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04年中超新赛季开始前,足协要求“俱乐部不得连续三年亏损,在申请加入中超联赛的当年度必须盈利”。可实际上,大多数足球俱乐部并不赚钱,甚至只是老板的“玩具”。
很多国人反感中国足球,他们的理由多半是:花了这么多钱,成绩还那么差!他们把中国足球看成“烧钱”的罪恶机器,中国联赛的主管者也想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中超章程规定:“俱乐部不得连续三年亏损,在申请加入中超联赛的当年度必须盈利。”
足球真是赚钱的玩意吗?有多少俱乐部是赚钱的呢?如果按照中国人的逻辑,除了曼联、尤文图斯、拜仁等少数几家赚钱的俱乐部之外,欧洲俱乐部大多是“不良资产”;如果严格执行中超章程,欧洲五大联赛俱乐部多半都没有打中超的资格。
成熟的欧洲俱乐部都赚不了钱,咱们中国的俱乐部就更不用说了。俱乐部赚钱的途径不外乎三个:电视转播费、门票收入和商业开发。而在中国,电视转播费不过是聊胜于无;上座率固然名列世界前茅,可生活平均水准不高的国人只能承受低额的票价;商业开发更是一穷二白。
那为什么还有人玩中国足球?
中国俱乐部的身份有点怪异,它不像英超那样普遍是上市的股份制公司,也不是西甲那样普遍采用由众多会员共同所有的会员制,倒有点像意甲的很多俱乐部,属于某个老板的附属资产。例如AC米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俱乐部之一,可它自身也不赚钱,每年的亏空都由贝鲁斯科尼掏腰包填了。贝鲁斯科尼愿意掏这个钱,是因为这对他的仕途有好处。说白了,“玩具”而已。中国俱乐部也一样,想靠它挣钱是太难太难了,但各俱乐部并不是商业机构,不会像利兹联那样被“亏损”和“债务”所困扰,老板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www.daowen.com)
中国足球的问题是,在这个“玩具”上投的钱确实多了点。很多企业把经营俱乐部当作向政府索取某些条件的工具,这相当于政府变相地支付了“玩具”的成本。
钱多当然有奔头,可钱太多了对中国足球绝不是什么好事。都说中国球员职业素质差,可他们收入那么高,如果不去吃喝玩乐而把钱存在银行里,那是有病,花出去还能扩大社会内需。工资太高,也使得中国的很多精英球员安于在国内享受,不愿赴欧洲淘金。中国教练们的收入也高得离谱,如李章洙在中国的数十万美元年薪超过了欧洲五大联赛的大部分教练。
现在有些国有企业纷纷撤出足球界,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噩耗,反而有助于去掉中国足球的“虚火”。中国联赛的一大特色是,队名后可冠以商品或公司名称,这是一种极好的广告行为,否则力帆老板尹明善也不会执着地投资足球。但国企插足联赛,使得球队运营成本极高,想推广自己品牌的民营企业迈不进、也不想迈进这个门槛。目前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例正在迅速提高。国企撤退后,更为精打细算的民营企业全面接手俱乐部,包括工资在内的各方面必会理性回归。
一个健康的中超模式是:没有政府的影子;俱乐部赚不了钱,但工资水准比现在低很多,民营或国有企业乐于通过俱乐部来扩大知名度,俱乐部的运营费用充作广告费;如果哪家企业支撑不下去了,俱乐部换个东家继续玩。
当然,也不排除有哪个商业奇才,运用当地强大的市场资源从个别中国俱乐部身上赚了钱。也不排除中国日后也出现阿布拉莫维奇这样纯粹把足球当娱乐的超级富翁,一掷千金,号令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