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风渠助力圣灯街道,成华区水系转变

东风渠助力圣灯街道,成华区水系转变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风渠修建之前,圣灯所依赖的水源是沙河。东风渠在成华区境内总长约12.1公里,自金牛区天回镇进入成华区,流经白莲池、龙潭、圣灯、二仙桥和保和五个街道辖区,为成华区全区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用水及防汛排洪排涝提供便利和可能。东风渠对现在的圣灯街道依然有着重要影响。[2]在城市化进程中,河流的功能也在发生转变,农业用途的东风渠在圣灯街道已变身河道风景。

东风渠助力圣灯街道,成华区水系转变

圣灯街道属丘陵地带,旧时水网密布、沟渠纵横、相互通联、排灌自如。但对圣灯影响最大的还是东风渠。在东风渠修建之前,圣灯所依赖的水源是沙河。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工程,1951年春,川西水利规划自现郫都区安靖乡(原名两路口)府河左岸引水穿凤凰山北,沿岷沱两江分水岭南入龙泉驿区,分灌龙泉山东面西江河流域及西面芦溪河流域,再开凿隧洞穿过龙泉山,灌溉沱江以西丘陵地区,是省内一项大型引水工程。该工程于1956年3月动工。

东山灌溉工程可谓东山的水源补充,其建设共分四期:第一期:1956年3月—4月8日,正式通水;第二期:1956年10月—1957年4月完工,4月28日通水;第三期:1958年2月—3月完成;第四期:1959年12月动工,因逢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春停建,1965年12月起续建。

1966年,东山灌溉工程更名为东风渠,沿用至今。诗人李之正在《咏东风渠》里说:“春风吹树正扶疏,积雪消融水满渠。方过电机提灌站,又开钢闸控流枢。源源润泽东山土,垄垄经营丰产区。日暖烟轻光景绚,小楼碟唱正徐舒。”作者在诗里写出了沙河在东山灌溉的过往,也让人看到这片土地即将丰收的景象。

东风渠在成华区境内总长约12.1公里,自金牛区天回镇进入成华区,流经白莲池、龙潭、圣灯、二仙桥和保和五个街道辖区,为成华区全区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用水及防汛排洪排涝提供便利和可能。

《圣灯乡志》说东风渠:“由北向南流经我乡人民塘、东华、长林盘、崔家店四村,并间接受益关家堰、圣灯、八里庄三村,浇灌着以上七村数千亩沃土。”东风渠对现在的圣灯街道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在几个临近东风渠的社区采访时,居民们说起东风渠的故事,虽然大同小异,比如修水渠的过程,以及对生活的影响,但都让人看到东风渠带给圣灯的改变。

《人民塘村志》也记录了东风渠修建过程:“自北向南从人民塘村东边流过。1956年,在圣灯公社的领导下,人民大队组织社员在东风渠流经人民一组处开闸挖渠,修凿了一条人民支渠。几十年来,东风渠的水源源不断流进人民塘村,浇灌着千百亩土地,造福了一代代村民。”不过,由于耕种的土地持续减少,现在的东风渠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灌溉功效。

当时为确保东风渠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成都市郊区成立了东风渠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人民一组的张家大院。关于东风渠的建设情况,《人民塘村志》说:“修建民工由各用水单位抽调精壮劳力组成,分散居住在人民一组各家各户。民工工资由各用水单位结算,土地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由于人民一组东风渠段系大填方,大量取土后,当地就出现许多低洼地,社员就将其改造成鱼塘。”

在民间记忆里,修建东风渠是一个大工程。出生于龙泉驿柏合镇天灯村的作家李春林在《曾经,我在乡下有块田》一书里记叙当地修建东风渠的情况:“我们家这片区域来了上万人组成的修河队。他们有来自西南民院的师生,有来自重庆的解放军,还有周边各个区县的农民。我们家这一区域的祖辈父辈们反倒没有参与,他们参与的是更下游的一段。”修河的现场也很壮观:“上万人在这里驻扎,每天高音喇叭呼唤上班下班吃饭,工地上插满红旗,推土机来回奔忙,打夯的号子此起彼伏。更多的人从事简单的挖土、运土。这情形,也算是当地旷古绝今的热闹了。河段修好之后,听说田颂尧等人都有来出席完工仪式。”[1]圣灯修建东风渠的工地场景与此是一样的。

