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郊圣灯寺附近的‘夹皮沟’,784厂八街坊宿舍区的趣事

东郊圣灯寺附近的‘夹皮沟’,784厂八街坊宿舍区的趣事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取威虎山》里有个地方叫“夹皮沟”。784厂的作家杨传球说:“我们厂的八街坊宿舍区也有个‘夹皮沟’。此夹皮沟位于八街坊后面的两座正规宿舍楼之间。两座高高的宿舍楼仿佛两座山,夹在其中的坝子上盖了一排低矮的临时棚户宿舍,便被职工们戏称为‘夹皮沟’。”“夹皮沟”是为了满足未婚工人的需要修建的。

东郊圣灯寺附近的‘夹皮沟’,784厂八街坊宿舍区的趣事

《智取威虎山》里有个地方叫“夹皮沟”。784厂的作家杨传球说:“我们厂的八街坊宿舍区也有个‘夹皮沟’。此夹皮沟位于八街坊后面的两座正规宿舍楼之间。两座高高的宿舍楼仿佛两座山,夹在其中的坝子上盖了一排低矮的临时棚户宿舍,便被职工们戏称为‘夹皮沟’。”这个说法很形象。

“夹皮沟”是为了满足未婚工人的需要修建的。

杨传球在《夹皮沟的幸福生活》里说:“夹皮沟建于1972年。当时,厂里大量的青年工人已到结婚年龄,很多年轻人已经结婚。可是宿舍区的房子早就人满为患,连宿舍阳台也利用起来改造成了宿舍分配给年轻人,根本没有空房,厂里经常发生抢占房子的事情。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工厂决定修建一批临时性的住房安置这批人。但由于没有什么空地,左选右选只在两栋宿舍楼之间发现了一块较大的空地,以前曾经放映过露天电影的空坝子,厂里就决定在这里用油毛毡、席子和刨花板搭建两排临时宿舍,以解决已婚青年职工的住房问题。才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临时宿舍便搭建完成,这些建筑看上去非常简陋,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棚户房,房间里也都配置了大床,一张桌子、两把凳子,每家的门口还修建了灶台和水管,对于那些已经结婚尚未有住房的年轻人来说,这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果然,几十套棚户房刚一修完,还没有开始分配,就在一夜之间被哄抢一空。我也跟着抢了一间。

“除了能遮风挡雨外,可以说再无优点了: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到处钻风冷得要命,最要命的是房子隔板就只有一层刨花板或者席子,一点也不隔音,一家有个什么响动,隔壁一连几家都听得清清楚楚,就像都睡在一个大通铺上。”

尽管如此,总比没有房子要好得多。

在杨传球的笔下,夹皮沟的生活就是这样:晚上你想早点睡也睡不着,因为大家都还处在兴奋中,别人不让你睡,只好睡晚点。而早上却也由不得你睡懒觉。每天早晨六点半钟,厂广播站《东方红》音乐声一响起,夹皮沟就立即热闹起来,这时你就是想赖在床上都不行了。(www.daowen.com)

夹皮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乐趣。比如逮耗子需几家联合才能逮住,冒险听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演唱的《鸽子》……这些都给单调的工厂生活带来快乐。这夹皮沟只是过渡用房。杨传球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工厂经济的好转,宿舍楼一栋接着一栋盖起,夹皮沟也陆续搬空,在夹皮沟原地盖起了一栋新的五层宿舍楼。但生活在夹皮沟的那段难忘日子,却怎么也挥之不去,曾经的老住户凑在一起,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谈起它。”

杨传球所说的“八街坊”,《成都建筑志》里则有如此记录:“1955年,成都市首先在东北郊工业区以建设路为枢纽,从猛追湾到沙河边,在干道两侧约五十公顷范围内,规划了八个住宅街坊。街坊总平面为周边三段式,街坊内主要道路呈T和Y形,由两三幢住宅围成不封闭的院落。街坊中心地带修建俱乐部、灯光球场、露天电影广场、职工食堂、卫生所、幼儿园和子弟校等。区域性百货公司、主副食品商场、邮电局、银行旅馆、餐厅、照相馆、洗染店、理发店、浴室以及电影院等则建在干道中段两侧,医院建在沙河边。”[1]无疑,这八个街坊在后来成为各自独立的区域,演绎着不同的东郊工厂故事。

根据《成都建筑志》记录,最初设计时,这些街坊的房间户平均建筑面积分别为80和60平方米,室内装修标准高,单方造价高达90元左右。1955年为了降低非生产性建筑标准,设计做了修改,造价也降低到50元左右。在分配住房时,“绝大多数职工只能两三户合住一套”,直到1963年推行小面积住宅设计时才有所改变。

【注释】

[1]成都市建筑志编纂委员会编:《成都建筑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