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领导与管理模式引论:教师行为目标及激励方法

学校领导与管理模式引论:教师行为目标及激励方法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研究证明,绝大部分教师在没有明确行为目标的情况下,不能自觉进行工作、较好完成工作任务或积极地接受教师评价。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引导教职工确定个体的行为目标。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的目标效价设置相应的政策,宣传并提高教师实现相应目标效价的期望值,有效激励教师产生积极的教学行为,努力完成教学行为目标。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都存在科研反哺教学的问题,都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行为目标。

学校领导与管理模式引论:教师行为目标及激励方法

1.行为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教师行为来陈述的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二是产生条件,即规定教师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准则。这里的教师行为主要指教师的职业行为。

心理学研究证明,绝大部分教师在没有明确行为目标的情况下,不能自觉进行工作、较好完成工作任务或积极地接受教师评价。因此,学校首先应设置明确的工作目标。众所周知,行为目标对个体有一种激励作用,作为学校领导者,必须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合力,群策群力,充分发扬民主,针对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目标,让这个目标为教职工所认同,成为教职工努力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引导教职工确定个体的行为目标。如果行为目标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设置的,那么他们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内在需要得到进一步激发,形成内驱力;还可以使教师对目标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估,在行动之前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感到目标过高,不能一下子完成,就会主动分解目标,逐步完成。

2.行为目标的完成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人力资源,其职业行为直接决定着学校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新任务,各校纷纷出台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措施来引导和激励教师的职业行为。在此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掌握学校教师职业行为的规律,进而调整和完善学校相关激励和约束措施来引导教师积极的职业行为,促进学校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学校教师的主要职业行为包括教学行为和科研行为。近年来,国内学校教师受内在(学历、职称、性别、年龄等)和外部(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学行为和科研行为出现此消彼长甚至激烈冲突的现象。国内外学术界对学校应该“教研分离”或“教研统一”并未达成共识。

有效激励学校教师职业行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作为高知群体,对外部环境(如学校政策、管理手段)有更敏锐和客观的综合分析判断。因此,分析学校教师的目标效价(教师对目标的认可程度或期望程度)和期望值(教师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判断),是激励教师完成行为目标的关键。(www.daowen.com)

(1)教学行为目标的完成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责。学校教师教学行为激励的目标效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良好教学行为所产生的物质目标,比如工资福利、教学绩效奖励与惩罚等;二是来自学生、同事和领导等多层面的认可和尊敬,获得精神满足感和成就感。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的目标效价设置相应的政策,宣传并提高教师实现相应目标效价的期望值,有效激励教师产生积极的教学行为,努力完成教学行为目标。比如,根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核结果,对达到良好、优秀标准的教师给予教学绩效奖励;对教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绩效惩罚或者末位淘汰制。同时,要塑造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培养教师的教学沟通能力,设置多种形式的教师与学生的高频率互动机制,引起学校教师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的强烈共鸣,进而产生高效积极的教学行为。

(2)科研行为目标的完成

科研工作是学校的独立职能之一,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师科研行为的要求差别较大,中小学对教师的科研要求普遍偏低,而高校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表现出偏好科研的理性行为。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都存在科研反哺教学的问题,都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行为目标。科学研究是教师知识更新、服务社会的基础和原动力,教师科研行为目标的完成情况,是教师职称晋升的参考指标,在高校是重要指标。目前,学校对教师科研行为的主要激励方式包括职称晋升、丰厚的科研绩效奖励及各种荣誉授予等。目标效价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