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记录岁月的报展活动

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记录岁月的报展活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东华二路25号的李彬报纸博物馆去采访还是2018年的事。吸引了不少集报人士的关注,邵华泽先生三次为李彬的报纸博物馆题馆名。2015年4月28日,博物馆更名为“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经成都市文广新局审批,成都市民政局注册登记,该馆正式加入成都市民办博物馆行列。像这样的报展活动只是博物馆的众多活动当中的一种。这样的评价彰显了博物馆应有的价值。

“位于成华区圣灯街办的华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农转非’社区,这里住着五千四百多户共一万三千多人,他们进入社区这种城市化的公共生活空间之前,大多都是拿着锄头下地干活的农民,如何从‘农民’过渡到‘市民’并且扮演好一个‘社区居民’的角色,对于这里的老百姓来讲是必修的一课。”2019年第3期《天府文化》杂志如此介绍华林社区。

成华区的博物馆数量并不多,除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之外,就是在圣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成的西南地区首家报纸博物馆,这也是成华区首家民办博物馆——李彬报纸博物馆。

早就知道成都有这样一家专业博物馆。到东华二路25号的李彬报纸博物馆去采访还是2018年的事。在博物馆外,有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亲笔题写的“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几个大字高悬门口,馆内,各式报纸按照报社、年代等整齐布置,或悬挂于墙上……走进这三百平方米的报纸展厅,好像走进了岁月深处。

李彬出身书香之家,自幼特别喜爱看书,对藏书有浓厚兴趣。由于热爱阅读,他还跟很多川籍本土作家成了熟人、朋友,得到作家们亲笔签名的书。“比如跟流沙河老师经常在一起喝茶。车辐老师还在世的时候,我们来往较多。因为我喜欢看书,他很喜欢我去找他聊天,也因此成为忘年交。”李彬收藏报纸是从20世纪80年代做剪报开始的。那个时候他参加完恢复高考后的首次考试,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金牛区圣灯公社工作。由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他经常阅读报纸。他说,当时只是做剪报,遇到喜欢的内容,就用剪刀剪下来。但当时报纸的报头多由名人题写,书法艺术气息浓厚,报头与内容都是文化、文艺的表征,剪了实在可惜,倒不如干脆收藏整张报纸。后来,他改收藏剪报为收藏整张报纸。

2010年,李彬去北京出差,每天4点就起床,不是为了爬长城或者打卡天安门升旗,而是直奔旧货市场潘家园“淘报”。多年来,李彬几乎跑遍四川的机关、学校资料室翻找,或是去各地旧书市场寻宝。

“记得2006年某一天,我打听到土桥一废品收购站内有四五吨旧报纸,便急急忙忙赶过去。收购站内旧报纸堆积如山,我撸起袖子奋战‘垃圾山’,在气味难闻的旧纸堆里翻找了数小时,终于淘到了巨大的惊喜:一张号外被装订在1951年1月的《万县日报》合订本内,内容为:‘1951年1月1日,朝鲜前线又一伟大胜利,歼灭美军一万一千余,解放东北部广大城乡。’抗美援朝号外本十分少见,这份保存极好,毫无破损,现在全国都找不出第二份。”

收藏报纸多了,不只是为了个人欣赏报纸内容。在做报纸博物馆之前,李彬先后在圣灯路、华油路的家里创办李彬家庭藏报馆。吸引了不少集报人士的关注,邵华泽先生三次为李彬的报纸博物馆题馆名。但对李彬来说,形形色色的报纸在家里展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就想着建设一个报纸博物馆。

2012年底,成华区政府要求十四个街道都创办一个文化中心,由区财政出钱,丰富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起初,圣灯打算做一个客家文化的项目,但由于城市改造,加之居民迁徙,圣灯在客家文化方面比不上洛带、龙潭等乡镇。因一直居住在圣灯街道,李彬就与街道商量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报纸博物馆。这样的想法打动了街道。2013年8月8日,李彬藏报馆试营业。经过试运营,李彬也在尝试调整办博物馆的思路,在展馆内除定期展出报刊之外,还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活动中来。2015年4月28日,博物馆更名为“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经成都市文广新局审批,成都市民政局注册登记,该馆正式加入成都市民办博物馆行列。

▲ 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 李彬摄(www.daowen.com)

“现已收藏古今中外各类报纸1.5万多种,近5万份,涵盖了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李彬这样介绍。在这些收藏品中,清代道光年间的《京报》于2010年4月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首批“中国集报精品”;同治光绪年间的《申报》及光绪、宣统年间的《政治官报》《益闻报》《汇报》《点石斋画报》《外交报》和康有为主办、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以及民国初年的《政府官报》《光复报》等孤品、精品都非常珍贵。

在众多报纸藏品中,有一份报纸被李彬称为镇馆之宝,那是一份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的《京报》,已180多岁“高龄”。《京报》是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报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中具有完备形态的一种报纸。有关资料显示,该报是清代民间报房经营的册报。而第一家报房大约创始于明朝后期,它们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在李彬的藏报当中,有不少报纸有着这样的收藏趣闻

2018年10月23日,成华区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举办报展。该报展特别展出了1978年至2018年期间有见证意义的部分老报纸,让居民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的日新月异与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次报展展出原版报纸复制件150框。展览分为历程篇(31框)、成就篇(66框)、回顾篇(17框)、新时代篇(36框)四个部分。这让不少读者感受了报纸的魅力。“我是从第一篇仔细地看到第四篇,一圈下来不得不感叹这些年祖国的变化简直太大了,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张启飞说。

像这样的报展活动只是博物馆的众多活动当中的一种。2018年清明节时,博物馆还举行了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报纸展览,介绍了高、贾、陈、李、张等数十个常用姓氏的起源。李彬还编写了31讲特色课程的教材《报纸文化与收藏》,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内涵,让博物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博物馆还举行内容丰富的学术沙龙。正是凭借着这些藏报,李彬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

《天府文化》如此评价这家博物馆:“虽然形态与传统博物馆相近,但李彬报纸博物馆对社区文化与本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可以说并不亚于传统的大型博物馆,尤其是帮助华林社区的居民‘放下锄头,融入城市’。”这样的评价彰显了博物馆应有的价值。

在我2019年8月采访李彬时,他正在筹划成华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个大型报纸展览,这一次展览以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成就为主。展览计划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在成华区文化馆举行,按照成华区的要求,除了展览之外,还将正式出版一本与展览相关的图书。“时间很紧张,现在全力做这件事。”

“大家通过报纸展览了解到我们的过去,这也是有意义的事。”李彬报纸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参观者,包括成都市各大学、中学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社区居民超过六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