学者谢桃坊当时在圣灯参加劳动,也曾参加过东风渠的岁修。他后来回忆说:“(生产队)队长叫我去,犹如下达命令一样。我不会脚踏龙骨水车提水灌田,队长派人叫我同一位农民去车水,好在这位农民关照,勉强完成任务,但我的尾椎骨在水车杠上磨破皮,晚上感到全身骨架似散了。”

东风渠浩浩荡荡从崔家店的北面穿过。曾担任崔家店书记的陈松元说:“修建东风渠的时候,因为在学校读书,就没有参加。不过,后来多次参加东风渠的岁修。每年的12月进行,多的时候要修整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干劲都很足,因为东风渠关系到农业生产,大家都指望着靠东风渠吃饭。”时任崔家店村农委主任的董维清则举了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一位来成都出差的西安干部说,东风渠这样的灌溉水渠,保证了庄稼蔬菜的灌溉,不再靠天吃饭,所以你们才能有时间休闲娱乐。西安不像成都水资源这样丰富,不少乡村还是靠天吃饭。”

有一位名叫曾绍成的民间花鼓艺人曾唱过一首自编唱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描述了开凿东风渠后的变化:“都懂得水就是庄稼生命,离了水种庄稼就不行。丘陵区全靠堰塘蓄点水,又靠天年好雨水调匀。遇上个天干年才不好整,眼睁睁看到庄稼没收成……解放后对于水利抓得紧,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教导我们反对封建破除迷信,教导我们讲科学要向自然作斗争,教导我们人定胜天鼓干劲,教导我们抗旱保苗克服困难把产增。又替我们开辟水源把水引,五几年东山灌渠就修成。修起了东风灌渠好处多得很,地变田,年年大量把产增。栽秧子不消车水使蛮劲,一亩水稻至少要当两亩苞谷的好收成。利用水利来打米磨面粉,工钱少又好又快不淘神。还要用水利把电来供应,让我们农村里头像城市一样点电灯……新中国味道成就唱不尽,唱半天也只唱了丁丁。”[2](www.daowen.com)

城市化进程中,河流的功能也在发生转变,农业用途的东风渠在圣灯街道已变身河道风景。2010年,成华区《东风渠天府田园河总体定位及概念规划方案》认为,东风渠是成都市三环内具备高价值地产开发的最后一块宝地。成华区东风渠总体定位为:将东风渠成华段打造成为集景观绿化、旅游休闲、生态游憩为主,兼具文化创意商业商贸、滨水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成都水岸经济示范带——成华滨水活力带,打造田园风格的展示成华形象的生态景观走廊,最终形成具有“三力”聚合的体现现代田园城市“园在城中”理念的战略抓手,成为世界级现代田园城市的水景示范带。

同时,东风渠城市生态绿带作为成华区绿色生态走廊之一,自北向南依次发展与四大功能区相配合的商业商贸、总部创意、文化休闲产业。按照规划,东风渠将成为缝合功能区的天然纽带,未来东风渠是以两岸交通、景观、产业等城市功能缝合为统一功能体。

在圣灯采访时,我多次踏访东风渠,观察河流的变迁,在这里已经寻找不到工业的遗迹,即便是农业生产也越来越少,但东风渠依然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沈从文曾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候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对圣灯人来说,东风渠也可如此解读。

流经圣灯的还有几条河,如下涧漕经过人民塘、东华、关家堰,十陵河经过人民塘、东华。而方家河从熊猫大道以南东风渠流出,在圣灯的关家六组汇入石湃渠,长约9.3公里,其流经圣灯的区域包括圣灯、崔家店、关家堰,作为成华区主要的排洪河道,方家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方家河两岸杂草丛生、河堤破败不堪、排水系统滞后,走在河边就有一股恶臭气息扑来。2017年成华区着手治理方家河,使河道宽度达到6米,改善了方家河的周边环境。不仅如此,这里还修建了方家河绿道,栽种了花草树木,让附近的居民多了一个健身、游赏的去处。

【注释】

[1]李春林著:《曾经,我在乡下有块田》,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年,第170页。

[2]谢桃坊著:《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巴蜀书社,2004年,第1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