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锦江电机厂的命名,曾任锦江电机厂党委办公室主任的蔡鹤皋写过一篇《筹建岁月漫忆》,其中提到工厂的命名:“筹备组刚成立时,统一用715厂的82信箱为通信地址,工厂代号和住址一律保密,不得泄露。一九五四年八月,我厂开设了自己的邮政信箱和电报挂号。随着工厂对外联系的增多,一九五八年,主管局通知设立第二厂名,并征求工厂意见。当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已经公布,有的同志提议叫‘上游’厂;有的同志以工厂位于历史名胜之滨,取‘锦江春色来天地’的意思,提议叫‘锦江’厂。结果以‘锦江’方案上报,经批复同意,并颁发给印章。”更多的时候,锦江电机厂被称为784厂。
据《激情岁月——成都东郊工业史话》记载,1953年,l56项苏联援建重点工程之一的锦江电机厂开始筹建,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王士光副局长带领筹备处人员到东郊选厂址。1954年4月,工厂筹备组成立,市建委批准在东郊工业区离城2.5公里处划出锦江电机厂厂区,面积约16公顷;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编制了工厂《厂址选择报告书》;11月,工厂铁路专用线动土修建。1955年6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批准由苏方设计编制的工厂技术设计,厂区部分建筑开始施工。有一张老照片显示了6月1日厂房在一片废墟中奠基的场景,可以看到在田野上工人们正在修建厂房,而另外一张照片则是厂房、工人劳动的场景。从无到有,锦江电机厂一步步地壮大起来。
▲ 1955年6月,锦江电机厂在废墟上修建 选自《成华区军事工业志》
作家周明生在《沉浮东方》一书里介绍784厂的第一任厂长郭克:“10军某师政治部主任,四川解放后转业任内江专署专员,1954年调到784厂任厂长。他原来搞地方工作,并不熟悉工业。当时,工厂大体上由三部分人组成:从大中专学校分来的学生,从老厂调来的老工人,还有新招的年轻人。建厂初期,工厂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郭克的难能可贵之处,是没有架子,深入到工人当中,吃、住在一起,跟大家打成一片,把大家团结在一起。郭克这个人,有些业余爱好,他喜欢打乒乓球,也喜欢京剧,他专门成立了一个业余京剧团,吸引了厂里所有的年轻人,这不仅是职工们业余时间的调节,更增添了这个集体的凝聚力。跟着郭克,大家的干劲鼓得足足的,一心一意要把工厂早日建成投产。”[2]
朱明庆曾任784厂的高级工程师。他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雷达专业,于1956年分配到成都。朱明庆的儿子朱谷川后来回忆说:“784厂的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江浙一带毕业的大学生,我父亲当时的很多同学都在东郊。107的设计所集中了所有技术人员,当时起码有两三百人,除了一个四川人,其余全部是江浙人。一走进设计所,就像来到了江南,他们全说的是自己的家乡话,再也不用说拗口的普通话。”
虽然这批江浙人来到了成都,却很难主动融入成都的生活当中。他们经常搞聚会,流行吃“转转饭”。“有哪个从江浙出差回来了,必定会带回一大堆家乡的东西分给大家;如果带回的东西不多,往往就会用家乡带回来的东西请大家吃一顿。最有代表性的家乡菜有什锦砂锅,里头有蛋饺、虾仁、粉丝、玉兰片、面筋、狮子头,好吃得很。”朱谷川说,“文化宫对门有一家国有馆子,名叫‘三六九’,是专门卖江苏菜的,我父亲他们最爱到那儿去吃饭。”
1925年出生于山东陵县的刁长庆,1954年5月转业到国防工业战线,在南昌320厂和成都132厂工作,后来调到784厂担任党委书记。在工作之外,他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过一部《薪炭集》。1998年是该厂建厂四十周年,“工厂面临着改制转型和产品更新换代重要关头,特撰数语,一为祝贺,二为鼓励也”。诗云:“百花璀璨锦江园,岁月峥嵘四十年。创业先行凭众力,拓基后续赖群贤。脱胎换骨良非易,改制转型诚大难。似铁雄关终须过,严寒去后是春天。”显示出了784厂面对困难时的豪情。十年过后,刁长庆还为784厂建厂50年时写了四首竹枝词。
其一
国防产品渊源出,巩固边疆保太平。
其二
干群团结一条心,风雨同舟五十春。(www.daowen.com)
为国增光齐努力,自强不息锦江人。
其三
创业艰辛守业难,锦江经历不平凡。
人才辈出传帮代,青出于蓝胜于蓝。
其四
如今再看锦江厂,产品更新换代忙。
百尺竿头尤努力,兵强将勇创辉煌。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些国有工厂的优势和光环渐渐褪去。从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东郊企业结构进行调整,719厂和715厂迁往他处,仅有锦江电机厂还留在东郊,继续发挥着功用。
【注释】
[1]裴亚东著:《裴亚东革命回忆录》(内部资料),1993年,第154—155页。
[2]周明生著:《沉浮东方》,成都时代出版社,2012年,第2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