貌魁梧,人们见了他都不禁肃然起敬。他少年时便跟着著名教育家李宝鼎学习。李宝鼎把他当作高材生着意加以培养,经常提一些难题考问他,启发他思考。每次提问,都得到满意的回答。结业后,冯伟节回到家里,继续读书,三十年如一日,成了“无所不通”的学问家。更可贵的是,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和为人高洁的品德。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自食其力是最可贵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于是,他选定了“蚕而衣,耕而食”的生活道路,并以当乡村教师为自己的职业,实行边耕边教。
他带领全家养蚕织布,下地耕耘,穿上家人缝制的粗布衣服,吃着自己耕种得来的粗粮淡饭,感到心里踏实和快乐。在讲课时,也经常鼓励学生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学生和家长们按规矩每年给先生送来“束”(学费),他一点也不接受,说:“我靠自己的劳力已经够吃够用了,教育年轻人是我应该做的,哪能收你们的钱!”学生见老师“箪食瓢饮”,生活太清苦,劝解说:“孔夫子都收‘束苟’哩,先生收点学费可以改善改善生活嘛!”冯伟节笑笑说:“孔夫子还不赞成稼穑哩!他是圣人,我们是老百姓,不能全学他!”
一天,有人报安喜县令来访,冯伟节一听县令到来,便告诉弟子说:“就说我病了,不能接见。”说罢走进室内,躺在床上。原来,北齐武帝派自己的弟弟赵郡王高琛为定州刺史,高琛一到定州,就打听到冯伟节是位有学识、有志气的人,一连发布三次命令,要安喜县县令催促冯伟节来州府辅佐他。冯伟节得到这个消息,便想法躲开,一听县令亲自登门,知道必为此事而来,便装病不予接见。县令见不到冯伟节,不知如何向赵郡王交差,心急如焚。只见门外一骑飞至,一位州官驾临,对县令说:“王爷要我来催问,请赶快让冯伟节到州府报到,不然王爷就要亲自来了,那时你可承担不起!县令一听,更加着急,他大声哀求道:“冯先生!冯先生!你赶快去吧!不然,我的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冯伟节听县令在外面苦苦哀求,无奈只好走出来。县令一见冯伟节出来,欣喜若狂,连忙上前打躬作揖:“好先生!王爷催得要紧,你不去可是不成呀!”说罢,毕恭毕敬地为冯伟节整理衣服,把挂在墙上的靴子取下来,帮冯伟节换上。在县令与州官的催请下,冯伟节只好跟他们前去见赵郡王。(www.daowen.com)
年轻的赵郡王高琛听说冯伟节请来了,自然满心欢喜,以为只要得到冯伟节的辅佐,就可以在定州干出一番事业来。他走出议事厅,下阶迎接,拉着冯伟节的手说:“不必行礼,你来了就好了。”当下,请冯伟节到宾馆先住下,慢慢再安排官职。第二天,赵郡王来看望,征求他对官职的意见,并说准备以推举秀才名义向齐武帝推荐。冯伟节一听,赶忙谢绝说:“我是一个粗野的农夫、乡村教书先生,见识浅陋,决不宜做官。”王爷倒也不勉强,只是狡猾地说:“那就慢慢商量吧!”
赵郡王让手下官员好生款待冯伟节。冯伟节住在宾馆里,虽然生活优越,但心里却十分焦急。他想念着家人,想念着田里的庄稼,特别想念自己的学生们。他一再上书请求放他回去,但赵郡王始终挽留他。他度日如年,如蹲监狱,心里更加厌恶官场。就这样,过了一年多,赵郡王终于感到挽留不住了,只好同意放他回去。临行时,赵郡王命侍从运来一大批礼品,让冯伟节带回去。冯伟节却一毫不取。赵郡王生气地说:“如果你一点礼品都不收,那就是看不起孤家了!”冯伟节见不收一点东西下不了台,就从礼品中拿出一件衣服带了回去。
冯伟节回乡后,麻烦接二连三地又来了:郡守、县令等各级官员知道王爷看重冯伟节,便都带着羊酒礼品,纷纷登门拜访。冯伟节告诉弟子们,凡是官府来人一概不见,送来的礼品一概不收。他依然过他的边耕边教的勤苦生活,直到老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