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组织实施学校工作、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鼓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与互动、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教职工工作中的积极情绪,及时留意并调节处理教职工之间的冲突,提高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淡化领导权威,大胆向下属授权,强调教职工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积极主动关心教职工的疾苦,与他们同舟共济,依靠亲和力赢得教职工的信赖,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眷恋感。领导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给予教职工尊重、帮助、支持,激发教职工互惠的意愿,无怨无悔、真心实意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工作来回报领导。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自古以来就注重“人情”,讲究“面子”,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渐渐形成交换性的社会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把亲情、友情看得重。情感型领导淡化领导权威并且重视人际关系的特点与中国本土文化强调人情关系的特点相吻合,因而该领导方式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情境下,情感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在情感型领导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情感型领导比变革型领导更能正向促进员工工作的创新行为,领导信任可以正向调节情感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情感型领导的首次提出虽然是在西方,但是由于其着重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通过满足员工情感需求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积极的行为和态度,应当更加适应东方社会。国外在2002年首次正式提出感情型领导,汉弗莱定义情感型领导的一个关键领导职能是管理团队的情绪。罗伊发现积极的情绪更能有效地关联工作满意度。迈尔斯观察并建立了一个社会情感值模型,发现领导者对员工进行更多的关怀,就会获得更高的回报。由此,情感型领导作为众多领导行为中的一种,逐渐受到学者和管理专家的推崇。我国学者王乐平认为,领导风格分效率型领导和情感型领导两种。翁清雄等人认为情感型领导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情绪智力的领导行为,其主要通过对员工情感的关心以及对员工的情绪管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员工对组织产生情感上的依赖,进而激励其完成组织的目标。王婷婷基于该理论在中国情境下解决了情感型领导如何有效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并且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如何使领导的行为表现更具人性化。[16](www.daowen.com)
领导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对下属的内在动力、智力、情感的激发。情感型领导的概念既有一般领导的内涵,又具有自己的特征。一般来说,情感型领导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情感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情感型领导的本质就是依据人们自身的心理、行为、情感规律,运用情感型领导的一些基本原则,对领导客体实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声色俱厉,而是以情感人、自然而然、自觉自愿,不违背人们的心理、行为与情感规律。情感型领导的主要职能是教育、协调、激励。[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