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能力,是共享领导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1.影响共享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因素
第一,团队目标。不同知识层面和技能的个体之所以能组成团队,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有着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并愿意一起承担责任。成员们普遍认可团队目标,明确共同的工作任务,建立共同的信念与承诺,这是构成学校共享团队的基本条件,是团队形成的奠基石和灵魂,维系共享团队的关键所在。共享团队的目标不仅要以学校的整体利益为前提,同时也要体现团队成员的个人意志,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整个团队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管理机制。一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学校共享团队发展的关键所在。团队成员结构要合理,因为团队所要解决的难题复杂多样,需要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人格特质、不同专业能力和知识素质的成员相互协作与配合才能完成。团队成员分工要合理。当人们从事可叠加性的工作任务(即个人的贡献可以互相累积增加群体的工作产出)时,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的贡献倾向于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惰化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群体责任的扩散。作为一个共享团队,成员们对于责任是共同承担的,若团体内部的人事安排不合理,任务分工不明确,便容易产生内部矛盾,责任分散、相互推诿,将会严重影响团队工作的进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二是学校团队的激励模式。劳勒的期望模式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动机又是由需要或目标所引起的,而个人努力的程度正比于努力导致绩效的期望、绩效导致结果的期望以及个人对最终成果的效价这三者的乘积。如果学术团队提供的激励方式能契合成员的期望,便可以产生很大的激发力量,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提高成员满意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共享团队成员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和追求成就的需求,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指出,人有追求成就的需要,如果工作本身让人们发挥其技能和潜力,那么人们在完成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是获得激励和满足的过程。在运用外在物质激励的同时,精神奖励因素也应得到充分重视,而且其效果往往高于物质激励,并能长久维持。
第三,内部人际因素。学校共享团队的发展,是以知识交流为桥梁的,良好的知识交流取决于合作、沟通、主动信任的团队内部人际环境。在共享团队中,成员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他们掌握着各自领域关键性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等,这些对于团队以及个体自身的发展均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当共享团队内部人际环境充满信任和谐的气氛,成员感情融洽时,成员间更倾向于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合作。团队中有效传递信息,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队目标的实现。相反,如果团队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或不信任,成员便易互相猜疑、戒备、敌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压抑的人际氛围使得沟通合作受阻,将严重制约团队工作的开展。另外,内部人际环境也是影响学术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在具有合作、友好、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工作,会增强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反之,在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共享团队中,成员会感到压抑,表现得敏感和自我防卫,这样,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会降低。
第四,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是共享团队生存的大环境,学校层面的管理是学校共享团队主要的外部生存环境,它为学校共享团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经费投入、后勤保障等。同时,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制度、岗位聘任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绩效奖励制度等,均将对共享团队发挥其领导、协调作用,如果管理制度存在弊端,将会成为影响团队形成与发展的制度壁垒。因此,提供一个自由、弹性较大、管理制度完善的外部环境,是学校共享团体顺利发展的制度保障。
2.建设和发展共享团队的举措(www.daowen.com)
根据影响学校共享团队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如下举措:
第一,优化成员结构,明确成员分工。作为一个学校共享团队,其合理的成员结构应能呈现多元化,跨专业、跨年龄、跨学历、跨部门,吸收不同素质的人才。在人员选聘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强强”组合即为最佳,应注重能力的互补性。在学校共享团队中,既需要出谋划策的“军师”,也需要冲锋陷阵的“士兵”。团队规模方面应控制在7~15人为宜,此规模的共享团队最易产生凝聚力和信任感,团队共同工作的成效最佳。除此之外,学校共享团队还应注重合理地分工,明确责权,根据每位成员的专业及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分配以适宜的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促进团队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
第二,促进有效沟通,营造信任氛围。学校共享团队中的有效沟通是成员获得必要信息、情感交流、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团队内部信任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建立稳固的内部沟通渠道,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加强成员间的知识能力沟通和人际沟通,加强彼此的了解和增进成员间感情,建立起朋友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应采用双向、平等的沟通方式,在团队中没有绝对的领导权威,每位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地位,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充分表达并受到尊重,鼓励质疑,鼓励思想碰撞和交融,这样便可以营造一种共享、宽松、信任的团队氛围。
第三,提供良好环境,推动团队发展。学校作为共享团队发展的坚实后盾,应深化改革,完善高校内部的权力配置,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扩大共享团队的自主权,把团队目标确定、内部的人员变动、内部工作考核等权力放手给团队。同时,为共享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为团队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基础;在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支持团队建设,鼓励团队成员努力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奖、晋级、出国进修、分配制度等政策的制定、实施时,有利于团队建设。
第四,构建创新团队,实现持续发展。创新作为共享团队的生命力,是实现团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注重观念创新。树立正确的创新观,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价值、必要性、内容和方法等。其次,营造创新氛围。秉承宽容思想,鼓励学术争鸣,包容不同意见,开展交流讨论、工作争论,克服团队成员的局限和认识偏颇,产生新的火花。再次,挖掘创新潜能。通过激励机制把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除物质激励外,应有相应的精神激励制度,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岗位津贴、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团队的创新活动实施优惠政策。[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