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过程管理的闭环起点从计划开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学校全局工作的计划。具体工作方法就是秉持一种观念,依据当前教育政策和学校所处区域条件,在上级的指导下,对学校发展目标、学校价值、学校业务工作、学校资源分配、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等进行谋划统筹。全盘计划关系到管理的方向、思路、绩效,检验着管理者的眼界、能力和水平。
1.计划的意义
计划是作为行动基础的事先设想和规定。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中的“立”“废”就是对计划重要性的强调。在学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计划是学校过程管理的起始环节,是具体业务工作的依据和纲领。过程管理的其他环节,都是围绕着计划而展开的。
制定计划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明确方向、方针和政策,确保“做正确的事”;从具体工作来看,可以明确任务、责任,加强自己与他人工作关系的协调,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把事做正确”。
就学校管理而言,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职能的协作,因此,学校的组织系统设置中应包括对应社会组织中经常涉及的职能系统,各子系统承担相对独立的具体的任务。多头绪的工作,只有在统一计划的整体指导下,各子系统才能密切地配合和协调,保持步调和行动的一致,通过设计好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措施、途径的实施,才能顺利实现预定的整体奋斗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对照计划内容,通过随时检查、反馈,及时调节,从而有效地控制各子系统的活动,保证学校整体在正确轨道上前进。可见,计划是集体行动的纲领,是实现目标的保证。而且在管理过程中,计划又是联系当前工作与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桥梁。因此,计划在管理活动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计划的内容
计划是围绕学校工作而作出的预先设计。学校工作所能涉及的范围都可以是计划的内容。基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计划,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计划大致有如下事项:国家教育政策环境分析(背景分析)、学校发展目标和管理工作目标、学校内部业务工作内容、工作进程、计划实施的措施和保障、工作要求、风险预判和控制措施。
3.计划的类型
作为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计划类型按照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1)从管理层级的角度可分为学校总体计划、业务部门计划
总体计划管理学校全盘,是学校决策层对全校工作的顶层设计。学校总体计划对学校发展周期所要完成的学校总目标、总任务、总政策、总体的活动项目作出部署,它要解决和考虑的问题是学校发展方向、学校可获取和利用的资源条件有哪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学校组织人事安排、学校的绩效和评估等。
业务部门计划是从属于学校总体计划的分项计划,其作用在于协调、细化总计划中关于中间工作内容的工作计划。部门计划的责任主体是学校的职能部门,如人事工作计划、科研工作计划、学生管理工作计划、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学校党建工作计划等。业务部门计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部门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位置及作用、如何落实好总计划规定的部门工作任务、资源如何调配、部门工作向谁负责、部门工作由谁来评价等。
(2)按工作时限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工作时限即目标周期,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从管理层级来分都属于基层单位,判断或界定时限长短的界限依据主要有两个尺度:一是国家宏观发展计划的时段时限;二是学校未来发展任务预计可完成的时限。按照这个标准,长期计划以10-15年为宜,而中期计划为3-5年,短期计划为3年以下。学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计划形式是五年发展规划、学年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单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等。
(3)按计划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可分为综合计划和专项计划
综合性计划事关学校工作的全局,是对与学校相关的所有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安排。综合性计划内容全面、概括,包括整体工作目标、任务、从整体工作角度分解各块重要工作、各项工作标准、时间节点、工作要求等;专项计划是关于学校工作中某类工作的计划,是对具体业务工作的布置和安排,如教研活动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等。
(4)按计划的运行状态可分为常规计划和应急计划
常规计划是指对经常性工作的安排,其重点是突出工作的规范、步骤、程序,分清主次,遵循规律。应急计划是指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意外事项、急难事故的防控、处理的计划。应急计划的关键是适应、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它是为能够及时有效地快速处理紧急事件而事先制定的。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应急计划必须要有,但不一定用得上。如学校里可能会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学生宿舍停水停电事故、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急预案等。对一些经常性工作,我们通常也需要制定特定活动应急计划,如组织学生外出游玩、开展运动会、军训、参加社会实践等就应该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制定这类计划。
4.制定计划的依据
