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由于有24支球队参赛,2016年欧洲杯的赛程十分繁复,4个小组的第三都能出线,全新的赛制让人脑洞大开。
2016年欧洲杯小组赛的采访申请于1月底结束,翻看赛程时不由得感叹:24队的欧洲杯,比16队欧洲杯或32队世界杯麻烦太多了。由于4个小组的第三都能出线,出线形势异常错乱。
比24队欧洲杯更麻烦的,将是40队世界杯——如果国际足联主席候选人、现欧足联秘书长因凡蒂诺的构想成为现实。虽然所有人都知道,32队是世界杯参赛队的最理想数目,但如果想拉拢球队多、水平低、世界杯名额少的亚非大洲足协,画个40队的大饼是有诱惑力的。我真想问问因凡蒂诺先生,您能不能先告诉我们,40队的世界杯怎么安排赛制?
按照传统的大赛赛制,只有球队数目是8的偶数倍,才能最方便地安排赛程:32进16、16进8、8进4,依此演进。不过,前不久看到智利数学家莱昂德罗·沙拉提出的全新赛制,突然脑洞大开,觉得此人真是个天才。
沙拉的构想很简单,我们不妨命名为“混抽赛制”:预赛阶段(相当于以前的小组赛),把参赛队分成n档,然后每队分别在各档抽取一支球队交手,然后这些队比较总成绩,排名靠前的球队进入淘汰赛。以沙拉的构想,不管多少球队来参赛(当然最好各档队数相同,且均为偶数),赛制都不是问题!
听起来有些复杂?不妨以24队欧洲杯为例,按实力分成3档,每档8队,无论哪支球队,都抽取3档的各一支球队,如第一档的意大利(或第二、第三档的某队),将抽到第一档的德国、第二档的克罗地亚、第三档的冰岛。24队各打完3轮后,计算总成绩,排名靠前的8队或16队进入淘汰赛。
靠墙思考,这个赛制真是妙处无穷,几乎补上了以往赛制的所有漏洞,容我逐条道来。
一是不再存在“弱组”。以往历届大赛的小组赛,“死亡之组”都是最大卖点,但无论是32队世界杯还是24队欧洲杯,强队就那么几个,如果出现两支甚至三支强队同组,会有相当数量的强队进入相对轻松的小组,无须使出全力,正常发挥就能早早收工。而在混抽赛制下,每队都要与不同档次的球队对话,再无明显的好签坏签。(www.daowen.com)
二是保证了充分的焦点对话,每个强队都至少与一支头档球队过招。此外,以往大赛,哪怕有两支强队同组,如果他们的对话安排在第三轮,很可能相遇时已经携手出线,说好的焦点大战了无生趣,如2006年世界杯的阿根廷对荷兰。只有像2014年世界杯那样意大利、英格兰、乌拉圭三支强队分在一组,才是死亡绝顶。混抽赛制下,所有球队都在同一战壕,不再有“明朗的小组形势”,每场都关生死,强强对话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三是弱队有生存空间。不妨看看中国队的心态,2002年世界杯前,为抽到巴西欢呼,又为抽到土耳其和哥斯达黎加而窃喜(土耳其进了四强,这是后话了)。这说明,弱队希望打打强队,不虚此行,但又希望碰到弱队,带着希望出征,带些成果回家。混抽赛制可以保证他们得到这个机会。
四是消除了默契球。默契球堪称小组赛赛制的最大“毒瘤”,我不用再详述德国、奥地利挤掉阿尔巴尼亚,丹麦、瑞典算掉意大利的例子。在混抽赛制下,所有队一起算成绩,而非四个队过家家,出现默契球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特别是预赛末轮多场同时开场,形势瞬间万变,你想算也算不过来!由于所有预赛打完才能确定下轮对手,还可避免故意输球以躲开强队(或强手)的现象,伦敦奥运会上羽毛球故意输球的闹剧不会再现。
那些参赛队数目有些尴尬的赛事(如部分小组第三出线),格外需要混抽赛制,除了24队欧洲杯,还有12队美洲杯和20队的橄榄球世界杯等。2015年秘鲁杯试用了混抽赛制,该赛事有50队参加,按以往方法,只能安排一些资格赛,把球队减到32再逐轮淘汰,这会造成一些弱队“一轮游”。新赛制下,50队分成六档,每队均与6队交手,前16名进入淘汰赛。结果打完前5轮后,没有一队铁定出线,只有3队被淘汰!
秘鲁杯的例子也告诉我们,混抽赛制不仅适用于赛会制,同样适合联赛赛制,例如欧冠。现在欧足联每个赛季都煞费苦心地安排死亡之组,还优先把强强对话安排在背靠背的第三第四轮,以防止其到了末轮失去意义。改为混抽赛制,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有了混抽赛制,欧冠的变化多多了。例如在保留6轮“小组赛”的前提下,把欧冠扩为48队(也省了那么多让各大联赛三四名头痛的资格赛),分成6档,每档8队,双循环改成单循环。当然这会造成一个问题,在第一档的内部对话中,有一半球队只能打客场。解决办法很简单:分成3档,每档16队,每档均抽两个对手,一主一客,这样就能相对公平,例如头档的巴萨抽中两个同档对手,主场对尤文图斯,客场对曼城。
沙拉正向各体育组织推广他的计划,不知道领导们是否能真正体会他的苦心。在此斗胆预言一下,这个数学家的天才发明,终有一日会照亮全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