计划的制定服务于工作需要,无论哪一种计划都要有付诸实施的可能性。因此,制定计划一定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在客观的现实条件基础之上,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否则就是空想、幻想。
(1)理论依据
科学、先进的理论是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依据,有了理论指导才能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可行,避免盲目、偏离。从管理需求角度看,学校制定计划的意图是要把学校管理目标以具体的形式固定下来,也转变为一种思想性的存在,所以,学校制定工作计划一方面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前沿的教育理论作为制定依据;另一方面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规律、教学理论等。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党和政府一定时期内的教育决策都是在教育规律的框架内,符合教育现实实践,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www.daowen.com)
(2)现实依据
学校发展的现实是计划的立足点。以学校自身的现实和所处现实环境为依据制定计划保证了学校发展不是空中楼阁。以现实为依据制定出的学校发展目标才切合学校实际,执行才有条件和基础。这里的现实主要有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认知、学校规模、区位优势、生源条件、师资状况、财务状况、制度文化、社区支持、家校互动、发展潜力、校友影响、学校声誉等。
5.制订计划的步骤
(1)确定目标
目标是工作努力的方向。确定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全面掌握翔实的基础材料才能提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要有适当的难度和连续性,要在实践中通过努力方可达到,并且每一阶段目标与下一阶段目标之间要有连贯性,体现出发展性。目标力戒太空、太大,应做到量度适当、范围和责任有限、标的清楚、指向明确。目标太高最后实现不了,容易造成挫败感,影响士气,甚至会造成学校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2)拟定方案
计划要体现的是学校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因此,拟定计划方案要充分考虑现实性与可能性、一般性与特殊性。方案拟定可以集思广益,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提出多种备选方案,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专门为学校设计拟定,然后由学校管理层根据群众讨论意见,组织专门人员对之进行概括,形成几种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优或最满意方案。
(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影响计划执行和对计划执行后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因素的预判。它也是对计划的价值判断和评估。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项任务之间关系的平衡,即对研究目标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否能相互衔接和协调的判断和平衡;二是分析学校工作推进与获取资源和支配资源的关系;三是分析学校各部门是否能够保证在任何时间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规定的任务。
(4)编制计划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认计划相对完整,学校组织力量编制计划文本,并以学校较高规格的形式下发到各部门。编制计划不只是文字操作,更是一种思想和智慧的集结,文本形式所应承载的是一个学校未来的走向,是告知大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最根本的是要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让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都统一到计划中。
6.制订计划的基本要求(也称良好计划的标准)
计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学校的全面工作或某个专项工作提出要求、指标,规定步骤和完成期限,其实际意义在于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减少被动性。因此,一份高质量的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应体现出导向性、预设性、可行性和可检测性的特点。
(1)导向性
计划的导向性要求是指计划要有明确的指向,要指明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界定发展方向。大的方向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思想,要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小的方向就是要引导全体教职工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谁来做,要让计划像旗帜一样指导、约束教职工向着共同的方向相互协调地努力奋进。
(2)预设性
计划的本质就是预设。预设性是对可能性的确定。未来的不可知和学校发展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要求计划必须全盘考虑、周密思考,找出需要与可能之间的联系。如目标是预设的,预设的高度和难度要成正比,但目标一定要是努力后可能会实现的,这种预设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可行性
计划的可行性是指计划要可以做到、可以被执行,具体要求就是在现有条件下有可以操作的方法和推进步骤,具有可实现的必然性。计划要可行,要求目标任务明确具体、工作标准清晰、现实与目标的差距适度、执行过程可评判、衡量。好的计划应该是灵活性与稳定性有机统一、可能性与确定性互相呼应、部分与整体高度融合的完整统一体。
(4)可检测性
计划的可检测性,是指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可以检验的,实施步骤和措施是可以复制、重复的,最后的成果是可以评价、衡量的。一个良好的计划在内容上应该是明确的,即做到什么、由谁去做、做到什么程度、何时完成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便于执行和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